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一周观察+ | Uber的故事不再好讲,腾讯为裂变营销戴上“紧箍咒”

一周观察+ | Uber的故事不再好讲,腾讯为裂变营销戴上“紧箍咒”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05月17日 21:01

文 | 秘丛丛 

采访 | 万阳 龙真梓

欢迎各位打开《观察+》周刊。 

这周不论老巨头还是新玩家,都主动或被动地触碰到了自己的边界。

先是网约车巨头Uber刚刚上市就遭遇破发,上市公司的估值正在回归理性。单纯依靠讲故事对于二级市场来说越来越不灵光,实实在在的业绩将变得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Uber是被动面临挑战。那么微信就是主动划清了自己的边界——开始封杀朋友圈的裂变营销。微信这么做,更多的是害怕营销失控,进而导致用户流失。坐拥10亿流量,微信更需要对界限的警惕。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新贵,小鹏汽车也遇到了自己的边界。它选择突破边界,推出“有鹏出行”进军网约车领域,尝试培养起第二条增长曲线。 

今天的观察+周刊,我们就从Uber上市破发开始聊起。

边界徘徊者:Uber

Uber终于登陆纽交所,但它的股价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Uber高层曾经说,在他们的计划中,2019年Uber会达到亏损高峰,就和亚马逊一样。Uber和亚马逊真的有相似之处吗?观察员罗超的看法是: 

亚马逊在成立20年以后才实现盈利,上市以后整个资本市场非常认可,因为亚马逊有一个独特的模式,叫做亚马逊的长期主义。采取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亏损,亚马逊是主动选择不盈利,放弃现在可以去赚的钱,用大量的资金来构建物流和技术的基础设施,进行各种跨界业务的扩张,最终达到市场的领导地位,进而把未来的现金流最大化。 

但是Uber讲这个故事是讲不通的。因为Uber现在的亏损是被动亏损——不是放弃现在的利润,而是找不到利润。从商业模式来说,Uber跟亚马逊完全不同,首先Uber没有规模效应,共享出行并不是平台的规模越大,成本就会越低,利润率就会更高。第二,领导地位也是一个悖论。不管是对于Uber还是共享出行来说,对于共享经济的出行,最重要的是有好的体验和效率,而要有这两点都需要足够的供给和需求,缺一不可。要保证有足够的供给和需求,足够的司机和乘客,就一定要有补贴,如果补贴停止了,就等于把司机和乘客推到了对手的怀中。

综合来看,Uber在现在阶段很难盈利,未来也非常难盈利。同时Uber也很难建立领导者地位,因为亚马逊在大多数市场没有直接对手。但是Uber不管在美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都有非常多的对手,Uber跟亚马逊是不一样的商业模式,故事也不大一样。

边界守卫者:微信

5月13号,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义正辞严的声明,微信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内容。业内风靡的“裂变增长”告停,新媒体运营从业者应该何去何从?观察员魏武挥认为:

这一次公告主要是针对朋友圈营销的,而现在还有一种基于微信生态的营销手段,叫做社群经济。营销方可以在社群里面做一些分享,只要分享的东西合法,这个方式还是可行的。而如果非要发一条带有营销意味的朋友圈,也要看量大不大,量大的话才有可能被屏蔽,量小的话,问题可能也不大。 

现在只是朋友圈受限,还可以通过社群来发展。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它不是通过朋友圈做营销的,而是通过社群。我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微信社群依然会是一个可以协助做裂变增长的地方。朋友圈这方面,如果能用一些创意来驱动,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微信依然会放一个阈值在上面,即使创意做的非常棒,用户自发的想转发,到了一定的阈值,入口还是会被掐住,这方面主要是针对H5。 

从微信的角度来说,微信公众账号没有阈值。所以有些公号访问量惊人,达到1000万也是有可能的,只要内容是用户自发的愿意去分享,就依然还可以有一定的流量收获。所以聊到是否还存在红利,要回归到内容本身,取决于内容能不能激发用户发自内心的分享欲望。

边界突破者:小鹏

小鹏汽车最近宣布,它旗下的专车服务“有鹏出行”在广州上线试运营。此前,威马子品牌“即客行”也在海南三亚启动试运营。新造车企业纷纷进入共享出行市场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员万能的大熊说:

我觉得契机还是因为整体的汽车市场不好。包括上汽这样的大型汽车厂在内,至少有三个汽车厂现在都在做专车服务、出行出租。总体来看,我觉得本质上是因为市场不好,但市场不好,产线还是要保持一个最低量的生产,所以做出行或专车服务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选择。

从全球的特点来看,国外的大型车厂一般也都是国外租车公司的大股东,在行业发生变化的时候,车辆会有一个出口,用于出租或出行服务,这样对整个生产的供应链管理来说是一个稳定器,避免了生产过多而卖不掉的情况。因为供应链生产需要提前做规划,提前下料,提前生产,距离市场有一个提前周期。如果提前量没有规划好,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承载产量的业务形态,租车或出行就起这个作用。 

现在新造车品牌整体在市场的认知度并不高,一是产能有限,二是销量有限,第三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又因为是一个新品牌,不能因为产品卖不掉就不生产了,所以它还需要迭代,让部分产能得到一个有用的释放。

下周的事儿下周聊,观察+周刊,我们不见不散。

「PS:如果想和36氪《观察+》的编辑小姐姐以及上万氪友们近距离交流,欢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们的社群,一起学习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业与新商业世界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并且正在寻求报道,欢迎带着简介联系我们(联系人:龙真梓 联系方式:longzhenzi@36kr.com)。

相关推荐

一周观察+ | Uber的故事不再好讲,腾讯为裂变营销戴上“紧箍咒”
观察+ | 微信封杀裂变营销:一步没想好的棋,一条微博没走过的路
观察+ | 价值的模糊,让OYO在中国的故事不好讲了
一周观察+ | 腾讯姿态“向善”,魅族成功“保暖”
营销观察 | 游戏业务承压之下,腾讯广告的快与慢
观察+ | 上市即破发,无法盈利的Uber成不了“下一个亚马逊”
营销观察|阿里、腾讯放下身段,在B站鬼畜和“卖惨”
营销观察 | 国货跑鞋成网红,匹克态极“爆”得令人意外
产品观察 | 体验了一周新款AirPods,我发现它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Uber史上最大裁员:营销部门裁400人

网址: 一周观察+ | Uber的故事不再好讲,腾讯为裂变营销戴上“紧箍咒”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997.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