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用AI爆改科研范式
【导读】陶哲轩让ChatGPT把复杂的数学论文翻译成Lean代码,与AI合作完成形式化证明。AI能理解论文、写出正确命题,却常在关键处卡壳。经过人机配合,终于生成1125行被验证的证明。这种「vibe coding」式合作,也让数学家重新思考:AI或许不是独立的解题者,却正在深刻改变数学研究的工作方式。
白板在那晚的数学推导中没派上用场。
陶哲轩盯着屏幕,Lean像刻薄裁判吐出一行行红字。
反复拉扯后,报错忽然安静。
1125行Lean代码落定——埃尔德什第613号问题的复杂反例,被逐行核查进了形式化世界。
写手是ChatGPT,思路由陶哲轩调度,判决由机器拍板。
在一个著名的未解数学问题上,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请出了ChatGPT和数学证明助手Lean,来联手完成一项繁琐而严谨的任务:形式化一个复杂的反例证明。

这个反例源自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ős)提出的第613号问题,一道困扰数学家几十年的难题。

https://www.erdosproblems.com/forum/thread/613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数学家给出了一个反例证明,将这一问题「证伪」(也就是找到反例证明原猜想不成立)。
但把这个证明彻底翻译成计算机可核查的形式却一直没人尝试,因为这意味着要将所有推理细节写成正式的逻辑代码,工作量惊人。
而陶哲轩决定尝鲜:让ChatGPT先当他的「翻译官」和「小工」,把人类的纸笔证明转化为Lean语言的严谨代码。
ChatGPT读论文,数学黑话翻译官上线
陶哲轩首先让ChatGPT阅读论文中的证明构造。
论文里的数学描述往往充满符号和行话,但ChatGPT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教,可以逐段解释这些构造是什么意思,再尝试用更「机械」的方式表述。
比如,论文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图(满足某些顶点与边的计数条件)作为反例,ChatGPT能根据文字描述提炼出关键条件,甚至将它翻译成Lean所需的定义。
它好比把晦涩的古文译成白话,确保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当然,ChatGPT并非真的理解深奥的数学理念,它更多是模式匹配和概率生成。
但在这种场景下,它的确展现出惊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陶哲轩要求它把论文中的命题用Lean语言表述出来,ChatGPT几乎立刻就给出了正确的定义和命题陈述。
有时候,它甚至会主动「发挥」一下,比如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就证明了一个引理的性质。
这种时刻令陶哲轩都感到惊喜,仿佛AI学生一下子开窍了。
然而兴奋没持续太久,ChatGPT很快卡在了证明的最后一步。
它能读懂并重述大部分内容,却在真正需要创造性跳跃的地方卡壳。
毕竟,它不是真正的数学家,只是扮演了一个熟练的翻译加初级解题助手。
人机协作,1125行代码横空出世
接下来就是耐心活:一步一步引导ChatGPT编写Lean代码,也就是所谓「vibe coding」的过程。
所谓「vibe coding」,指的是人类不给出过于详细的严苛指令,而是凭直觉和整体思路一步步让AI搭建代码,就像即兴合奏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陶哲轩更像一位乐队指挥,提供方向和节奏,ChatGPT则即兴「演奏」出代码片段。
Lean充当严格的裁判,每写一段就立刻检查对不对,如果不对,报错信息就是「音准」偏了,需要调整。
这一人机协作的体验既神奇又让人啼笑皆非。
ChatGPT有时展现出高超的「琴技」:它居然能猜出数学家想要证明的中间引理,并直接给出对应的Lean证明思路!
很多常规定义、基本引理,它张口就来,速度飞快。
这让陶哲轩省去了大量查阅Lean库和语法的时间,等于身边多了个熟悉Lean语言的超级速记员。
然而,当涉及比较复杂或微妙的地方,AI就开始「跑调」了:经常写出一长串Lean代码却无济于事,不是逻辑不通就是和之前的定义对不上。Lean会毫不留情地报错,而ChatGPT有时还一脸无辜地看不出错在哪,需要人类耐心指正。
AI不断绕弯子,不是遗忘前提,就是引错定理,把简单问题搞得扑朔迷离。
陶哲轩不得不一次次提示:「嘿,你该证明的是这个基本性质,别走远了。」
就这样来回拉锯,才终于把这个「小目标」攻克。
经过将近一周的「磨炼」,ChatGPT和陶哲轩终于完成了整个反例证明的形式化。
Lean代码整整1125行,俨然一部迷你巨著。

https://github.com/teorth/analysis/blob/main/analysis/Analysis/Misc/erdos_613.lean
回头看这些代码,作者笑称完全是一坨「意大利面条代码」——结构盘根错节,充满了AI生成的冗长绕行和中途更改的思路。
正常情况下,程序员看到这样的代码可能要头疼不已;但在数学证明里,这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Lean最终验证通过了,就意味着每一句话、每一个推理步骤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
就算代码看起来冗繁,只要能被Lean接受,那证明就在严谨意义上成立了。
正如陶哲轩所说,Lean简直是「vibe coding」的宏大舞台。
AI闹乌龙,人类擦屁股,谁更耗时间?
可能有人会问:让AI瞎折腾一通,吐出上千行絮絮叨叨的代码,这真的省时间吗?
陶哲轩的回答是肯定的。
虽然和ChatGPT互动有时让人抓狂,但对比他亲自动手从零写这1125行Lean证明,AI至少帮他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

更有趣的是,ChatGPT在对话中还能及时发现陶哲轩提要求时的一些小错误,比如参数取值不当等,然后自动纠正再生成代码。
它不仅是听话的码农,偶尔还兼职「质检」,替人类把关。
这种体验让陶哲轩直呼过瘾——过去觉得不值得一试的繁琐计算,现在敢放心交给AI跑,他则专注于更有创意的部分。
当然,并不是说AI已经万能。
其实在正式编写Lean证明的过程中,大量低级而重复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是人类在做。
ChatGPT写出的代码片段往往需要陶哲轩仔细检查、微调格式,然后粘贴进Lean运行,看是否通过。
一旦报错,再回头提示ChatGPT修改。
许多时候AI会陷入一个狭窄思路,不停产出同样错的代码,需要人类耐心引导它跳出死循环。
这一切都说明,AI目前充当的是「能力强大的助理」角色,而非独立的数学家。
正如Nature杂志的每日简报所指出,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数学家确认某些近乎不可琢磨的证明、为困难问题出谋划策,但离自动产出完整新证明还有距离。
人类的智慧仍是不可或缺的。至少现在来看,最精彩的创意和洞见,AI还给不出来。
{1, 2, 4, 8, 13}推翻了Erdős猜想
另一则引发轰动的案例发生在Erdős第707号问题上。

这道问题关乎组合数学中的Sidon集合与完美差集的关系——听上去高深莫测,但简单来说,Erdős猜想任何一个特殊的「Sidon数集」都能扩充成某种「完美差集」。
这个猜想悬而未决几十年,奖金为1000美元。
直到最近,两位数学家鲍里斯·阿列克谢夫(Boris Alexeev)和达斯汀·米克森(Dustin G. Mixon)找到了令人意外的反例:集合{1, 2, 4, 8, 13}就是一个无法扩充成完美差集的Sidon集!


五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就这样终结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猜想,令数学界既兴奋又惊讶。
发现反例只是故事的一半。
这两位研究者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让AI来验证他们的发现。
他们听说陶哲轩成功用ChatGPT编写Lean证明,于是如法炮制,请出最新的大模型来协助,把反例证明从头到尾写成Lean代码。
他们不仅形式化了自己找到的新反例,还让AI把几十年前一位数学家马歇尔·霍尔(Marshall Hall Jr.)曾给出的另一个反例也写成Lean证明。
其实霍尔的结果早在1940年代就发表了,但长期被学界忽视了。
Marshall Hall Jr. 在 1947 年的论文《Cyclic projective planes》(Duke Math. J. 14(4): 1079–1090)里,在定理 4.3 后的下一段,给出了不能扩展为任何有限完美差集(λ=1 的差集,亦称平面差集)的具体反例。
原文里他举的例子就是:
「For example the set {−8, −6, 0, 1, 4} may not be so extended.」(「例如集合{−8, −6, 0, 1, 4}不能如此扩展。」)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duke-mathematical-journal/volume-14/issue-4/Cyclic-projective-planes/10.1215/S0012-7094-47-01482-8.short
这一切听起来就像让AI一边考古、一边盖新楼——把人类数学遗产用现代工具重做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结果如何呢?
ChatGPT不负众望,经过无数次人机对话和尝试,最终吐出了长达数千行的Lean证明代码,把新旧两个反例案例统统严丝合缝地验证了一遍。
论文作者感叹:「正式证明几乎每一行都是ChatGPT写的」。
可以说,没有AI帮忙,这样繁琐的形式化工作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这也是他们为何在论文初稿中大胆署名ChatGPT和Lean为共同作者的原因——一个写了证明,一个审了证明。
这一举动由于arXiv的规定,最后发表时还是去掉了AI作者的名字。
更令人好奇的是,他们采用的也是类似「vibe coding」的交互式编程方式。
不是预先设计好完整证明步骤,再让AI去填空,而是边想边让AI试,一步步把想法转化为代码。
这样做的好处是人类不需要过多操心Lean的语法细节,而由AI根据上下文「自由发挥」提案,然后人类再筛选纠正。
这种人机协作方式颇有即兴创作的味道:AI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火花,人类负责辨别哪些是宝石、哪些只是火花。
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大量「垃圾代码」和反复尝试。
作者直言,最终的Lean证明简直是一锅夹生的「意大利面」,里面充满了AI走弯路留下的冗余逻辑。
好在有Lean这个「蜻蜓队长」把关,每个步骤都严格审核,否则真不敢相信AI产出的证明就一定可靠。
正如两位作者所强调的,大模型常常幻觉、出错,如果没有形式化验证(如使用Lean),根本无法信任这样的证明。
AI+人类,数学证明的新范式
AI与人类在数学中协作的艺术想象。
国外权威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一趋势:数学证明正悄悄进入「AI辅助时代」。
Quanta Magazine就报道了数学家们对于AI助手的看法,许多人已经在为这种范式转变做准备,思考在AI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证明」。

毕竟从历史看,每当出现新工具,数学家的工作方式就会随之改变:计算器、计算机代数系统,现在轮到了智能AI。
即使只能把证明中枯燥繁琐的部分外包给AI,也将「极大改变我们从事数学的方式」。
的确,当人类不再需要手动检查每个细节,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造性的思考上。
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家提出谨慎的声音。
蒙特利尔大学的安德鲁·格兰维尔(Andrew Granville)坦言,他担心过度依赖AI验证会让研究者失去锻炼思维的机会:
真正的理解往往来自于亲自动手,「弄脏双手」。

Andrew Granville
这种顾虑不无道理:如果AI成了拐杖,年轻一代会不会变得不善于独立证明?
然而,多数专家认为,与其抗拒AI,不如主动拥抱、学习驾驭。
毕竟纸和铅笔的时代早已过去,电脑验算、机器证明正成为新常态。
未来的数学家或许更像是总指挥,调度AI这个强大的工具完成证明,就像科学家使用实验仪器那样。
陶哲轩把这种前景称作「数学的工业化时代」,要用AI扩充数学家的能力版图。
一如当年国际象棋出现计算机助手,顶尖棋手学会与电脑共舞,开辟出人机融合的新境界。
数学领域如今也站在类似的门槛上:AI不会取代数学家,但正在成为数学家工作桌上的标配工具。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会惊叹地发现:正是从ChatGPT与Lean的「合奏」开始,证明的方式被重新定义,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奏响了新的乐章。
在AI的陪伴下,数学家的征途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更像是一场人与机器联袂出演的华丽冒险。
定理未必更容易求证了,但证明的旅程,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彩。
参考资料:
https://arxiv.org/abs/2510.19804
https://mathstodon.xyz/@tao/115493667607261044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mathematical-beauty-truth-and-proof-in-the-age-of-ai-2025043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919503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编辑:艾伦 ,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陶哲轩用AI证明数学猜想实乃误读,但数学界仍大受震动
GPT-5又帮陶哲轩解决了一个难题
陶哲轩用了“满血”GPT-4:人类对信息技术的期待需要校准
陶哲轩发文缅怀数学家约翰·康威:他将游戏变成了研究
面对数学史上最简单的未解之谜,陶哲轩给出了几十年来最重要的证明
陶哲轩点评OpenAI o1 :像指导一个水平一般但不算太无能的研究生
陶哲轩都惊了!o3首战「AI奥数」碾压夺冠,开源军团仅差5分狂追OpenAI
OpenAI“截胡”IMO金牌,奥特曼为GPT-5献上“核弹级”预热
全球首款通用AI科研智能体问世:我一个文科生用它写了份CRISPR基因编辑综述报告
OpenAI自封奥数金牌被全网爆锤,网友怒斥炒作,数学大神公开质疑,封神还是碰瓷?
网址: 陶哲轩,用AI爆改科研范式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97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