首页 科技快讯 谁杀死了双11

谁杀死了双11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1月12日 22:50

又是一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依旧准时送上战报,但街头巷尾的广告横幅少了,公司楼下的快递堆不见了,朋友们热议剁手战果的喧嚣也淡去了。

第17个双11,在消费者前所未有的理性与冷静中,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曾经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购物节,真的已经“死”了吗?

1.狂欢落幕

回想双11初年,2009年,淘宝商城27个品牌参与,单日成交额5200万元,这一数字在当时已令人惊叹。随后的几年里,双11记录年年刷新,从9亿到191亿,再到571亿、1682亿……

几何级数增长的数字,曾是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象征。

但是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它们不再痴迷于炫耀庞大的成交数字,转而追求用户数、订单量、AI转化率等更具体、更健康的生态指标。

京东在战报中强调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天猫则更关注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与餐饮品牌增长;就连快手也发布消费图鉴,描绘消费者画像的变化。

平台集体“去GMV化”战略,在2025年双11达到高潮。

对于消费者而言,今年双11的一个最大感受,莫过于“不做数学题了”。

回想几年前,双11的满减规则复杂得堪比高考数学题,消费者需要提前几周研究攻略、组队凑单。如今,这种算术题式的狂欢已悄然退场。

平台似乎也心照不宣地放弃了复杂的促销玩法。京东推出“官方直降”,淘宝天猫主打“官方立减”,拼多多升级“百亿补贴”。

所有这些变化指向同一个方向:直接降价,告别复杂规则。

更明显的变化是促销周期的拉长。主要电商平台中,天猫促销31天,京东37天,抖音甚至长达57天。

超长促销期稀释了双11的集中爆发感,消费者不再需要熬夜抢购,商家也不必为订单峰值焦虑。

这一切背后,是消费者、平台和商家三方的一场默契合谋。消费者厌倦了数字游戏,平台需要平稳的销售曲线和更好的用户留存,商家则追求更可持续的库存周转。那个特定形态的双11,其实已经“死去”。

2.消费变革

双11的“死亡”,本质上是一场消费文化的嬗变。

早期双11的成功建立在稀缺经济基础上——消费者对折扣的渴望、对囤货的需求。而今天,中国消费者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各种促销活动,低价不再是双11的独家优势。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价,而是追求更好的体验和效率。”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

理性消费的崛起,促使平台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第三方检测报告、生产车间实拍、原料溯源直播……今年双11,不少直播间凭借专业知识和深度体验塑造竞争力,电商行业正从过去的“流量狂欢”转向以专业内容和用户信任为核心的价值沉淀。

除此之外,消费结构的变化,或许是双11转型的更深层原因。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研究员姜照分析,今年双11正逐步从商品消费驱动,转向服务驱动、体验驱动、情绪价值驱动。

细看今年双11数据,飞猪平台上的旅游度假商品销量已突破160万件,显示消费者的囤货范围正从实物商品向服务体验扩展。在Z世代的情绪消费版图中,旅行类消费强势登顶,成为青年首选,占比达36.9%,其后为会员等数字增值服务(33.1%)、游戏充值(31.6%)、文创及潮玩(31.3%)以及音乐节等文娱消费(31%)。

宠物用品、户外用品、潮玩等能够带来情绪价值的商品,以及依托新技术、新功能、新体验的创新型产品,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3.科技创新

如果说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双11蜕变的内在动力,那么AI技术的全面落地,则是重塑双11的外在推力。

淘宝天猫将今年双11定位为“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11”。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表示:“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有淘宝AI产品这个概念,他只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调取不同的功能,解决他的问题、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好用的AI。”

表面上看,AI带来了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淘宝“AI万能搜”能理解“如何清理下水道小飞虫”这样的复杂需求,并直接推荐相应商品。“AI帮我挑”则通过对话引导消费者精准筛选商品。

但更深层次上,AI正在重构电商的底层逻辑。

传统电商依赖搜索、推荐和广告三套系统连接人与货。而AI对淘宝约20亿商品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丰富和索引,让算法能真正理解商品的功能、场景和特征。

这意味着,流量分配的逻辑正从“爆品推荐”转向“人群匹配”。即使不是头部爆款,只要商品信息完备、场景描述清晰,中小商家也能在精准需求搜索中获得曝光。

AI没有制造新需求,而是重建了供需之间的连接,就像扩建了一座道路狭窄而通行不畅的桥梁,让需求和供给能够更顺畅、更准确地相遇。

今年双11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即时零售的全面登场。

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11,带来了新用户电商订单。截至11月5日,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已突破1亿。全国超3万品牌商家、40万门店接入淘宝闪购,部分订单实现小时达。

京东也不甘示弱,通过“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动,推动即时零售业务发展。10月30日至31日,由自营秒送仓发出的商品,最快5分钟可为客户送达。

即时零售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电商的边界,开创出覆盖全品类、全场景、全时段的消费新生态。消费者从“计划型”购买转向“即时决策”,这对传统的“远场电商”构成了根本性挑战。

当消费者晚上八点半付款、九点多就能收到快递时,双11的“预售-等待-收货”模式就失去了魅力。即时零售积蓄的流量成为了电商订单的催化剂,而即时零售基础设施与电商平台的共用,将“远场电商”与“近场电商”深度融合,让商品流转的更快。

4.结语

回到我们的问题,谁杀死了双11?

答案是:没有人杀死双11,而是它自我进化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46.4万亿元,网上零售额高达15.2万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基数面前,电商不再需要靠单日大促证明自己的活力。

当双11变得无感,才真正说明网购已经成了所有人的日常。

那个曾经喧嚣、狂热、让人血脉贲张的双11正在远去,但一个更理性、更多元、更可持续的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这不是一场葬礼,而是一场成人礼。双11没有死,它只是长大了,成熟了。

发布于:重庆

相关推荐

谁杀死了双11
这一次,苹果杀死了谁?
谁杀死了电脑城?
Thomas Cook破产,谁杀死了这家178年的英国体育旅游老店?
“谁杀死了欧盟翻译?”
是谁杀死了美国国鸟?
双11“鞭打”新品牌,Z世代抛弃双11
李佳琦杀死了双十一吗?
谁杀死了餐饮小店?
它被通用汽车杀死了

网址: 谁杀死了双11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4234.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