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致命事故后,雷军该为小米汽车安全“背锅”吗?
作者丨段香香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曾是小米汽车最动人的营销标签;而“10・13成都SU7燃爆事故”后,“最后一台车”的质疑声却响彻舆论场。
这场信任崩塌的背后,是小米从3C行业带来的“参数为王、体验至上”逻辑,与汽车行业“安全是底线而非选项”本质的激烈碰撞。
5000种轮毂的颜值执念敌不过一次碰撞的安全漏洞,“优雅门把手”的宣传话术掩盖不了救援风险,15%的研发费用占比撑不起汽车安全所需的技术沉淀。
小米造车的困境,早已不是单一事故的应对问题,而是跨界者能否打破思维惯性的行业命题。而现实舆论拷问的是,雷军该为小米汽车安全“背锅”吗?
当“手机逻辑”撞上汽车安全红线
小米的麻烦是可以预见的。
当2个小时卖出一年的销量(大订)时,雷军高兴的一夜未眠,写微博庆贺自己。
常识告诉我们,卖的越多,责任越大,销量越大,负担越重。
在“10・13成都SU7燃爆事故”后,彻底暴露了小米造车的底层逻辑缺陷。
从3C行业跨界而来的小米,始终未能跳出“参数营销 + 用户体验”的惯性思维,却忽视了汽车作为“移动安全舱”的本质属性。
手机卡顿可重启、外观瑕疵可容忍,但汽车安全的任何疏漏,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这种思维偏差在小米造车的全流程中随处可见。
发布会聚焦“5000种轮毂筛选”的颜值执念,却对车身结构强度、碰撞防护设计轻描淡写;宣传“半隐藏式门把手更优雅”,却未充分告知极端事故下的救援风险;将“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奉为产品定义核心,却让“最安全”长期缺席于传播主线。
当3C行业的“体验至上”遇上汽车行业的“安全第一”,小米显然把优先级搞反了。
对手机而言,用户体验是加分项;对汽车而言,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而非可后置的“优化项”。
更值得警惕的是“实验场思维”的隐性渗透。
尽管小米否认“让用户当实验员”,但11.6万辆SU7因L2辅助驾驶隐患被动召回的事实,暴露了其研发验证环节的短板。
正如莲花集团CEO冯擎峰所言:“把实验做透才推向用户,是汽车行业的基本准则。”
而小米在首款车型上市仅一年半内,就接连发生铜陵、成都两起致命事故,背后是3C行业“快速迭代、边卖边改”的逻辑,与汽车行业“千锤百炼、安全优先”的规律产生了根本冲突。
信任崩塌的必然
汽车不同于其他商品。以前我们担心它会伤人,成为马路杀手。那是车和人的问题。现在我们担心它会伤害自己,不小心就会自焚。那是资本和良心的问题。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本质是“过度营销”与“责任缺位”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
作为“营销鬼才”,雷军团队擅长用3C行业的传播套路点燃市场热情:从“颜值王道”的视觉冲击,到“速度信仰”的情感共鸣,再到“智能领先”的参数堆砌,每一套组合拳都精准击中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但当营销声量盖过安全警示,当“种草”内容替代风险提示,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认知,早已偏离了“交通工具”的本质,沦为被符号化的“科技潮玩”。
这种失衡在事故后的应对中更显刺眼。铜陵事故后,小米强调“公众期待远超想象”,却未深入复盘安全设计漏洞;召回11.6万辆车时,仅以“极端场景处置不足”轻描淡写,却回避研发流程是否存在侥幸;直到成都事故引发“最后一台车”的舆论拷问,才被动强化安全传播。
这种“事后补救”的态度,与汽车行业应有的“事前预防”责任意识相去甚远。
要知道,汽车消费者的信任建立需要数年积累,崩塌却只需一次事故;而小米用3C行业“危机公关 + 快速迭代”的套路应对汽车安全争议,只会让“责任缺位”的印象更深。
更关键的是,小米忽视了汽车行业的“社会属性”。手机是私人消费品,而汽车的安全性能直接关联公共安全,每一次辅助驾驶失效、每一个设计隐患,都可能威胁道路上的其他使用者。
当冯擎峰提出“不把市场当实验场”,实则是点出了汽车行业的核心伦理:企业不能只盯着销量与份额,更要承担起“安全守门人”的社会责任。
而小米此前将“用户当实验员”的隐性逻辑,显然与这份责任背道而驰。
跨界造车不能少的“必修课”
小米的困境,折射出跨界造车者共同的命题:进入汽车行业,光有资本与流量远远不够,更需要对“百年汽车工业规律”的敬畏。
从手机到汽车,不仅是产品形态的跨越,更是安全标准、研发周期、责任体系的全面升级。
手机研发周期以月计算,汽车则需数年验证;手机核心是电子元件,汽车则是机械、电子、软件的复杂耦合;手机出问题影响个体体验,汽车出问题关乎生命安全。
遗憾的是,小米似乎未能完全理解这种差异,仍在用3C行业的“快节奏”冲击汽车行业的“慢功夫”。
这种敬畏心的缺失,体现在研发投入的优先级上。
小米财报显示,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5%,远低于行业20%-30%的平均水平;而同期营销费用占比却高达22%,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结构,注定难以支撑汽车安全所需的技术沉淀。
反观传统车企,哪怕是新能源转型中的品牌,也始终将碰撞测试、极端环境验证、冗余设计作为研发核心,因为它们深知:汽车行业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只有“安全筑基”的踏实。
对小米而言,当下的信任危机既是警示,也是重塑的契机。
若想让“年轻人第一台车”不沦为“最后一台车”,小米必须彻底摒弃3C思维的路径依赖。
将安全从“传播补位”转为“研发首位”,把更多资源投入车身结构、电池防护、辅助驾驶冗余设计。将“用户实验”转为“企业自测”,用更严苛的验证标准替代“边卖边改”的侥幸。将“营销狂欢”转为“责任沟通”,坦诚面对安全争议,而非用话术回避问题。
汽车行业从来不是“流量游戏”,而是“责任长跑”。
小米若不能尽快补上“安全敬畏”这一课,即便能凭借3C行业的惯性赢得短期销量,也终将失去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毕竟,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赌在“颜值至上”的汽车上。
发布于:河南
相关推荐
两次致命事故后,雷军该为小米汽车安全“背锅”吗?
雷军造车,小米背锅
波音737连续坠毁,AI要背锅?
董明珠炮轰小米,雷军不敢回嘴?其实两败俱伤
雷军的焦虑: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小米汽车周四亮相 雷军:从底层核心技术开始,十倍投入,造一辆好车
雷军,Are you OK?
小米汽车上市112天,雷军闯关产能地狱
雷军直呼压力大:小米汽车性价比遭质疑,小状况不断丨深度
小米成立汽车公司,雷军或把造车想简单了……
网址: 两次致命事故后,雷军该为小米汽车安全“背锅”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22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