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稀土,管控升级!
(来源:智超讲财商)

半导体加稀土,成为这两天的焦点。
事件: 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两党议员在经过数月的调查之后发布发布涉华半导体出口管制重要报告,报告认为美和其盟友在限制中国进行先进制程建设时存在漏洞,这使得中国能够购买近 400 亿美元的尖端芯片制造设备,例如2024 年,东京电子 44% 的收入来自中国,泛林集团为 42%,科磊为 41%,阿斯麦和应用材料公司均为 36%。
划重点:要用对付算力芯片的方式来对付半导体供应链了,主要是设备,包括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到“非先进”设备领域,以及使用定位追踪,还有限制美盟友国家使用中国设备等,跟限制算力的方法如出一辙:
1)拟对整个中国实施更广泛的设备出口禁令,包括用于制造“基础”和“先进”芯片的设备。
2)将更多中国半导体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包括制造 45nm 及以下节点的逻辑芯片厂商。
3)安装定位追踪技术,防止设备被转移到受限实体。
4)禁止全球任何使用美荷日设备的晶圆厂同时使用中国制造的半导体设备,防止中国设备渗透全球供应链。
这个报告如果真正成为了出口管制条款,先疯的不是我们,是美国那三家半导体设备厂商……ASML和TEL会不会疯要看条款。
#强化盟国出口管制
核心在推行“长臂管辖”政策。美国认为,荷兰和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使用了美国技术,应受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约束。核心在在填补美国自身设备被禁后,来自盟国设备供应的空白,如TEL等。执行有难度,边际趋紧。
#扩大限制范围和主体
限制对象从实体清单的公司扩大到全国,范围从先进(14nm及以下)扩展到基础(40nm及以下)。主要是防止进实体清单的公司通过马甲拿到受限设备。
影响偏大,不过执行难度较高,若强硬执行,国产设备公司的远期空间会更大,且GKJ紧迫性更强(提到要禁掉老式DUVi,我们推测为1980i及以下系列)。
#限制采用美及其盟友国设备的fab使用中国设备
主要是防止中国设备走向国际市场,影响偏弱,短期中国这样大的市场已经足够国产设备厂商成长,长期市场化选择下很难构成实质性障碍。
#限制半导体关键零部件出口
报告指出,未来将定期评估哪些关键零部件属于“卡脖子”环节,并逐步将其纳入出口限制清单。对本土的设备零部件厂商是长期的边际利好,国产化进程加速。
综合而言,核心还是防止国内进实体清单的公司用成熟的设备制造先进芯片。
若执行强硬,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短期突破的紧急程度与长期空间均将提升、设备公司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电话会议摘录:

事件1:今天盘前,商务部发布《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相较于4月出台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政策,主要增量信息包括:
- 管制对象扩大,从对中重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扩大至“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和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及其载体。
- 管辖范围扩展至全球,出口管辖的范围从中国境内的出口经营者扩大至全球范围,包含境外组织和个人。
- 管制环节扩展,此前仅管制从中国境内向境外出口中重稀土实体货物,新政策管制范围包括在境外进行的生产/转口/再出口,还包括技术服务的跨境转移。
- 将追溯制度延伸至海外,此前中重稀土出口管制实行清单化管理,但新政策具有长臂管辖的特点,要求追溯稀土物项中含有的中国成分与技术来源,严防技术外溢。
几个核心点:
1、管制范围拓宽。从4.4日的中重稀土管控→境外相关稀土物项管控。具体包括:
1)需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件。a含有、集成或者混有原产于中国的钐、镝、钆、铽、镥、钪、钇、以及合金和氧化物在境外制造稀土永磁材料和稀土靶材(比例达到0.1%及以上的)。b使用原产于中国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在境外生产的上述物项。c原产于中国的上述物项。关键点是涉及稀土深加工和技术全产业出口管控。
2)对重点领域比如军事、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恐怖主义目的等原则上不予许可。
3)特别提及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出口。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者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逐案审批。
2、明确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从管控分离和磁材技术本身延伸到【载体及其相关生产线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升级等技术】,明确以下物项未经许可不得出口,具体包括:
1)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及其载体;
2)以上相关生产线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升级等技术。
重点关注变化公告所称技术及其载体,包括技术相关资料等数据,例如设计图纸、工艺规范、工艺参数、加工程序、仿真数据等。也就是说稀土深加工从产品本身延伸到设备、工艺数据等全部纳入管控。
事件2:继上午出的商务部2025第61号和第62号文后,下午又出两则管控: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56号和57号文。核心方向是对稀土全产业链管控,涉及稀土全产业链加工制造。具体来看:
1、商务部2025第61号:拓宽管制范围。从4.4日的中重稀土管控→境外相关稀土物项管控。
2、商务部2025第62号:明确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从管控分离和磁材技术本身延伸到【载体及其相关生产线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升级等技术】,明确1) 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及其载体;2)以上相关生产线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升级等技术不得出口。
3、商务部 海关总署2025年第56号:对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具体涵盖1)所有核心稀土生产加工设备,包括离心萃取设备、连续除杂沉淀设备以及稀土磁材加工的设备和晶界扩散设备;2)所有核心稀土原辅料相关物项,包括稀土矿、稀土矿浮选药剂、用于稀土生产的萃取剂等。
4、商务部 海关总署2025年第57号: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涉及除上次4.4号管制后的【其余中重稀土】,具体包括钬、铒、铥、铕、镱相关金属、合金、氧化物及其相关制品。
系统化管控,国内稀土定价权再强化
- 管制政策系统化、全链条升级,有助于强化国内稀土定价权。本次出口管制政策明显加码,将稀土出口管制环节扩大到海外转口和技术转移,海外企业即便获得矿石,也将面临冶炼分离技术和含有中国成分的中间品的获取难题,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进而强化稀土的全球定价权。
- 近期稀土价格窄幅波动,政策催化或持续。近期氧化镨钕价格维持55-57万窄幅波动,部分磁材厂反馈11月后订单有所减量,但考虑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有收缩预期,而且后续可能有冶炼分离白名单的出台等政策催化,价格下方支撑仍然较强。
- 未来价格中枢有望持续上移,重申稀土仍处于大周期起点的判断。供给端,稀土供给管控正从国内向全球范围内的物料、技术延伸,供给刚性继续强化,海外供给释放速度或被放缓。而需求端,除了新能源汽车/风电/空调维持需求基本盘外,海外终端在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强化后,或继续释放补库意愿,供需两端或持续抬升稀土价格中枢,重申稀土仍处于大周期起点的判断。
后市怎么看?
毋庸置疑此次是最严格、最全面的稀土全产业链出口管控,权益端高度重视以下两点:
1)“拔估值”再起,管控将强化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看长一点对产业有举足轻重,尤其是涉及中重稀土和深加工磁材环节,从工艺设备流程到最终产品都纳入管制,更符合管制的本意全面把高附加环节留在国内。
2)重视基本面改善真正落地到业绩上的三、四季度,尤其是磁材。今晚金力出业绩预告,前三季度归母中值5.3e,单Q3预计中值2.2e,大超预期,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磁材公司的三、四季度业绩都会很好,重视交易EPS提升,叠加当前拔估值,磁材板块的弹性务必重视。
事件3:今天盘后,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管制1)300wh/kg+的锂电池及设备(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分容柜);2)2.5+压实且克容量156+mAh/g的铁锂正极、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及正极设备,3)人造石墨及造粒、石墨化、包覆、CVD设备,以及负极工艺技术。将于25年11月8日正式实施。
1、供需影响
1)短周期来看,中国锂电池出口在11月份将受到明确限制,因此10月份大概率出现电芯抢出口。虽然锂电芯生产需要一定周期,但我们倾向于本月锂电芯总需求将继续环增。一个月度尺度内,政策调整不会对锂价造成显著压力,甚至有需求旺盛情绪利多驱动。
2)中周期来看,随着11月出口管控政策生效,锂电池下游消费量面临下调风险。25年月均电芯出口量23GWh,其中动力电池15GWh,储能电池8GWh,整体约占总销量的18-20%。锂电池出口面临报备管控,单电芯出口模式受阻,后续动力和储能电芯将以整车和储能系统方式出口。
3)长周期来看,国家对于锂电产业链出口管控增加,主要考虑到相关产品属于两用物质,有可能应用于军事用途。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国,出口管控可能将加速海外锂电产能布局步伐,而中资企业出海布局也有望加速。此外,这也将增加电车和储能集成系统出口规模,从而提高锂电总产业链出口价值。
4)整体上看,10月供需向好将更加明确,基本面利多指引延续。警惕11月份之后的电芯出口受限导致电芯总销量下滑风险。远期层面,锂电产品出口价值有望提升、企业亦将加大海外市场本地化部署。
2、产业链影响
1)目前已有海外产能布局的相关企业明确受益,包括铁锂的龙蟠科技印尼已建成12万吨产能(裕能、万润等均有规划),负极的贝特瑞印尼已建成16万吨产能(尚太、中科、璞泰来等也有规划),电池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中创新航等。
2)对电池需求影响有限: 目前市场中应用的液态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最高达260Wh/kg,不受本次政策影响。随着采用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等材料,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300-500Wh/kg,我们认为,政策意图可能是保护先进技术,维持锂电产业链的全球竞争优势。此外,出口管制并不等同于禁止出口,电池厂可通过申请审批、技术授权、海外建厂等方式实现出口。
3)磷酸铁锂正极和负极材料直接出口占比较低、受政策短期影响亦有限、长期利好海外建厂的材料厂: 目前磷酸铁锂正极、负极主要厂商海外收入占比均不足10%,主要需求来自国内。考虑海外盈利水平高于国内,中长期来看,海外建厂的材料厂有望受益,包括:1)正极:龙蟠(已在印尼建厂)、裕能(规划西班牙产能)、万润(规划美国产能);2)负极:贝特瑞(印尼、摩洛哥)、尚太(马来西亚)、中科(摩洛哥)、杉杉(芬兰)。
4)该文件只是出口管制,并非禁止出口,和产业链沟通下来,大概率审批报备后还是能正常出口的,对经营影响不大。海外建厂一直以来审批难度较大,需要跟踪后续审批扩产节奏。
5)从中长期看,锂电产业链是中国的优势产业,适当控制高端产品、技术、产能出海是符合整体基调,流程审批趋严可以阻止产业链无序出海尤其是小企业出海导致技术外流,我们认为未来头部企业合理的出海获批的可能性更大,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海外份额和盈利水平。
3、战略意义更大
1)出口管制本质是防技术扩散,也是战略资源&材料反制的重要手段。从技术指标细节来看,国家主要防止高端技术泄露,如电池能量密度不得超过300Wh/kg(含电芯和模组)、铁锂压实密度不超过2.5g/cc、克容量不超过156mAh/g、富锂锰基材料(下一代正极),且此前针对石墨、高压实铁锂国家均出台过类似的限制技术出口政策(今年1月2日商务部就《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限制高压实铁锂出口),更多是为了纳入监管。出口管制不代表禁止出口,按照公告,涉及管制名单中的产品,企业仍可以申请出口许可。
2)人造石墨、高压密铁锂正极之前已有限制,此次新增≥300Wh/kg的电池和电池设备,符合要求的电池本身没有大规模出货,变化主要出在设备、三元前驱体等,均为国内有绝对优势的锂电产业,全球出货占比95%+,国外客户高度依赖,且在限制正负极、设备出口情况下,将进一步削弱海外电池厂竞争优势,但并非禁止出口,实际影响相对较小,战略意义更大。
3)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人造+天然混合石墨负极均限制出口,未标记参数。现有石墨出口主要是供应海外电池厂,从比例看,STKJ、中科等公司海外占比1~2%,璞泰来占比约20%,但大概率延续原来两用物项申报许可,此次发文限制人造、人造混天然,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保留卡国外电池厂脖子的权利,预计实质影响有限。
4)本次管制名单中涉及大量的设备,据我们向多家头部锂电设备厂商了解,出口管制主要影响在于报关申请规范性的提升,并且跟随国内电池厂客户出海的设备报关限制更低。短期来看,本次出口管制对锂电设备出海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且有利于设备出口规范性的提升,但长期来看,不排除对于部分敏感地区的出口管制将更加严格,仍需持续关注。
4、钴的影响
1)参考稀土磁材经验:出口管制将推升海外锂电产品价格。回顾上半年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配额收紧后,海外稀土磁材价格涨至2-3倍;国内亦受带动形成出口“外溢提价”效应,截止目前国内主流轻重稀土制品价格涨约40%。本次锂电出口管控力度同样强势,覆盖电芯至负极的全链条环节。预计短期内,日韩及欧美电池厂的高性能电池供应将受限,海外市场锂电池价格或明显上行,后续带动国内锂电池同步涨价。
2)锂电涨价有望打通上游价格传导逻辑,缓解对钴价上涨抑制需求的担忧。此前市场对钴价快速上涨可能压制下游需求存在顾虑,而本次出口管制有望使终端产品涨价预期强化、成本传导路径重新打开。当海外电池价格普涨、国内高端电池同步提价后,上游原料价格上行将更易被接受。这或将意味着钴、锂等关键金属的上涨将更顺畅传导至中下游,钴价上涨的“需求约束”将显著减弱。
3)刚果金钴出口延长禁令叠加此次锂电出口管控,供需格局或得到共振强化,钴价中枢有望进一步抬升。自今年初刚果金首次发布出口禁令、后续多次调整出口政策至今,钴中间品CIF价格涨近200%、电钴涨超100%逾33万元/吨。在原料供给缺口明确、需求压制有望缓释的前景下,电钴价格有望继续冲击新高。
5、锂电:需求有望随时上修
1)锂电当前处于26年行业增速从20%上修至25%的过程中,主要系储能电池产量到底是740GWh还是830GWh(25年为560GWh);我们认为存在继续上修机会,从25%到30%行业增速已经蓄势待发(储能电池产量有望达到950GWh)
2)启动标志关注两点信息:
①跟踪招标数据:1-9月份新增中标185GWh,同比+145%。Q4即将迎来招标旺季(去年Q4招标占比超40%),全年保底招标350GWh+,兑现26年260GWh国内装机确定性极强,叠加海外需求后电池预计达到830GWh。
②Q4核心关注产业链对26年的要货预期:根据指引产业合计已超过1000GWh(宁王近期要上修),核心是兑现度,当前280/314电芯难求下产能才是矛盾。
3)储能达到830GWh以上意味着材料环节将供不应求,从供需来看,26年最紧张的为6F、隔膜、铜箔、铁锂正极,若储能超预期下碳酸锂和负极也会供不应求,整理当前价格基本信息如下:
- 6F:当前价格边际变化最大的环节,10月均价破6万(加工费比8月提升3000+),当前股价包含预期为7万,节前有企业给出8-10万的指引。
- 铁锂:头部企业给部分客户价格上涨几百,龙头在谈;客户已看到供不应求状态开始锁26年的量,出现了客户给钱扩产、付款方式变优的趋势。
- 隔膜:亏损单子已经涨价几分-1毛不等,市场负责人提示最晚最晚26Q1湿法会再涨价;
- 电池:6月起储能电池小客户率先涨价,8月大客户涨价,上周提示宁德给小客户也开始涨价大客户预计11月也会略涨;后续给大客户碳酸锂会价格联动不会承担碳酸锂涨价损失;
- 铜箔:8月龙头要货三次没有增量,节前已经出现报价上涨;
4)这三年来的核心矛盾是每个环节只有龙头才做着10年才回本的生意已经不具备扩产的能力,而需求每年都维持30%的增长,所以确实已经到了反转的时刻。
相关推荐
半导体+稀土,管控升级!
特斯拉丢掉稀土与芯片,并非妥协
期待芯片之“芯”成为稀土之“稀”
中国的稀土有多重要?
美国计划向越南半导体产业进行投资,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稀土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制胜武器?
越南半导体,有点难
中国战略资源全解析:除了稀土,还有哪些牌可以打?
云边端协同管控,「兆边科技」发布混合交通流智慧管控系统
美国升级对华半导体管制 “小院高墙”倒逼国产化提速
网址: 半导体+稀土,管控升级!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299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