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变现“三部曲”:Open AI打开浏览器,豆包上链接,夸克戴眼镜
AI行业终于到了要能“养活”自己的时候。
最近,AI开始有点“不务正业”了。
比如Open AI在聊天框里内置购物功能之后,转头又做起了浏览器;又比如夸克做起了AI眼镜;还有隔壁的豆包AI,则忙着“上(电商)链接”……
显然,大洋两岸AI命运殊途同归,整体似乎都走到了要养活自己的时候。
此前,AI商业化的三板斧是:API调用、会员订阅、To定制解决方案。
三个方案里,To B都是大头儿。
这是一条已经被探明的变现之路。但可惜就是,现在B端市场比C端还要精打细算,模型版本要更新,训练费显卡、也费电,“老三样”们越来越不足以撑起庞大的算力开销了。
所以,真正有钱的,还得看消费级市场。
1
AI商业化的三种逻辑:求存、卡位和拓疆
很有意思的是,现阶段,各家大厂们对AI商业化探索的动机是存在差异的。
大致分为三类:
1、生存逻辑做AI商业化。
典型的就是Open AI,以及国内二三线的AI模型初创企业们。
毕竟,当以DeepSeek为首的、越来越多的AI大模型厂商们都选择开源路线后,Chat GPT们的技术领先优势就会被不断缩小,外部声量也一下子小了很多。
这对于任何一个还需要投资人们大力输血的AI初创企业来说,无疑都是危险的。

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OpenAI都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形态作为价值锚点,以证明ChatGPT独立生存的能力,以及长远想象力。
其中,离Chat GPT们最近的就是搜索了。
所以,现在OpenAI推出人工智能浏览器ChatGPT Atlas,表面上似乎是为了颠覆谷歌,然后在AI的基础上再造一个谷歌。
但内核却是生存逻辑,找到一条更有货币化确定性的路
不过Open AI选择浏览器也可能不是一时兴起,真正目的还在于做入口、回归中心化。
此前各家大模型APP的月活增长都很快,竞争异常激烈,以至于去中心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反映到用户体验端,Chat GPT理想中的一统天下不仅没有出现,反倒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以我个人的AI使用习惯为例,如果是文字工作,就打开DeepSeek;配图就用豆包;复杂需求用纳米搜索……总之,不同场景使用不同模型,正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
这种使用习惯使得大模型的流量被不断分散,Chat GPT们也就更不容易做成商业化了。
因此,现在Open AI需要用Chat GPT再打开一个流量入口,一个趋于中心化、且有商业变现路径的流量入口,用以巩固自身在AI生态中的中心地位。
那么在技术层面,AI与搜索有基因上的相似性,在商业层面,两者同样高度契合,再加上微软在AI浏览器方面的成功探索,这些可能都成了说服OpenAI下场进军搜索领域,构建可持续商业闭环的关键一根稻草……
2、价值逻辑做AI商业化。
典型代表就是阿里,以及其他以AI为长远战略的巨头们。
以智能眼镜为例,为什么这个“老概念产品”最近这么火?
不是因为产业技术进步了,也不是智能眼镜这个产品形态做的有多成熟,而是因为AI,因为自然语言模型。
本质上,现在阿里夸克们做智能眼镜,目的也是做入口。
只是,不同于做搜索引擎的入口变现逻辑,阿里做AI硬件,是为了抢占下个交互入口。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个强战略、强执行力的巨头。
从过去尝试做手机,到后来做智能音箱,再到现在发力AI硬件,阿里基本上只要确定了战略方向,KPI的氛围到那了,未来的商业化就得开花结果。
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AI对阿里的价值,从来都不只是技术本身,甚至做AI硬件商业化挣不挣钱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AI背后所代表的入口价值、资本市场的战略投资价值。
这样的价值逻辑一以贯之。
以前,阿里做新零售是为了线下入口;做直播是为了电商流量入口;做闪购是为了即时零售流量入口。在当年错过社交之后,阿里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注定了他必须要抢占底层流量入口,并时刻确保自己处于线上“城市购物中心”的位置,整体既用于卡位,也用于防守。
所以,今天的AI之于阿里,一如当年错过的社交……
3、增量逻辑做AI商业化。
以抖音电商,以及其他内容电商玩家们为典型代表。
从目前来看,豆包AI上链接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商业化,同时也是为了寻找业务增量。
据市场调研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豆包MAU(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57亿,环比增长6.6%,不仅反超DeepSeek跃升第一,更把其余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这么大的流量规模优势,空闲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更不用说今年上半年,字节还错过了即时零售和本地生活大战,现在需要重新找回战场,需要更多的流量追赶上来,所以豆包所代表的AI电商就成了最直接的破局点。
因此,豆包“上链接”这个行为逻辑是说得通的,但就是才刚刚开始,所以字节的步子也没有迈得很大:用户仍需要跳转至抖音商城完成购物。
不过好在,从过去的贴吧、知乎,到现在的短视频、小红书,再到AI大模型等等,不同内容形态所代表的用户信任度关系,也在不断递进。
在未来,当用户真到了遇事不决问AI的时刻,AI也一定会成为用户交易信任度的下个level。
这对于现在领跑一大截的字节和豆包们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总之,现阶段的AI商业化呈现出三张截然不同的战略图谱,它们分别对应着企业在当前产业周期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与诉求:
生存逻辑是“求存”,关乎企业在资本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的生死线,其商业化路径往往直接、迫切,旨在快速验证货币化能力,构筑价值防线。
价值逻辑是“卡位”,着眼于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与生态控制权,其商业化布局更具长期性和战略性,目的在于构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确保在未来的价值链中占据核心节点。
增量逻辑是“拓疆”,立足于将已有的庞大流量优势与AI进行催化反应,在核心业务增长曲线之外,开辟新的增长战场,其商业化探索更具场景渗透性和效率导向。
这三种逻辑并非彼此割裂,它们共同勾勒出了AI从技术奇点走向产业融合的复杂图景。如今,AI的商业化征程也逐渐从技术竞赛,升维成了一场关乎生存哲学、生态视野和增长智慧的全面较量……
2
广告、电商:AI商业化的新“运河”?
至此,现阶段的AI商业化大致形成了这么几条路径:
一是硬件载体路线:比如夸克AI眼镜、AI学习机和萝卜快跑们,整体面向的是极度挑剔的消费市场,考验的是颠覆性体验,所以对应的市场竞争较为纯粹。
只要有足够硬核的AI技术体验,就能收获消费者们的认可,就能成为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比如华为智驾对问界的带动,又比如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的萝卜快跑们,都是最直接的例子。
在什么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的背景下,这条路线上的商业化想象力是近乎无限的,但同时也是不确定性最多的。毕竟,技术上的颠覆与被颠覆往往就在刹那间……
二是软件路线,AI商业化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能力侧,主要包括API调用、会员订阅、给企业做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方面,整体更偏向于为AI能力付费。
就像快手的可灵、字节的即梦们都是在C端以低门槛AI视频创作工具为核心定位,B端则聚焦广告、短剧和游戏三大场景,以批量生成素材、提升资产制作效率等方式赋能企业客户。
这条路线考验前瞻性布局,也考验产业基础设施规模,所以部分市场格局已经初步稳定。
比如在AI云市场,天眼查APP显示:现在阿里云的营收占比就达到了35.8%,超过第2-4名总和;在模型调用服务方面,字节的火山引擎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Tokens)调用量排第一,市场份额高达49.2%。

另一方面是内容侧,主要就是广告、电商,在AI问答内容中插入相关链接。
这是最简单的,同时也是市场差异化最明显的一条路线。
技术上的打通很简单,而且跟以往AI落地的行业不同,电商行业规模很大,一旦AI有了合适的变现机制,技术货币化的速度也会更快。
但区别在于,现在OpenAI(ChatGPT)做的是AI电商,让用户可以在一次对话中完成搜索(提问)-推荐-决策-支付的全链路动作,无需跳转至第三方平台。
在这一语境下,AI不仅取代了搜索,也取代了广告,它甚至成了可以跟亚马逊们正面抢夺用户注意力的新流量入口……
相比之下,豆包上链接,则更像是多了一个引流入口,用户下单还需要跳转至抖音商城,整体延续的依旧是流量驱动型逻辑,跟过去直播带货们的发力路径颇为相似。
它带来的影响是,当未来豆包上链接进一步普及,那么届时,品牌商品的曝光可能就不再单纯取决于砸钱投流量了,而还要看AI的理解能力。
谁能预设出更多容易被AI“读懂”的营销答案,谁就能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至于阿里京东们,如果愿意,他们也能很快接入各种大模型,做到和豆包、ChatGPT类似的效果。
此前就有用户发现,Kimi、文小言们已经接入了天猫或者京东的购物链接,点击同样可以直接跳转到电商平台。
但为什么阿里们好像没有太看重,甚至都没有传出太大的声音?
跟战略的轻重缓急有关,跟流量的多少有关。
今年上半年,阿里和京东们的绝对战略重心是即时零售和本地生活大战,整体投入巨大,但也拿到了不小的回报,双方流量几乎都处于虹吸高涨状态。
所以现在,(缺席大战)字节需要用AI电商来刺激流量,但阿里们却不需要着重提及。
同时也因为,各家都还处于试错摸索阶段,所以AI电商的战略卡位意义确实重大,但却并不紧急。
因此,今年双11,相比于在AI里做电商,阿里、京东们都选择了在电商里边补强AI。
比如天猫推出了AI美工、AI客服、AIGC平台工具;京东AI则在物流系统,首次大规模投入了“超脑+狼族”智能设备集群,整体还是从匹配效率升级、商家工具普惠、创新产品体验三大维度落地AI应用,以“服务商家提效、优化用户体验”的核心。
显然,不同的商业基因造就了现在AI商业化不同的路线。
从夸克推出智能眼镜,到豆包上链接,再到Chat GPT做浏览器,AI商业化浪潮也正不可逆转地将整个行业推向一个新时代:价值创造的逻辑被重塑,竞争的核心从技术高地转向生态腹地。
所以,这场“成人礼”过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不仅仅是企业,更是被市场验证的全新范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1),作者:刘致呈,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AI变现“三部曲”:Open AI打开浏览器,豆包上链接,夸克戴眼镜
AI搜索半年盘点:夸克元宝豆包会不会掀了百度的桌子?
AI带火浏览器,卷出个Manus
入局AI搜索赛道,QQ浏览器升级为AI浏览器
OpenAI也来了,巨头为何决战AI浏览器?
AI定义浏览器,苹果偏不这么干
张雪峰退网!AI填报志愿哪家强?夸克/百度/讯飞PK结果出炉
BAT的搜索框与浏览器之争
谁是年轻人的第一款 AI 应用?
浏览器,又“性感”了?
网址: AI变现“三部曲”:Open AI打开浏览器,豆包上链接,夸克戴眼镜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84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