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16:06

本文来自“CEO来信”栏目,如果您想普及行业知识、展示对未来趋势判断、收获同行者支持,欢迎点击查看详情。

本文作者 “刘莙怡”(点击查看原文),启维文化创始人,2014年推出echo回声音乐App

一个人在职场上成熟的状态基本也遵循Hype Cycle发展曲线。比如做投资公认的路径是一开始什么都想投,后来什么都不敢投,最后稳定下来只投能让自己赚钱的公司。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但创业稍微有点不同,因为事情的失败成本很高,所以做的任何事都是当下自我判断的最优解。一开始不会进入什么都想做的状态,而是不知道该做什么。等找到确认能做起来,并且做得还不错的时候,反而会陷入什么都想做的状态,因为对自己的执行力边界还没有认知。

一个执行力强的人,最大的瓶颈和敌人就是自己的执行力边界,找到这个边界需要经历至少1次重大挫折,成本至少在500万。但在这里会陷入一个博弈陷阱,即如果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执行力强的助手,那么挫折会放缓,甚至被克服。但其实个人的执行力边界也许已经越界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判断出到底是归功于自己的执行力,还是资源与团队的帮助。

对于在很大机构工作的人来说,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已经陷入了这个博弈陷阱。如果在学校里没有超前的思考,99%是会对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偏差。而对于在中小机构工作的人来说,博弈陷阱虽然小一些,但如果没有意识到一个组织一定是80%的工作由20%的人来完成,并且努力成为那20%,就依然很难获得“边界认知资源包”。并且就算在中小公司获得了资源包,依然很难是“顶级边界认知资源包”。

我定义的“顶级边界认知资源包”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最大负责人

意味着也是最大既得利益人

一票否决权

最关键的时候能够说yes or no,而不是被他人一票否决

3000万人民币打底

没到这个量,能拿到的经验跟你抵押一套房去开个餐馆差距不大

30个下属打底

不到这个数,管理很容易就会沦为家庭作坊式,还会被绕进去自我感动

我比较幸运,第一次创业,业务就迅速跑了起来,一共拿了接近3个亿人民币,最多有200人的Team。我个人的边界认知成本,大概花了3年,消耗了5000万左右。这里指的不是创业以来花了多少时间和钱,而是浪费了多少时间花错了多少钱。其中有投资人的,也有自己的,比例大概在4:1左右。虽然也心疼这些钱,但我依然比较庆幸自己能在第一次创业就获得了人生里其实最难获得的“顶级边界认知资源包”。且在做错一些决定时,出现了一般人都不可能绕开的政策打击,让我有了一点点能自我安慰的excuse,并且停下来进行理智反思。

在体面状态下的理智反思尤为重要,我见过太多创业的朋友,因为生活压力、羞愧、自卑、愤怒或种种其他心理负担,而选择了极端地反思,把错误归咎于品类、时间窗口、团队或资金,甚至归咎于自己不适合创业。这在我眼里都是非常可惜的。说实在我不认为有谁天生适合创业或不适合创业,但如果一个能力极其强的人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那可能会真的把自己关在井里。每个人心中的体面都有所不同,对创业者来说,选择一条心中体面的业务,并且留有足够多的体面退路和体面钱,是非常关键的前置因素之一。(这里要再次感恩投资人、父母和团队的包容)

许多朋友在创业或者刚开始创业时,会跑来找我讨论方向的idea,昨天我还跟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聊到这个观点:我对任何不起眼的idea都保留比较平均的意见。因为在我眼里一切生意都可以很大,而且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核心是看顶层天花板和执行,还有资源整合。

我把这个总结为“天行健三角”,即:

天花板(T)

主要看政治、行业规模、现有竞争对手状态

行动能力(E)

团队每个人的基础能力、CEO与高管的执行经验

健强地基(F)

资金、商务资源、人力资源

一家公司早期的发展,公式可以总结为:

天花板 = 行动能力 X 10 = 健强地基。即 T=10E=F

[原创,不一定是对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开始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要尽可能打最强的地基,把公式里的F做到最大。通常第一阶段缺的资源主要是钱,于是做业务,拿融资,都是为了拿到第一阶段的社会资源。

一般来说只有好的执行才可以拿到好的资源,于是我们锁定想要的资源,以最强的执行抢过来。资源倾斜以后,看顶层天花板在哪里会撑不住。以此来分配资源。这个是个循环过程。于是在早期,其实你的天花板就是你行动力10倍的溢价所能拿到的所有社会资源,包括钱。

而一旦撬动了早期循环。所有人立刻进入前面提到的博弈陷阱。这时候最应该做,也是最难做的决定,就是立刻用拿来的资源,升级或替换掉E环节中的每一个基层、中层甚至高层,而不是迅速扩张。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创始人本身的段位在哪,不要想着提升自己,你压根没时间提升。而且段位这事有时候就是天生的,但跟学历与资历无关,而是是否合适这个行业。比如餐饮行业,我见过所有业务最好的老板学历基本都在初中。所以在这个博弈陷阱当中,最大的骗局是自我提升与学习,真正关键的是自我定位,并且不要探索天花板在哪。

我曾经对在这个博弈阶段能忍住不探索天花板的状态做了一个形象地比喻:你始终很饿,旁边始终有个美女/帅哥拿着饭,条件是吃完了必须要跟对方云雨一番,但是为了把公司做好,你绝对不能这么干。

这种克制的要求是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克制。理论上一个人很难做到两个都克制,所以最好要从基本面至少解决一个。生理的基本面在于正向现金流,这个大部分创业公司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于是只能去解决心理的。

心理的基本面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想了好多年,最近才终于有点结论。心理的基本面在于:这件事不管怎样都要去做。到什么程度呢?是就算上班打工也要兼职做的事,是哪怕失败了也要不断做的事,是只要活着就一定会继续坚持的事,是支持你生存动力的那件事。

你会看到80%的创始团队,可能失败的关键节点是败在了心理基本面上,路径可以总结如下:

看到了一个机会并且做出了一点成绩,拿到了钱

开始极速扩张跑业务数据,并且开始探索一点点边界,称为“业务矩阵”

业务模型滞涨或营收滞涨,遇到困难,越来越没动力

心理基本面崩溃,自己开始怀疑这件事,失败退出

而以我的经验来看,早期更有效的路径应该是这样的,虽然不一定正确:

想清楚自己的热爱、力量、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以此寻找创业方向

看到方向后,做政策、市场规模、自我追求定位

(包括想挣多少钱就结束这种世俗目标)

确认方向立刻开始尝试,不要犹豫一秒,同时去拿足够的钱,但别过剩

一旦跑出模型,单点打穿做到极致,忍住不要做任何“业务矩阵”

围绕着业务做数据上的扩张,人尽可能升级,不要扩张

最后对管理上,个人的经验是,如果Team里一个人能做2个人的事,就发2个人的钱让这个人发挥潜力,而不是招2个人,除非确实忙的程度已经让这个人需要打破生活平衡才扩张。以此为核心来组建人力的管理与文化,会让团队像增肌一样去增长,而不是仅仅变胖。

以上算是我对创业方向这件事的总结,经验仅限在年营收五千万,三百人以下。再小再不起眼的方向,都可以很伟大,核心在于谁来做,怎么做,以及你梦想的终局是什么。希望每个对梦想有热爱的Founder都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共勉。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题图为我自己的画,背景灵感来源于我最爱的画家M.C.Esher

关于作者刘莙怡

1991年生,美国哥伦比亚芝加哥学院本科专攻游戏设计,辅修网络编程。2009年高三创立启维文化,2013年大四回国组建团队,实现公司化运营,2014年推出echo回声音乐App且实现高速增长,用户量达3000万,融资至C轮估值1.5亿美金。2016年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企业家。

踏入社会的第一天就在创业路上,目前在做新的C端APP。此号用于自我反思与成长记录。

www.kibey.com

相关推荐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CEO来信 | 面包多创始人王登科:创业的这三年
CEO们,我们在等你的来信
CEO来信 | 融资2100万后,26岁的我陷入迷茫,暂停创业流浪中国终于找到答案
CEO来信 | 从阿里巴巴辞职,到创业这100天的感受
CEO来信 | SaaS为何成了中年男的创业乐土?
观察 + | 三次创业经历,我总结出来5条商业模式铁律
CEO来信 | 创业就是老天跟我们开的一连串玩笑
创业一年学到:先做生意、管理 95 后、做业务的 CEO 心态
100位员工总结,创业公司入门级死亡法则

网址: CEO来信 | 初次创业拿到3亿融资,花掉5000万后,总结出来的创业方向观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11.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