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未来一个月,我们只做一件事

未来一个月,我们只做一件事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1月04日 11:16

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

距离2025“深水区”熙说物业年度演讲还有30天,这段时间我们陆续收到了很多行业同仁的反馈与追问:到底什么是“深水区”

是宏大叙事下的新名词,还是落到每一个项目现场、每一张收支表、每一次业委会会议上的具体答案?

1

自从我们官宣了“深水区”的主题以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微信群、电话和当面交流里听到不同的理解:

有人把它理解为“市场见底后的修复区”,期待靠政策红利和成本优化把利润曲线拉回去;有人把它理解为“监管加码的雷区”,谨慎观望、不轻言扩张;也有人说这是“数字化和专业化的竞技场”,谁先建立标准、掌握客户界面、定义产品服务,谁就率先浮出水面

每一种理解都有现实基础,也折射了团队战略、组织结构和现金流压力的不同切面。

可若把这些切面拼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图景:旧的增长逻辑正在退潮,新的秩序与方法还在成形

我们所说的“深水区”,不是一个漂亮的形容词,而是一段必须正视的发展阶段。

过去十多年,高速扩张的地产周期为物业服务提供了大量“容易的肉”:规模红利、并购红利、价格红利、增值红利。项目拿来即上,收入顺势而长,甚至管理上的短板也能被增量的浪头托住。

如今潮水退去,好吃的肉几乎都吃完了,留给我们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深水区意味着“动真碰硬、闯滩涉险”将成为常态,意味着管理不再是“撮合与协调”的轻功,而是“拆解与重构”的硬功;意味着行业和企业要学会直击要害、触及本质,“碰钉子、动奶酪、做手术”,去解决那些被我们长期绕开的“老大难”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组必须回答的问题。简单的优化已经不能应对系统性的失衡,当收费体系、服务标准、客户预期、监督机制彼此错位,靠“多做一点、让一步”很难抵达新均衡。

深水区的改革不是多干两个月就能见效的攻坚战,而是一次“方案—试点—复盘—再迭代”的长期主义。行业到了“用结构治理不确定性”的阶段,谁能把结构搭对,谁就有资格在波动中做确定。

2

官宣“深水区”之后,我们的后台被问到最多的是:“今年你们要讲什么?”

答案并不神秘。我们已经完成了年度演讲逐字稿的初稿,只是仍在打磨细节。整场演讲的框架主要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讲述行业的“深水区”问题

过去,是沉积在制度与历史中的“沉疴”,它们像礁石一样藏在水面之下,表层风平浪静时不显山露水,一旦潮位下降就锋芒毕露。

现在,是正在现场发生、必须当下应对的“焦灼”,它既是价格与质量的张力,也是客户与企业之间信息与信任的张力,更是现金流与资本开支之间的张力。

未来,是正在被政策、技术和场景重塑的“变革”,它不会用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统一所有问题,而会以一系列“可复制的小机制”累积成为新的行业秩序。

我们会在演讲中依此展开,不做空洞的大词,而是把“难题—路径—案例”的链条讲清楚:难题是什么,路径从哪里找到,行业有哪些最佳实践。

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线上,我们会尤其强调一个被反复忽略的变量:时间。深水区的每一个改进,都是“时间复利”的产物,而不是“单点爆发”的炫技

从过去看,制度的沉疴不是一年造成的;从现在看,客户预期的修复也不是一封公告、一场说明会就能扭转的;从未来看,专业能力与服务产品的升级,更像是滚雪球,标准先于规模,规模反过来验证标准,标准再驱动更低成本与更高可用性的循环。

我们不否认外部政策与周期的影响,但我们同时相信:把可控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最短路径

所谓“深水区的方法论”,说到底,是把企业变成一个不依赖运气的系统。

3

讲到这里,可能仍有人会问:是不是“深水区”就意味着普遍的悲观?我们倾向于给出一个更加冷静的回答:悲观主要来自于旧逻辑失效的疼痛,乐观建立在新逻辑成形的纪律

行业的确在经历价格回调、现金流吃紧、项目更替频繁的阵痛,但也在非住宅专业化、综合设施管理、能源与设备资产运维、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协同等领域打开了新的机遇。

当“规模等于胜利”的叙事消退,真正的核心开始显形:组织的学习速度、产品的迭代频率、现金流管理的韧性,这些看似“慢变量”的东西,恰恰是深水区里决定生死的快变量

4

每年的11、12月,是很多物业企业做下一年的年度规划的时间。这场年度演讲,我们力求要给物业企业管理者们,或是单纯渴望成长的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尽力而为”,而是必须得“竭尽全力”。

剩下的这30天,我们不会把自己关在“稿本”里,而是会把稿本带到现场去校准。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行业朋友的沟通交流,持续完善案例和内容。

最后,把话说给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并且对“深水区”有自己理解和体感的你。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30天里,听到你的声音。

请告诉我们:你眼里的深水区在哪里?你遇到的硬骨头是什么?你已经做过、正在做、或者计划去做的“手术”有哪些?

每一条真实的反馈、每一段具体的场景,都会成为我们完善内容的重要素材;每一次坦诚的讨论,都会让行业的共同语言更清晰一点、让前行的路径更明亮一些。

在剩下的30天里,我们仍将和你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等到演讲当天,我们会把这段时间收集到的反馈都带到台上,力求把每一个问题都讲到点子上,把每一条路径都讲到可执行。

我们相信,真正的行业进步不来自于惊艳一时的表达,而来自于稳健持久的行动。

END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未来一个月,我们只做一件事
钉钉只做一件事
做一件事最糟糕的时间,就是“立刻”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一个月20天做招待”,快消员工还有时间做市场吗?
我给爸妈做“全职儿子”,一个月赚4000
旗舰手机们上半年只干了一件事:涨价
黄仁勋:你只需做好一件事
我们,一家深圳手机公司,在非洲做口罩
佣金又涨了?做3000多杯饮品外卖,我只赚到1000块

网址: 未来一个月,我们只做一件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916.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