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 雪崩内幕:核心大将14亿被挖走,团队边缘化,骨干接连“叛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 (ID:appsolution),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苹果 AI 雪崩内幕:核心大将 14 亿被挖走,团队边缘化,骨干接连「叛逃」》
苹果本不该在AI赛道上掉队。
它拥有着OpenAI梦寐以求的充沛现金流,掌握着全球数十亿设备构成的封闭软硬件生态,甚至它的Siri都要比ChatGPT早出生十多年,更早地将聊天机器人带入大众视野。
因此,当ChatGPT惊艳全球的时候,苹果用户就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家的学霸孩子突然考了倒数第一,主打一个恨铁不成钢。
哪怕现在奋起直追,苹果依然谈不上太晚。
但面对Meta频频抛出的高薪橄榄枝,苹果却再次慢了半拍——核心工程师接连出走,技术团队频频动荡。今天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最新报道也揭开了苹果AI人才流失与组织裂痕的幕后全貌。
从Siri到ChatGPT,苹果错失的AI春天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内部负责开发AI基础模型的团队提出,希望对外开源部分模型。
这项提议背后的出发点其实很直接,一方面开源可以展示苹果在AI技术上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借助开源社区的方案,加速模型的优化与演进。但这个想法很快被苹果软件负责人Craig Federighi否决了。
他在发给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Ruoming Pang(庞若鸣)的邮件中表示,市场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开源模型可以供研究使用,苹果不需要再去添一份热闹。听上去合情合理,但这只是一个相对体面的说法。
实际上的顾虑要复杂得多,真正让Federighi担心的是,一旦这些模型被公开,外界会认为苹果为了在iPhone上运行AI,不得不牺牲性能、做出妥协。而且,这些模型在性能上也落后于阿里和Google的同类产品。
当然,面对外界的质疑,苹果最近发布的2025年基础模型报告也梳理了其端云一体化的大模型体系,不仅强调端侧部署的轻量高效,也推出云端架构的新思路,同时通过Swift原生框架向开发者开放核心能力。
不过,开不开源或许只是表象,背后真正暴露出来的,是苹果内部在AI战略上的深层分歧,尤其是在以科研导向为主的基础模型团队和以产品落地为目标的软件团队团队之间。更明确地说,是苹果AI高层John Giannandrea与Federighi在技术路线上的错位。
事实上,这种撕裂或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在那个苹果还避谈AI、只强调机器学习的阶段,Siri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在乔布斯于2011年去世前,苹果发布了语音助手Siri,惊艳四座。但几年后,Alexa、Google Assistant快速崛起,Siri却连基本理解和指令执行都频频出错,应变能力差,难以胜任复杂语义任务。2018年,苹果终于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不是在公开场合,而是在招聘上。
他们高调挖来前Google AI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并寄予了厚望。John Giannandrea曾是Google搜索与AI的灵魂人物,是让Gmail、Photos、Translate变得「聪明」的人,也是在DeepMind崛起时参与布局的老兵。而他本人也对Siri特别感兴趣。
Craig Federighi亲自拍板,把Siri和苹果的机器学习部门交给他,打算一鼓作气补上苹果在AI的短板。在他加入后,苹果开始鼓励旗下研究人员更多地发表AI研究成果,这标志着苹果长期以来「保密至上」的文化出现了变化。
但七年过去了,这笔投资交出的答卷,并不好看。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逼得每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重新排兵布阵,几乎所有人都在重做语音助手,接入LLM。然而,苹果不仅没追上OpenAI,还被越甩越远。
AI发展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而堪比NBA顶级球星的价格让我们看到了如今AI人才的稀缺性,过往苹果可以用使命感绑定一批AI人才,但无奈扎克伯格给的还是太多了。
最近,庞若鸣在LinkedIn上宣布他已经离开苹果,加入Meta,结束了他在苹果担任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的工作。据彭博社报道,庞若鸣在Meta未来四年的总收入可能高达2美元(折合人民币14亿元)。
Meta已向顶级AI工程师抛出年薪1000万美元起的橄榄枝。而苹果给出的薪资,往往连市场价的一半都不到。过去几个月,已有不少顶尖员工离职,甚至传出整个MLX团队一度萌生集体出走的念头。
庞若鸣的一些原团队成员也在陆续跟随他前往Meta。其中包括Tom Gunter。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Gunter原本已经从苹果跳槽至OpenAI,但在庞若鸣被Meta挖走后,他果断转而加入Meta。
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其他成员(该团队大约有几十人)也正在寻找新机会,目标包括OpenAI、Anthropic等公司。
在庞若鸣宣布离职后,据两位知情人士称,苹果高层告知剩余的基础模型团队,他们正在重新评估薪酬方案,有可能提供更多报酬来挽留人才。
一个AI理想主义者的朝圣与幻灭
苹果AI人才的流失,当然不只是钱的问题。
报道中提到,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许多成员更多是出于一种使命感,他们渴望站在AI前沿,尤其是追求所谓的「超级智能」——即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
这种理想主义,在技术圈其实并不少见。但路线分歧所埋下的伏笔,逐渐显现出来,相比于隶属于Giannandrea、庞若鸣所率领的基础模型团队,软件负责人Federighi所领导的团队则更关注实用型AI模型的改进,比如文本撰写、摘要生成等日常应用。
在ChatGPT一炮而红的前一年,庞若鸣就因为在开发和训练大规模AI系统方面经验丰富,精通从模型本身到背后支撑的软件等各个环节,而被Giannandrea从Google DeepMind招募到苹果。
为了这位顶尖AI大牛,苹果也是大开绿灯。庞若鸣被允许常驻纽约办公,而不是要求他搬到公司总部加州库比蒂诺,这在苹果对高管岗位的一贯安排中非常罕见。
庞若鸣组建的自研AI模型团队尽管一开始规模非常小,仅有少数研究人员参与。但随着AI重要性的水涨船高,基础模型团队成员也一路飙涨到100人左右,且成员分别来自DeepMind、Meta、微软和亚马逊等。
到了2022年末,庞若鸣已经在苹果内部构建出了一些大语言模型(LLM)。不过,Giannandrea当时并不看好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因此迟迟没有推动其发布。一年后,苹果正式成立了基础模型团队,由庞若鸣出任负责人。
庞若鸣向新成员承诺,他们将优先使用苹果的计算基础设施来训练模型。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的管理层还讨论过如何进一步扩大团队规模,例如直接整组招募高校或企业的AI实验室。
2024年6月,苹果在WWDC上高调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其中绝大多数的技术成功都来自庞若鸣团队的研发成果,比如文本写作和图像生成工具、与ChatGPT的整合等。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发布会上,苹果向全世界宣布一款更强大的Siri将有望来到我们的面前。
过往所积累的信誉很难让人相信苹果是在画饼,但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今年3月,新版Siri推迟发布。苹果公司从YouTube和主要电视网络撤下相应的广告。苹果的营销部门、技术部门和产品部门也如同踢皮球一样相互扯皮、推诿。
身处其中的基础模型团队也明显感觉到苹果高层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比方说,虽然苹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最强的AI模型,但团队成员却不清楚具体应该聚焦在哪一类模型——是处理文本?语音?还是图像?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模糊的定位让团队士气受挫。甚至倒反天罡的是,一些高管还会向基础模型团队成员征求产品创意,进一步加剧了成员们对苹果缺乏统一AI产品战略的担忧。
上个月的彭博社报道就有提到,了解苹果AI团队运作情况的人士表示,虽然苹果已批准一笔用于2026年运行自研云端模型的数十亿美元预算,但再往后的安排,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AI时代的苹果,还会是那个改变世界的苹果吗?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苹果仍旧可能像马斯克的Grok一样拥有在AI赛道逆风翻盘的机会。尽管外界炮火连天,质疑声四起,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只要团队在4月份按计划交付AI Siri,一切质疑声就不再是问题。
为此,他们已经构建出一个功能完备的AI系统,能够进行自然的对话、回答问题、并通过Siri完成各种任务。
今年年初,团队向Giannandrea和Siri团队展示了这套系统的演示demo。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整场会议中,Giannandrea几乎一直保持沉默,但在会议最后,他表现得异常兴奋。「这就是苹果的未来,」他说,「这很重要。你们做得很好,继续干下去。」
然而,正当所有人以为产品即将进入落地阶段时,转折却悄然发生。今年3月,苹果突然宣布,新版Siri将推迟到2026年某个时间发布。消息震惊了整个基础模型团队。
在过去,他们的团队基本上是独立运作,几乎不受苹果其他部门的干涉,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公司决策流程。如今苹果发布延期决策的过程中,却并未征询他们意见,也没人告诉他们模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与此同时,苹果AI高层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洗牌。
CEO库克宣布Vision Pro头显的操盘手Mike Rockwell不再负责Vision Pro相关工作,转而去负责Siri虚拟助手开发,向软件主管Craig Federighi汇报工作。Siri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也开始逐渐淡出权力中心。
如果苹果最终牵手第三方模型,Giannandrea不只会失去Siri的控制权,连原本还在负责的机器人项目也将被一并收回。值得注意的是,庞若鸣的基础模型团队则仍然隶属于Giannandrea。
在动荡之中,庞若鸣试图安抚团队士气,鼓励大家继续为整个苹果打造最优秀的AI模型。据知情人士透露,直接向Giannandrea汇报、并协助管理基础模型团队的Daphne Luong也出面进行「灭火」。她向团队表示,这次组织重组的问题出在Siri本身,而不是苹果的AI模型。
然而真正让团队士气大幅下滑的,是Rockwell上任后的一项新动作——他在3月接手Siri项目后,立即组织团队评估多个技术路线,涵盖苹果自研模型,以及Claude、ChatGPT、Google Gemini等第三方模型方案。换句话说,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过去的努力,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心开始松动。
而在Meta天价薪酬面前,庞若鸣的离职也就顺其自然。但他的离开也成为苹果AI团队离职潮的引爆点,报道中提到,他不仅技术过硬、工作勤奋,还乐于提携后辈,指导他人,被认为是苹果AI团队的主心骨,更是愿意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好领导。
比如在一次冬季假期,他就亲自上手写出了AXLearn的原型代码,用来验证这套训练大型模型的开源工具是否适配苹果内部需求。这种级别的「卷」,在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并不多见。所以当这样一个技术型领军人物选择离开,团队的情绪不可避免地滑落至低谷。
苹果在AI上的缓慢进展,不仅拖慢了产品节奏,也难免牵动了外界对其整体品牌形象的认知。
苹果服务主管、库克最信任的顾问之一Eddy Cue多次发出警告,如果苹果不能迅速适应AI时代,将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黑莓或诺基亚。
这样的暴论在媒体层面很容易搏得流量,但放在现实语境中看,哪怕在AI上慢了一步,苹果依旧掌握全球最完整、最高粘性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依旧坐拥千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芯片、系统优化、端侧体验、工业设计,依旧保持着全球顶级水平。
只是,苹果不会轻易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但在AI赛道上也很可能不再是那个代表「Think Different」、颠覆世界的苹果。
WAIC 2025 APPSO在现场,欢迎加入社群一起畅聊AI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AI新知
相关推荐
苹果AI 雪崩内幕:核心大将14亿被挖走,团队边缘化,骨干接连“叛逃”
两周反转:Anthropic「闪电」夺回被Cursor挖走的核心编程大将
苹果挖走谷歌员工组建AI团队
又一华人科学家被挖走,OpenAI人才加速流失
Meta挖走3名OpenAI研究员加入超级智能团队
苹果挖走谷歌大牛Ian Goodfellow,负责苹果“特殊项目”机器学习
董明珠:用3700套房,留住核心员工
苹果汽车高管几乎流失殆尽,一年损失7人,新年又有人被Meta挖走
两大AI独角兽“卖身”被调查!
OpenAI之后,苹果也被Meta挖麻了!疑似2名庞若鸣嫡系出走
网址: 苹果AI 雪崩内幕:核心大将14亿被挖走,团队边缘化,骨干接连“叛逃”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26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1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1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0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4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4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2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