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让他一直困在自己的算法里
2015年,作家李尚龙曾说:废掉一个年轻人,一根网线就够了。
如今十年过去,算法让这句话更具冲击力。
TED做过一项统计。
Twitter每日推文量在5亿条以上,浏览量超2000亿次,用户每天观看推文超300条。
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算法筛选,投其所好的推荐。
点看短视频,就会刷到无数同类型的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
点赞一个观点,就会收到更多类似的推荐,让你深信观点的正确性……
算法像是一个知心朋友,让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的。
同时,它也精准地将每个人锁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封闭、偏执。
01
作家李笑来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在国外认识了一个信奉“地平说”的人。
时至今日,这人仍坚信地球是平面的。
交谈的过程中,李笑来得知他还加入了“地平协会”论坛。
论坛成员每天都会分享各自搜集来的地平说信息。
这人每天看着论坛的更新内容,越发情绪高涨,自认为得到了更确切的佐证,并为此沾沾自喜。
一旦有人质疑,他就会用在社交平台中听到的“知识”反驳。
美国科技巨头思科公司CEO罗卓克曾说:
这个时代会让错误的观点变得正确,从而更加错误。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
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
可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而“算法”的产生又加剧了这个现象:人类对推荐过来的东西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你越喜欢什么就越给你推荐什么。
《算法陷阱:人类如何被算法操控》提到:
随着算法的出现和日益强大,整个社会开始出现“过滤气泡效应”和“回音室效应”。
什么是过滤气泡效应?
算法在了解你的偏好之后,主动过滤掉与你偏好相悖的信息,让你仿佛处于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看不见其他的信息和观念,变得越来越狭隘。
什么是回音室效应?
在算法为你定制的空间中,你听到的都是对你意见相类的回响,你会逐渐认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其他观点都是错的,长此以往,你的视野越来越狭窄。
一旦被算法操控,人就会失去自我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和了解不同世界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避无可避,我们更要让自己保持辩证思考的能力。
02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过千万的提问:为何懂得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
有个回答获赞无数:因为你只听你喜欢听的道理。
很多人追求的并不是道理和真相,而是盲从、偏执和狂热。
对他们而言,即时的情绪反馈,远比深度复杂的思考更重要。
在他们眼里,简单的立场划分,远比鞭辟入里的分析更动人。
我侄子今年高考前两个月突然要退学,态度十分坚决。
我问他为什么?
他也不怵,和我Battle了两个小时。
从他的嘴里,却说出了诸如经济下行,学历贬值,社会内卷这类词汇。
一边说小学辍学的曹德旺身家百亿,一边举例多少高学历学霸沦为外卖员。对于这些低学历成功人士的事迹,他如数家珍,十分向往。
然后又分享给我几则短视频和文章,让我好好看看。
我一点开视频,就闻到一股营销号的味道,都是一些为了博眼球而扭曲事实的内容。
但是他却奉若圭臬,别人怎么劝都不听。
当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时,人们的逻辑思维就会被算法吞噬,不知不觉中失去判断力,很容易被煽动、被利用。
不想努力的人,总能刷到劝人躺平的理由;不想上进的人,每天看到的都是拼搏无用的信息。
即便偶尔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论证,他们也会充耳不闻。
他们宁可沉溺在“幻象”里,也不愿意看到“真相”,因为“幻象”比“真相”看上去美好。
他们接收到所谓的“道理”,只不过给自己一个看似“正确选择”的理由。
那些话乍一听醍醐灌顶,实则只是一味迎合你的惰性,引导你以自洽的方式安于底层。
在这世上,99%的底层人把毒鸡汤当真理,追求的是情绪安慰,从而慢慢废掉。
只有1%的人,追求独立思考后的真相与价值,站上了金字塔顶层。
03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曾指出:
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让自己愉悦的领域,时间一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极端。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影响。
算法推荐,把大量相同的观点、同质化的内容投喂给我们,让我们的认知不断被固化,偏见不断被加深。
一旦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容易产生排斥、愤起而攻之。
如果对外界的消息不经思考、盲目跟风,就会迷失在群体的狂欢中。
要想改变,就要学会破茧:
1. 看不同领域的书
蔡康永说过: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就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单独的世界,会为你提供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
书读得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会越宽泛,不再非黑即白盲从。
书读得越多,就会明白自己所知甚少,从而变得谦卑不自傲。
2. 关注自己不认同的观点
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列举了“头脑封闭者”的7大特征:
①不喜欢自己的观点被挑战。
②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
③总是关心自己是否被理解,而不是去想自己有没有理解对方。
④明知自己错了,仍固守自己的观点。
⑤在对话中,不给对方留有表达空间。
⑥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总是试图让自己的观点独大,挤掉别人的观点。
⑦缺乏谦逊意识。
不想做头脑封闭者,就要多关注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人。
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
⼀个⼈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事,并行不悖,才是第⼀流智慧的标志。
▽
社会学中有一个词,叫:宠物人。
所谓宠物人,就是没有思想,不能成长,每天沉溺于各种短平快刺激里的人。
他们每天在网络上寻求认同,被算法饲养。
在小圈子里面的同一种看法,不断被肯定,不断被重复,不断地互相传播,并且排斥异见,最终导致这个圈子里的人,困在自己的算法中。
尼采有一句话,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警惕成为俗世里的“宠物人”,守护好自己的思想,才能维护好自身的清醒。
发布于:安徽
相关推荐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让他一直困在自己的算法里
隐藏在外卖、信息流、电商里的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
亚马逊司机,也困在算法里
亚马逊Flex员工,被困在算法里
代驾司机,困在算法里
被困在系统里的,还有点外卖的人
困在算法里的网文,2000万人写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儿》
改变一个人最快的方式:数字熔断
孕产妇,困在抑郁症里
困在亲密关系中的女人
网址: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让他一直困在自己的算法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92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