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之下,AI之上:海淀创新生态的“社区”引力法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 (ID:QbitAI),作者:关注前沿科技
烫,实在是烫!
如果要给2025年九月的北京选一个“最热地段”,那非海淀莫属。
如果要选一个“AI最热事件”,那一定是2025 AI创造者嘉年华——就在海淀,就在中关村创业大街。
不同于以往陈列在展厅里的AI技术秀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开放的、打破人与人边界的活动”。
五天四夜里,40多个分会场同步开讲,100余家共创单位携手发力,上百位特邀嘉宾分享洞见,辐射影响更是高达数万人。
主会场、分会场、市集、黑客松、人才角这五大板块的活动,像值得探索的拼图碎片一样掉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各个角落。
主会场就在街区入口,沿街的咖啡店、AGI Bar里不时就有talking沙龙,街道两边连成线的摊位则是AI创造者大展身手的地方。无论是从高校赶来参赛的学生,刚刚融到Pre-A轮的创始人,还是在大厂内外游走的AI架构师,大家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语境。
从办公区变身实验室、从社交场变身发布会、从展示馆变身未来剧场,所有关于AI的精彩想象,都All in海淀。
在“Let’s in Vibe”的口号之下,现场的热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年轻化、社区化、跨界融合。
而这些关键词,恰恰也是海淀当前在推动AI创新生态过程中最看重的方向。
海淀区,这个创造了北京超四分之一GDP的地方,坐拥清华、北大等37所顶尖高校、9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9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备案大模型105款,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AI企业、80%以上的AI全球顶尖学者。
为期5天的嘉年华,正是读懂海淀AI实力的最鲜活入口,也再次为“为什么是海淀”提供了最新注解——
AI科研看海淀,AI技术研发看海淀,而AI应用和生态构建的热力中心,依然得看海淀。
带着Vibe,“占领”中关村创业大街
从9月17日开始,持续到21日,你可以看到220米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无处不Vibe。
为什么是Vibe?这个词在今年出现得尤其频繁,简单来说,它是一种AI赋能的工作学习方式,最后创造出的氛围就是Vibe。
硅星人创始人兼CEO骆轶航在开幕式分享道:
Vibe可以让更多的人成为AI创造者。AI创造者之间相互取暖寻找暗号的感觉,就是Vibe。
这场AI嘉年华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硅星人、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主办,以沉浸式的城市级实验方式激发出极强的社会参与度与创新张力。
它打破了传统会议“中心——听众”的逻辑,以“开放——共创”为驱动,让参与者在街头就能直面技术前沿,与创业者并肩思考,和投资人平等交流。
这场嘉年华的成功,不仅因为它够潮、够热闹,更因为它在内容设置与体验设计上做到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共创。
20日的主会场,堪称前沿AI思维的策源与引领道场。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小红书、Hugging Face、AI Hacker House负责人,星动纪元合伙人和银河通用CSO,以及来自阿里、百度、腾讯、美团的产品/技术负责人等来到现场,就“AI创业趋势的变化”、“AI创造者需要怎样的社区氛围”、“机器人的未来”、“Vibe Coding”话题各抒己见,深度探讨。
除了热火朝天的主会场,视角转向同步举行的40+AI生态分会场,从创业场到生态链全覆盖,无论你是谁,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AI狂欢领地:
知识浓度最高的地方,开发者们带来最新成果,直击技术痛点。
一天时间,从无到有生成专属的网页应用。
10余场项目路演联动投海Demo Day,东方富海、华映资本等投资机构投资人坐镇现场,拉通从创业到资本的对接快车道。
少年创客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AI学习成果与Agent创业项目。
全天候开放,在人才和企业之间,只有一杯咖啡的距离。
沉浸式体验AI+游戏、具身智能等垂类赛道。
在这里,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技术,也不是只有大企业才玩得起的商业叙事,大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可以在大企业创新站(BusinessHub)深度互动。
想要Vibe轻松一点的还有深夜基地(VibeBar)——每晚都举办的Debug夜话活动,成为技术人、开发者、投资人之间交流洽谈的不二之选。
不过瘾的话,还有一整条街的AI科技集市可以打卡。
小白也能轻松上手的AI吉他、全都会的AI工作助理、会互动的AI陪伴玩偶、打印自己的AI形象照……一系列toC端产品,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企业前沿的toB端方案展示,AI+的跨界融合应有尽有。
就是这么热闹,就是这么Vibe~
嘉年华的热闹,背后是一套扎实的开放、全面和包容的社区型成长路径,强调从“兴趣启蒙”到“专业训练”、从“项目孵化”到“场景落地”、从“职业起点”到“产业生态”的完整周期的那种。
本质上,它是生态的最小单元,是一套具备复制力、扩散力与演化潜能的创新社区型模式原型。
海淀的优势正在于此,它既是一个科研和技术的高地,更是一个具备全周期支持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社区化的组织逻辑,也正是当前AI创业所需要的土壤: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伙伴,在多样性中产生新连接。
“我们希望嘉年华不是一次消费型的活动,而是能够把参与者沉淀进来,留下来,甚至未来共同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副总经理聂丽霞这样说。
而这一切,还离不开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生态升级。
在“开放、共生、协同”的理念下,2025 AI创造者嘉年华把中关村创业大街变成了一处无边界、高互动的AI实践现场。开发者、创企、投资人、产业链上下游在这里真实相遇、深度共创,共同搭建起一个面向未来的AI生态雏形。
它不仅集中展示了AI领域的一批前沿成果,更重要的是,让“协同创新”从概念走进现实。
海淀在这里不仅秀出技术硬实力,也再一次验证了它作为全国人工智能策源地、产业高地的角色担当——为整个AI产业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被感知、可被复制的“海淀实践”。
一场嘉年华,背后是一整套AI生态战略
所以,AI创造者嘉年华不是一场孤立的活动——
这是一场融合科技、青年与创意的街头嘉年华,但放在更大的产业语境中,它已成为海淀在人工智能生态构建中一次集中释放阶段成果的窗口,也是其创新战略体系化推进的真实注脚。
它所呈现的,不只是热闹本身,而是一个科技城区如何从“技术策源”迈向“生态场域”的关键切面。
依托年初海淀区发布的《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其中“创新平台15条”就明确指出,要提供集概念验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而嘉年华正是这一想法的集中落地转化。
作为北京市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海淀从未停下对技术前沿趋势的捕捉与响应。
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地被明确为“头雁”产业,是未来数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支点。
近年来,海淀围绕AI展开的一系列布局,正在逐步构筑起一个从底层技术到产业转化、从人才集聚到资本赋能的全链条生态闭环,而本次嘉年华,正是这一生态系统走向自洽的缩影。
目前,海淀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AI产业图谱:覆盖模型、算力、算法、硬件、系统、应用等多个层级。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淀区已备案的大模型达105款,占全市近70%,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全栈化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AI+文旅、AI+教育、AI+金融、AI+工业等多个垂直领域正在同步推进,展现出技术落地的真实图景。
AI创造者嘉年华正是在这种高度聚集的产业势能之上搭建起的生态舞台,它既是一个开发者、初创公司展示成果、测试产品的“模拟场”,也是产业链上下游交叉协作、共创应用的试验田。
正如活动设置的“Demo Stage”“Tech Lab”“AI人才角”等板块所示,这场嘉年华早已超越了“展示”的范畴,转而成为全流程、沉浸式的产业互动现场。
人才,则决定了这场嘉年华背后的温度与活力。
海淀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原点之一,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顶尖高校,以及92家重点实验室、9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如此庞大的人才与科研储备,使得“人”始终是海淀AI生态的第一要素。
嘉年华的核心之一,便是以开放社区形式吸引青年人才参与其中。
无论是AGI Bar的深夜Talk、开放麦,还是AI人才角上的1v1职涯问诊、沙龙对话,嘉年华打破了传统“政策+招聘”单一模式,形成了一个“先参与、后沉淀”的人才引力场。
在活动之外,海淀也正通过更具系统性的政策布局推动青年人才的引入与留存。
例如“Hidea青年人才卡”“海英人才”专项计划、公租房保障、落户支持、职业发展平台等,正在构建一张从入驻、安居到成长的全链条人才服务网。
一切就如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王玉霞提到的那样:“我们更看重的,是让年轻人在这里感受到城市温度。”
除了人才与技术的聚合,科技投资也成为推动AI生态持续繁荣的重要一环。
与许多单纯展示、交流为主的科技活动不同,海淀通过“投海Demo Day”系列活动,全年组织了数百轮企业路演、投融资专场及大企业产业场景对接。
它不仅为早期项目创造了与投资人直面交流的窗口,也让投资机构能第一时间锁定具备潜力的技术产品。
这一机制的背后,是海淀区近年来持续推动的“创新链+投资链”融合模式,以此构建起强有力的资本供给体系,促成金融与技术的高效互动。
一条街的热闹:看见海淀AI的“日常”与“系统”
支撑这场面向大众的科技嘉年华的,是背后海淀区正在推进的“1+X+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程。
从设计到落地,这套体系展现出极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第一个“1”代表人工智能,是海淀认定的“头雁产业”;
“X”指推动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前瞻布局具身智能、量子、6G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最后一个“1”代表科技服务业,提供平台支撑、转化孵化、金融配套等关键基础支撑能力。
这一体系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建立在海淀深厚的科研底座与真实产业基础之上。
以具身智能为例,海淀企业数量占全市近40%;在未来健康和量子领域,脑机接口联盟、量子产业园、合成生物平台等也已率先落地,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成型的路径。
体系+场景+资本的联动机制,正是AI产业持续涌现的基础。而嘉年华之所以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快速落地,也正得益于这一体系“肌肉感”的支撑。
这几年,海淀不仅给产业提供方向,也在同步升级底层支撑系统:包括200亿规模的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体系、“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资本机制,以及3600万㎡产业空间与即将释放的新增空间,为企业提供从孵化到成长的真实保障。
平台建设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双轮驱动,落地一批AI孵化器、成果转化中心、青年创新社区等载体,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生态联动上,也在持续推动“政——产——学——研——金——服”融合机制,强化从高校与科研机构到产业应用的协同能力。
海淀的底气,不仅仅来自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来自其战略推进的系统性。
从点到链,从链到网,海淀的AI生态正在进入一个“可持续生长”的阶段,以场景释放技术,以平台链接要素,以生态容纳多元角色。特别是面向青年开发者、初创公司、具备潜力的中小团队,海淀的创新生态展现出更高的吸引力和支持确定性。
这意味着,海淀不再只是科研“策源地”或政策制定者,更是创新生态的组织者和连接者。
正如AI创造者嘉年华所呈现的那样,当生态通畅、土壤丰厚,技术、人才与资本自然愿意留下。
海淀正在用一整套实打实的系统性建设,回应AI时代最核心的四个问题——技术在哪?人在哪?钱在哪?成长在哪?
答案正逐渐清晰:AI创造者、投资者、使用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落脚点。
中国海淀,已经准备好迎接他们。
相关推荐
Vibe之下,AI之上:海淀创新生态的“社区”引力法则
Vibe Coding,一场幻觉和焦虑催生的行业狂欢
“Vibe Coding”兴起,代码界的“瘟疫”?
这个时代,如果你还不懂Vibe Coding就真的OUT了
代码界的“瘟疫”?卡帕西“Vibe Coding”兴起,YC披露:1/4新创公司,95%代码全由AI生成
AI纪的引用法则
有了Vibe Coding ,但一句话做产品还为时尚早
创V+引爆未来应用场景,助力创新技术实际落地
海淀黄庄静悄悄
北京:“海淀文旅大模型及游客服务智能体”发布
网址: Vibe之下,AI之上:海淀创新生态的“社区”引力法则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224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