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谁在把“青少年模式”当生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孙延安

“青少年模式”是应对未成年人触网风险的“防火墙”,可一些不法App却就此动起了歪心思——提供“会员尊享特权”,帮助付费用户绕过屏障。近期,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购买会员即可破解“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案,最终涉事App被判赔300万元。
如此重罚,着实不冤。该案原告的App内设“青少年模式”,打开首页即会有弹窗提示。而被告公司运营的App,却以“限时免费”吸引用户开启屏蔽功能。开启后再打开原告运营的“某视频”及“某NOW直播”等网络音视频软件时,该App会自动跳过或屏蔽“青少年模式”的入口弹窗,使用户无法通过首页提示使用“青少年模式”。一番操作之下,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商家借此牟取暴利,不仅侵害了原告公司的权益,更会将未成年人引入歧路。
“青少年模式”几乎已成各大App的标配,为何仍有商家铤而走险做这些不法勾当?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驱使。青少年群体数量庞大,是网游、直播、短视频等的重要目标群体,但他们年龄尚小,自控力相对较差,很容易发生冲动消费。利欲熏心之下,个别商家平台就开始对相关规定阳奉阴违了。除了上述的“作弊App”,其他路子也不少。比如,有的工具可以破解密码,让“青少年模式”成为虚设;有的卸载App再重新安装,就能轻松绕过时长限制;至于实名要求,更是随便找个身份证号就足以通过……可以说,为了破解“青少年模式”,已经催生出了一套攻略,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平台逐利无可厚非,但不能什么钱都赚。对拥有技术优势的平台而言,筑牢“青少年模式”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予以落实。我们期盼广大平台拿出责任心,更呼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与督促。对于那些破解“青少年模式”的第三方App,更要见一个、打一个,持续消弭其生存空间。当然,“青少年模式”并非万能,也不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根本办法,家长言传身教、学校理性引导同样不可或缺。人人都来参与,方方都要尽责,才能真正呵护好“互联网原住民”的成长。
眼下,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触网低龄化趋势不可阻挡,“护网”精细化举措必须跟上。让防沉迷真正防到位,青少年们才能在网络世界收获更多善意与美好。
相关推荐
锐评|谁在把“青少年模式”当生意?
锐评|别把自行车被“卡脖子”当笑话
人民锐评:双11促销,别把计算当算计
快手上线“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直播、打赏等行为
抖音、快手推出青少年模式,单日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
转发周知!青少年模式将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意见征集!
李国庆锐评俞敏洪做东方甄选APP的问题……
青少年模式测评:巨头APP全体验,谁是摆烂之王?
监管机构出手,“形同虚设”的青少年模式要有标准了
锐评|谁在“努力白努力”“恶心更恶心”?
网址: 锐评|谁在把“青少年模式”当生意?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403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