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为一些策略总感觉很违反常识?
为什么华为部分领导层总是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呢?比如之前的不自己做手机,不自己做汽车?我看了华为公司一切历史。感觉这家公司为什么部分领导总有一些明显不符合大众常识的想法呢?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不想自己做手机,想把手机卖掉。现在又自己不想做汽车,但是不说鸿蒙智行了,又搞个hiplus境字辈。包括什么不降价推广鸿蒙系统这种诡异的想法。包括计算芯片不能兼容cuda生态。当然据说950可以兼容。就是为什么你能感觉到华为部分领导层有一种和常识对着干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企业总是会改变的,而一个企业能战略性调整,能支撑他们改变的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没有选择的背水一战。当然更多的可能是看到希望后的追加投资!
对于华为做手机到想要卖掉手机后来又给大力度的扶持,这背后离不开一件事看到了希望,因为华为的手机之前是小灵通,后来是运营商的合约机,其实利润不高但却耗费精力!后来华为一度都想要将华为手机业务卖掉。但苹果手机开始火热,小米魅族新贵开始出现!华为也嗅到了机遇,希望给一点机会,看有没有人有啥好的方法可以抓住时代的风口!
然后华为的元老余承东出现了,他要带着华为手机首先是砍掉了一些运营商业务,树立目标做高端机型,搭载自家的芯片。一开始出来的产品并不是那么优秀,遭到华为的高层集体弹劾。但在任正非的力保下,他彻底改变了现状,手机业务后来升级为终端部门,拓展更多个人消费产品。甚至成为了华为业务的半壁江山!虽然遭到美国制裁业务收到影响,但2023年后还是走出来了!
对于汽车方面,汽车解决方案是华为很早推出的B端业务体系,但效益并不明显,后来负责消费者业务的余承东出来了,哪个阶段正好是终端业务受到制裁影响的时候,他们也想要找到一个新的盈利渠道!那么就承接了汽车业务,其实从几次演讲中发现余承东是很想要用华为来做车的,但华为方面并不希望直接全包形式的造车,同时国家政策方面也不允许。
华为更多是汽车服务商,站在B端的角度来做,在面临C端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做,这样就可以借助别人优势一起打造,有些车企提供了零部件,有些车企给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而鸿蒙智行是直接参与制造参与设计参与营销参与服务体系!
对于最近新推出的境字辈,是界字辈后续的品牌,现如今还未有太多的消息,以后推出了看到华为的战略再解读,但我能理解和的做法,因为华为现阶段不合适下场造车,用华为标,因为华为在当很多车企的B端,华为不仅仅要靠界来赚钱,还要卖给很多车企的解决方案,以及零部件(例如电驱就非常有名)。
对于计算芯片这个方面,这个生态了解的不多,不好参与多少评价,后续了解了再出续集!
华为做的那些决定,乍一看好像不太符合常理,但实际上这里面藏着平衡战略规划和市场实际情况的门道呢。就说任正非,他两次发火叫停手机业务,还三次下令不准造车。他可不是只盯着眼前那些热门的机会,而是心里始终记着ICT企业该走的主要发展方向。他懂得有些事儿不能去做,而正是这种克制,才让华为后来能在该发力的地方有所成就。
华为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直都不搞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事儿,这可以说是华为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2008年那会儿,华为都想把手机业务卖了。为啥呢?因为给运营商定制的手机利润特别低,毛利才5%,连养团队的钱都不够。到了2022年,余承东有个造车的计划,结果被叫停了。那时候汽车业务部门是华为唯一亏钱的业务,而且华为的净利润一下子暴跌了68.7%,只剩下356亿了。
华为做这些“及时止损”的决定,看着好像有点保守,但其实是为了避免把资源撒得到处都是。就好比昇腾芯片,刚开始的时候,没跟着英伟达用GPGPU架构,而是选了NPU架构。这么做虽然在兼容性上有点吃亏,但却换来了AI算力密度的突破。到2024年,昇腾910C实际测出来的性能都超过英伟达的H100了。
华为有个“生态思维”,靠着这个思维,它在做选择的时候都留了一手。华为没直接去造车,而是搞了个鸿蒙智行。它通过智界、享界这些品牌把自己全套的技术输出出去。这样一来,既不用和那些车企直接竞争,还能从每个合作的车企那里收到15% - 20%的技术服务费。华为给自己定了个“赋能者”的角色,我觉着这可比自己亲自去造车聪明多了。赛力斯、奇瑞这些车企就成了华为技术的试验场地,华为呢,也不用去承担造车那些又贵又重的资产风险。
再说说鸿蒙系统,它推广的时候也没靠降价这招。而是让手机、汽车还有智能家居这些设备连起来,让大家用着越来越顺手,越来越离不开。等设备之间能联动的数量超过14万的时候,这生态的门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啦。
最关键的还得是华为“随机应变”的本事。就拿手机业务来说,一开始是给别人做贴牌机,后来想走高端路线,这中间用了P6(当时全球最薄的手机)和Mate7(大屏旗舰机型)这两代产品,才慢慢摸准了门道。
再看昇腾芯片,当时CUDA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生态壁垒,昇腾就把原来封闭的CANN架构改成“全量开源”,连编译器和算子库都让开发者随便改。华为用的这种“先站稳脚跟再寻求突破”的办法,让它既能一直坚守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又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改变,让自己不断进步。
现在回头去看,华为当初不做手机、不造车,还有芯片不兼容CUDA这三个决定,说白了就是不想一直依赖老办法做事。你看小米SU7,它是靠一款车去冲销量。但华为呢,人家的汽车解决方案已经能适配8家车企了。再瞧瞧别的AI芯片,还在照着CUDA的样子去模仿,可昇腾靠开源生态,已经吸引了200万开发者了。
在商业这行里,最难得的不是有追热门的胆量,而是在大家都跟风的时候,还能稳稳守住自己的核心本事。我觉着啊,这可能就是为啥华为总能把看似没救的局面给盘活。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发布于:陕西
相关推荐
常识和共识
可以没脑子,不能没常识
跟华为P40学习如何做产品策略 | 超级观点
为什么一些用户感觉自己被监视了?
为什么ChatGPT会产生违背常识的答案?
为什么华为总给人要造车的“错觉”?
为什么华为手机能回归全球市场?四点原因,很真实了
“量子力学”骗局背后:总有人排队交智商税
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但你总感觉“电量不足”?
有这种错觉,为什么感觉华为和小米的用户咋就这么对立呢?
网址: 为什么华为一些策略总感觉很违反常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272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