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阳光和月壤,人类就能在月球上生存了吗?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在月球上安了家,喝的水、呼吸的氧气,甚至火箭燃料,全都来自脚下的土和石——月壤。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最近,中国科学家又朝这个目标迈出了一步。
7月16日,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焦耳》(《Joule》)发表了题为《Inherent lunar water enabled photothermal CO₂catalysis》(《月球固有的水使光热CO₂催化成为可能》)的论文。来自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一种一体化的“地外光合作用”系统:在月壤中提取水,并与二氧化碳在阳光加热下转化为氧气和燃料。
这意味着,在极简的条件下,仅凭阳光、月壤和宇航员呼出的CO₂,就可能制造出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水、氧气和能源。
在太空运输任何资源都代价高昂。据估算,每位宇航员每天需要约4加仑的水,而将一加仑水送入太空,成本高达8.3万美元。因此,在地球之外就地取材,也就是所谓的原位资源利用(ISRU),长期是太空探索的核心方向。
“我们从未真正预料到月壤的‘魔法’”,文章通讯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王璐教授在文章发表后这样向媒体说。
让月壤拥有“魔法”的,是其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神奇矿物——钛铁矿(FeTiO₃)。它结构疏松、像海绵一样能吸附太阳风中的氢原子,是月壤中重要的“储水库”;同时,它还具有光热催化性能,能在阳光加热下推动CO₂和水的反应。
换句话说,产生水和氧气这两件事,月壤不仅提供了原料,还自带催化剂。将两个过程整合到一起,正好顺理成章,构成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简洁方案。
事实上,早在2021年以来,南京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就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开展研究。这也正是本次论文的主要作者团队。
2022年,他们首次发现,月壤能作为催化剂,推动水和二氧化碳的光热反应,催化性能甚至超过地球玄武岩一个数量级。“嫦娥五号月壤主要来自玄武岩,富含铁、钛等元素,而这些正是人工光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成分。”南京大学教授姚颖方曾这样对媒体介绍。
巧合的是,在月壤提水的探索中,钛铁矿再次成为关键角色。2024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团队研究发现,1吨月壤可以提取超过50公斤的水,钛铁矿在五种主要月球矿物中产水最多。然而,这一过程通常需将月壤加热至接近1000°C,能源成本不低。
而本次研究的最大亮点之一,正是显著降低了这一过程的能源门槛。研究团队利用光热反应器,在地球实验室中模拟月球日照条件,在不额外供能的情况下,验证了钛铁矿同时完成“提水+CO₂转化”的可能性。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惊喜是这种集成方法取得了切实的成功。”王璐说,“月球水提取和光热二氧化碳催化的一步集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复杂性。”
靠太阳提供热源、靠月壤催化反应,月球极大的昼夜温差,反而给这个“人工光合作用”提供了意外契合的帮助。月球地表白天温度超过100°C,太阳为光热反应提供条件;而夜间温度降至-170°C,又正好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冷凝成干冰,为第二天的反应提供原料。
“或许我们以后能够在月球建设一座小型化工厂。”2022年,姚颖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畅想。“如果我们能在月球上就地取材,把月球资源和宇航员的代谢废物转化为水和燃料,就能显著降低载人航天的成本。”这项2025年的进一步研究,正是对当年设想的有力推进。
可行性究竟几何?
当然,现在就庆祝也许为时尚早,目前这项技术距离实际部署仍有距离。王璐也坦言,目前的催化性能“仍然不足以完全支持人类在地球以外环境中的生命”。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未来必须克服催化效率、气体收集、反应速率、月壤异质性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同时还需应对构建与维护系统的高成本与复杂性。
香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钱煜奇评价说,这项研究为未来在月球利用原位资源提供了“可行而前瞻的路径”,“对我国深空探测,尤其是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但钱煜奇同样指出,真正落地仍会面临诸多问题,“有相当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所有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也许是:“月壤性质差异明显,不同月壤性质是否会对这一反应路径产生影响(例如钛铁矿含量)?月壤成分差异是否会影响催化反应?产率是否足够?气体如何高效分离?是否具备经济可行性?”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代表着人类迈向月球自给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这意味着月球可能不依赖地球运输、自行生产水、氧气和燃料,成为第一站地外补给,也为更远的火星基地、深空探索提供模板。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移居月球将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靠什么系统实现自给自足。通过人工“土壤光合作用”替代地球植物,让阳光与尘土转化为维持生命的氧气、水和能源,这项听起来遥远的技术,或许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无论如何,利用以月壤为代表的原位资源构建可持续系统,或许正是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钱煜奇说。
参考资料:
1.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25)00187-4
2.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90785
3.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4)00128-0
4.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22)00178-7
5.http://www.xinhuanet.com/2022-05/12/c_1128644908.ht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 (ID:The-Intellectual),作者:程雨祺、李珊珊,责编:李珊珊
相关推荐
只靠阳光和月壤,人类就能在月球上生存了吗?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为何会有玻璃颗粒?
月球上的“交通”污染
如何在外星建造人类家园?“就地资源利用”刺激地球上的创新
月球上居然有水?
人类登月的痕迹,会一直留在月球上吗?
如何证明人类曾经真的登上月球?这四大科学证据了解下
向俄法两国赠送月壤之后,美国急了
元宇宙社交啫喱、希壤爆款迭出,腾讯慌了吗?
嫦娥五号成功着陆,“回家”是新的启航|超级观点
网址: 只靠阳光和月壤,人类就能在月球上生存了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45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1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2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1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5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5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3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