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联手蚂蚁和宁王,攻入Robotaxi战场

2020年,哈啰创始人杨磊曾公开表示,“哈啰的定位肯定不是做一家共享单车公司,更不是做一家两轮出行公司,哈啰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就是能成为中国下一代平台型企业。”
也是从那时开始,哈啰围绕“四轮”进行系统性布局,2019年顺风车业务正式上线,一年后推出打车业务,2021年租车服务落地。其扩张路径始终踏在风口浪尖,业务版图日益辽阔。
6月23日,哈啰发布消息称,正式进军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将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消息一出,有智驾企业相关负责人向《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就技术层面而言,头部企业已有十余年投入与数据积累,哈啰既有的海量两轮、四轮出行数据,是否适配汽车自动驾驶;同时,2026年首批落地的时间表,已落后头部厂商,在汽车价格战的情况下,作为后来者,其商业化能力是否被主机厂所接受都有待验证。
面对外界种种质疑,哈啰Robotaxi业务首席科学家Yolanda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哈啰凭借两轮及四轮出行业务,已积累了诸多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谈及转型到Robotaxi赛道的原因,哈啰也有自己的思考。据其估算,未来相关市场的规模可能接近十万亿美元,Robotaxi领域存在“黄金三角”——车企、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运营平台公司。近年来,国内车企已逐步实现L2 +功能,智能底盘、自动驾驶、智慧座舱等核心零部件发展成熟,车辆侧已完成正向开发,为后续技术迭代至 L4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产业链正逐步成熟,当下正是入局的最佳时机。
1+1+1>3?
哈啰,并没有孤身进入L4级辅助驾驶这一专精领域。
企查查显示,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沪注册,公司注册资金12.88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已于今年4月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三方首期合计出资超过30亿元。
哈啰坐拥数亿用户的出行场景与海量城市交通数据,蚂蚁在AI大模型与复杂系统优化上积淀深厚,宁德时代则手握下一代智能滑板底盘与主机厂资源。
场景、算法、硬件的“黄金三角”组合,似乎已搭建起一座解决Robotaxi技术与市场难题的模型。

“我们具备AI运维调度能力、高精度定位技术、地理围栏系统,以及电池管理、能源管理、用户行为预测和安全等级控制等核心技术壁垒,这些都为我们进军Robotaxi运维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Yolanda说。
接近宁德时代人士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宁德时代是以资方身份入场。
“此次Robotaxi新业务的开展虽然是由哈啰主导,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也会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Yolanda指出,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两位股东对哈啰的支持非常大。蚂蚁集团会在AI基础建设、AI算力等方面为哈啰助力;宁德时代则会提供其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智能滑板底盘技术,支持底盘与智驾模块的深度集成,为自动驾驶提供安全底座。
对三方而言,这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合作。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此前已布局相关产品项目,此次合作中将主要提供智驾算法支持。而宁德时代的入局逻辑在于:当下自动驾驶车辆多为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需求明确,其提前在Robotaxi赛道布局,一旦车企实现量产,便可凭借动力电池供应获取大量订单,进而提升营业收入、巩固市场地位并优化行业排名,这几家公司基本上属于强强联手。
这并非三家企业首次合作,早在2019年时,哈啰、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也曾共建合资公司,推动小哈换电业务启动。
再次合作选中Robotaxi也不难理解。
杨磊曾提出,“共享单车业务在哈啰出行业务里最好只占一成,其余份额应交给新业务。” 这一表述背后,是共享单车行业长期面临的高额运维成本压力。
数据显示,2018-2020年哈啰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15.05亿和11.3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8.47亿元。这一成本压力并非个例,美团、青桔等行业巨头虽未公开具体数据,但共享单车业务整体难以实现盈亏平衡是业内公认的困境。
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哈啰开始布局租车、顺风车等四轮业务。然而,顺风车业务扩张也是问题。这次大步进入Robotaxi,颇有背水一战的意味。
试图差异化突围
即使有队友力挺,哈啰也要直面与友商间的技术差距。
以百度为例,其2013年布局无人驾驶,开放了自动驾驶平台Apollo。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
滴滴也于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研发部门,2019年滴滴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据《凤凰WEEKLY财经》了解,目前,哈啰为该项目打造了百人左右的团队,成员涵盖国外顶级名校及国内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港大、港中文等顶级高校的人才。
在张翔看来,作为非车企,哈啰不具备造车能力,车辆需依赖外部采购。此外,在大数据积累方面,哈啰存在劣势,端到端大模型需大量数据训练,若数据量不足,模型准确率会偏低。他推测,目前哈啰的Robotaxi或需配备安全员,而萝卜快跑已实现无安全员运营。
在此背景下,哈啰方面也已明确自身技术路线。“从Robotaxi业务出发,我们首要强调安全,例如引入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等前沿技术,在系统层面实现冗余设计。同时,我们将借鉴特斯拉以AI数据驱动的模式,打造‘双轮驱动’的技术路线。”Yolanda说。
Yolanda表示,哈啰在企业牌照获取、地面运营及用户获取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极高,其积累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及运营运维能力,能够持续提升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效率与场景适应性。同时,从运营运维视角出发,我们可通过优化车辆调度(如路径规划)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强化用户安全信任度,最终实现服务效率与乘客体验的双重提升,为自动驾驶业务奠定竞争优势。

哈啰Robotaxi业务进行测试三年后能否商业化,将成最终考验
作为后来者,哈啰想要尽快追上头部梯队,机会或在业务商业化落地的速度。
“现在看起来,进入Robotics领域的企业比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在小区域内测试运营,其实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张翔说。
如百度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已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地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测试,但均限于部分区域内的测试运营。
滴滴采用“混合派单”模式(乘客在滴滴App发单时可选择包括自动驾驶服务在内的多种出行方式),该模式虽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的示范区域落地多年,但仍仅在小范围地区内进行测试运营。
哈啰选择以战略规划抢占先机。据Yolanda透露,哈啰目前的规划是短期以国内为主,长期拓展海外市场,结合整个行业的政策推行以及发展,其计划三年左右会在商业化落地上有重大布局。
张翔认为,哈啰选择先布局国内市场,再拓展海外市场的思路是合理的。核心在于,企业必须先在国内将技术打磨成熟,如此一来,进军海外时才能提升效率,实现盈利。当前国内众多车企正处于竞争抢跑阶段,而Robotaxi技术尚未成熟。因此,企业可以先在国内复杂的交通场景中验证Robotaxi算法的可行性,再拓展海外市场,这样既能降低风险,也能避免走弯路。

Yolanda认为,AI出行十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庞大,能够容纳众多玩家。关键在于入场玩家需共同绑定,以此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现阶段,哈啰也期望与主机厂展开合作,先将这个行业做大。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与Robotaxi整个产业链的融合,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方面,正迈向国际前沿。从成本结构和产业链来看,这种多元化发展将释放更多红利。” Yolanda说。
相关推荐
哈啰出行即将赴美上市,能否对标美团攻入本地生活下半场?
再造一个小牛电动车,能救哈啰?
蚂蚁金服战投:千亿美金估值背后的资本力量
哈啰、蚂蚁金服和宁德时代合资做二轮车共享电池,杨磊:四轮车业务只是测试一下
哈啰出行赴美流血上市:三年亏损合计48.5亿元,蚂蚁集团为第一大股东
哈啰的自我革命
哈啰,押注两轮电动车
哈啰出行提交赴美IPO申请,2020年营收超60亿元,蚂蚁集团为第一大股东
最前线丨为换取5亿借款救命,哈啰抵押700万辆单车给蚂蚁金服
哈啰出行 蚂蚁金服 宁德时代合作 出资10亿推换电服务
网址: 哈啰联手蚂蚁和宁王,攻入Robotaxi战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841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15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395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4839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284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3962
- 6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594
- 7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16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35
- 9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9721
- 10“涉黄”擦边新闻不断,上门按 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