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07月31日 15:23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 Scott Brinker,36氪经授权发布。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里这样写道。商场如战场,唯有适应变化者才能笑到最后。

公司在初创阶段往往灵活敏捷,能迅速迭代和调整方向,但随着发展和扩张,一旦成为“大公司”,就会出现臃肿和反应迟缓等弊端。但一家市值上万亿美元的公司似乎打破了这个“大公司魔咒”,彻底颠覆了从零售到软件开发的各个领域,而且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创新速度还在加快,它就是亚马逊。

它是怎么做到的?亚马逊网络服务物联网副总裁Dirk Didascalou分享了四个规模创新的关键步骤,尤其值得那些处于从1到N阶段的创业者参考。

如何打破“大公司魔咒”,像亚马逊一样创新?

作者 / Scott Brinker

编译 / 洪杉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亚马逊在企业文化中拥护的三个首要原则是:

专注于客户而非竞争对手

做勇于承受失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关注长期而非短期

怀疑论者可能会说:真的吗?这就是他们统治世界的炼金术?

很多公司都说过这样的话,但实际上这样做到的公司并不多。亚马逊坚持这些原则,这一点至关重要。亚马逊是如何践行它们的呢?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架构:支撑快速增长和变化的结构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杰夫·贝佐斯要求亚马逊的每个软件团队,都将其应用程序构建成可通过API(应用程序接口)向其他团队公开数据和功能的服务。

这个体系让每个团队都可快速构建自身部分,不必与其他团队进行深入协调。同时,其他团队可以通过API来调用他们的工作成果而不需要了解其内部机制。每个团队都可以快速、轻松地利用彼此的服务和数据,而不会在跨团队协作会议中被牵掣住。

由于高度分散的团队并行工作,可能会产生两个团队无意中构建了相同或类似东西的情况。但这点冗余的代价与开始构建之前浪费在协商上的时间相比,并不算大,而且还可以消除偏见,看看哪个项目最终能成功。

组织让获得授权的小团队对自己创造的东西负责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两个披萨”的理论大家可能都听过。团队应该足够小,小到可以用两个大披萨来喂饱,上限大约是6到8个人。

为什么要保持较小的团队规模呢?

小团队之间很容易进行全面、开放的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成本低。

小团队在项目规模上天生受限——这是件好事。大型、复杂的项目在落地前很可能失控,小团队更有可能采用迭代的、渐进的方法来适应反馈和变化。

小团队可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它能促生创业思维。每个人天生都是团队成功的重要贡献者。如果有人没有尽职尽责,很容易就能发现。

小团队在组织结构上趋于扁平化。领导者可以了解团队中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并且提供更多实际支持。

小团队可以快速做出决策。

亚马逊非常看重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坚持认为,团队必须对自己产品的运营负责。他们不能把东西打造好之后,就扔给其他的运营团队。无论好坏,这个团队“拥有”他们在设计和实施中所做的决策,并且必须处理对应的后果。经历过许多意外情况,团队才能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为此,亚马逊将“提高门槛”纳入了招聘实践中,其原则是雇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比50%的现有员工强。亚马逊就像一个松散的初创企业联盟,所有团队都在不断提高标准,雇佣更优秀的人。

机制:将行为编码到DNA中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亚马逊制定了一些流程来开发产品,古怪但很有效。他们认为这些将行为进行编码的机制是其企业文化的核心。

其中的一个就是“新闻发布会”。团队会编写出一个模拟的新闻发布会,并附带FAQ(记者和客户会问的常见问题)。通过这种机制,他们嵌入了一个原则——关注对客户重要的事情。

他们还在会议中放一把空椅子,让每个人想象一个真正的客户坐在那里。客户会如何看待他们的决定呢?会提出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有一个定义明确的机制,用于处理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质量控制问题。他们用这个流程来分析根本原因,并确定将来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些问题出现。领导或团队必须回答:

发生了什么?

对客户和业务造成了影响?

根本原因是什么?

需要什么数据来支持这一点?

可能引发的关键后果是什么,尤其是安全方面的后果?

学到了什么教训?

采取了什么纠正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错误会出现,尤其是在一个号召快速行动和尝试大胆想法的文化中。这个机制可以确保相同的错误不会发生两次。

文化:雇佣构建者,让他们去构建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面对这么多半独立的团队——它们做出大量能够以不同方式影响公司的决定,亚马逊是如何适应的?

如果希望“构建者”不断思考和尝试如何能把事情做成,必须尽力减少大公司的繁文缛节,发挥 “双向门”和“单向门”的智慧。

“双向门”,指可逆的决定,如果不成功,可以回头。对于这类风险有限的决策,团队可以非常灵活地做决定。

“单向门”,指重大、单向、不可逆转的决定,应该引起特别关注和大量讨论。

相关推荐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
苹果公司:打破规模经济的魔咒
打破加拉帕戈斯魔咒的日本半导体,不容轻视
时代呼唤鸿蒙:华为打破魔咒究竟有多难?
中美外卖江湖争夺战:各路玩家如何打破盈利魔咒?
小米主动注销珠海小贷,打破互联网大公司“最低标配”?
“大象”亚马逊和它想竭力躲避的大公司病 | 超级观点
蛋壳公寓成功赴美IPO,但它能打破亏损和资本困局魔咒吗?
亚马逊 VS FedEx:电商物流如何打败传统快递
到海外去| S1E19 出海是新热潮?看跨国大公司亚马逊是怎么做的

网址: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055.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