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引力一号再度成功发射,“降本为王”时代,东方空间为何执着固体火箭?

引力一号再度成功发射,“降本为王”时代,东方空间为何执着固体火箭?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0月11日 19: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ID:guanchacaijing),作者:科工力量,原文标题:《引力一号再度成功发射!“降本为王”时代,东方空间为何执着固体火箭?》

10月11日消息,据中国航天报,今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引力一号火箭是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个海上成功发射的捆绑构型运载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2024年1月11日首飞圆满成功,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

该型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高度约为30米,起飞质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4.2吨。其中,火箭配套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研制。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分辨、大幅宽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宽幅02B系列卫星作为目前国际上最轻的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可为用户提供150千米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卫星影像产品,具备可批产、大幅宽、高分辨、高速数传的特点。

此次发射的引力一号(遥二)火箭,相比之前首飞的引力一号(遥一),有诸多内在提升:

1.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对多种轨道、多个发射点的适应性有了“明显升级”;

2.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空间也构建了面向批量化生产的质量和安全管控体系,推动人才梯队支撑多型号常态化发射和敏捷研制并行推进。

此次发射任务成功的同时,也让商业航天领域对其动力路线的选择多了些争议讨论。关注的核心,是东方空间为何选择固体火箭,而非当下更主流的液体火箭。

成本上,固体火箭一次性使用,每公斤发射成本比可回收液体火箭高五成以上,难适配未来高频组网的低成本需求;虽然东方空间称其省去燃料加注、隐性成本低,但业内担忧长期成本控制难跟上竞争节奏。

技术路线上,全球商业航天以液体火箭为主,国内占比超七成,液体燃料比冲高、可复用、性能拓展空间大。引力一号靠捆绑提升运力,却难及规划中的液体火箭,有人担心固体火箭投入会分散液体可回收技术研发精力,错失市场机会。

场景适配方面,固体火箭24小时快速响应、海上发射安全是优势,但当前八成商业发射是卫星组网,更需低成本大运力,对快速响应需求少;应急任务多由国家队承担,商业空间有限,且海上发射额外成本难靠固体火箭摊薄。

当然,东方空间的选择并非单纯的“固液之争”,而是民商企业在技术积累初期的现实选择——固体火箭可依托成熟的军工技术快速实现产品落地(引力一号发动机由航天科技四院研制),通过“以固体火箭打开市场、用液体火箭承接未来需求”的“三步走”战略完成技术迭代。

这种“过渡性技术路线”能否成功,取决于其固体火箭能否在液体火箭成熟前抢占细分市场,以及后续液体型号的研发进度能否跟上行业节奏。这也正是争议的核心:在商业航天“降本为王”的赛道上,“先立足再突破”的策略是否比“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更具可行性。

相关推荐

“双曲线一号”发射失败,中国民营火箭为何连遭挫折?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成功发射卫星,为什么采用固体发动机?
潮科技 | 「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中国民营火箭实现零突破
30岁,他决定造火箭,追赶马斯克
放弃美国留学机会,造火箭追赶马斯克,这个清华90后不简单!
行业观察 | 第七个国家航天日,民营火箭公司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长征十一号火箭下半年将在陆地和海上实施多次发射
专注于运载火箭核心部件总成配套,「九天行歌」建设火箭贮箱产业基地
中国民企成功发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意味着什么?
2024开年,又火了一位90后CEO

网址: 引力一号再度成功发射,“降本为王”时代,东方空间为何执着固体火箭?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019.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