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平庸了吗?
不久前,《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系统性地阐述了对AI作为写作工具的忧虑。[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AI的高效内容生成能力,或许正在悄然催生一场“平庸化的革命”,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写作方式,也可能让我们在语言表达和原创思维上,趋于某种程度的同质化。
文章触及到技术与人文交叉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我们所创造的工具,将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认知与创造力?这篇文章在知识界引发的广泛讨论,恰恰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类似的观察和担忧时有出现,而《纽约客》的论述,则将其提升到一个事关人类文明与思想未来的高度。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过,在审视AI带来的挑战时,我们或许可以引入两个更广阔的视角:一是从技术发展史的维度,理解技术与人类的互动关系,避免技术决定论的谬误;二是从更普惠的社会视角,看待AI对于不同群体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把AI置于这个更宏大的坐标系中,或许会发现,它不仅不是平庸的推手,反而可能在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水位,实现一种整体性的提升。
技术的历史回响与视角错位
《纽约客》文章中的担忧,其实呼应了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思辨模式:每当一项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人们总会审慎地思考它对人类心智的潜在影响。
这种审慎的态度,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担心,文字的发明会削弱人类的记忆力,使智慧流于表面,因为知识可以被记录在外部,而不再完全依赖于内生性思考[2]。印刷术普及后,也有学者忧虑,海量信息的涌现会扰乱知识的秩序,让大众无所适从。近代以来,电视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削弱深度思考的“白痴盒子”,而互联网与搜索引擎的崛起,则引发了尼古拉斯·卡尔那句著名的质问: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得更愚蠢?[3]
图1:尼古拉斯·卡尔的文章
历史上的这些担忧,与今天我们对AI的讨论何其相似。但这类针对技术的悲观预言,都无一例外地没有实现。人类不但没有变笨,反而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的跃迁。
类似论调都有某种程度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它们高估了技术的塑造力,而低估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的鲁棒性。技术的影响并非单向和线性的,文化、制度和个体能动性,始终在与技术进行动态博弈、调适与融合。技术改变了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与效率,但人类设定目标、追求意义、进行深度创造的本能,并未因此消减。因此,将AI写作与思维的同质化简单画上等号,可能忽略了人与技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同时,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个问题:《纽约客》文章中所谈论的“平庸”,是站在哪个基准线上衡量的?
对于那些受过良好的系统性写作训练、能够运用文字进行精妙表达的创作者来说,AI生成的文本或许显得有些“套路化”,缺乏个性和深度。这种感受是真实且可以理解的。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光谱。对于许多人来说,清晰、有条理地完成一篇书面报告或一封得体的邮件,本身就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换句话说,仍有很多人的写作表达水平在平均水位之下。
从这个角度看,精英视角下被视为“平庸”的内容,在更广阔的社会场景中,或许恰恰是许多人努力追求的“合格”与“高效”。这里存在着一种认知错位。一位专业作者或许会对AI生成的文字不以为然,但他可能没有看到,这些文字正在帮助许多职场人士,从繁琐的文书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位文学评论家或许会认为AI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无法创作动人的故事,但是他可能也未曾想到,许多识字水平有限的老年人,正在AI的帮助下,记录他们本来永远没机会付诸笔端的人生回忆。
当我们承认这种视角差异时,就会发现,在“平庸化”之外,AI在促进社会沟通公平和表达普惠方面拥有巨大的潜能。
AI正在提高社会整体智力水位
一旦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审视AI,便会看到AI在进行一场广泛的赋能。它既能服务于大众,也能成为精英的“机器外脑”。
首先,生成式AI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知识与工具的鸿沟。
在过去,精湛的写作、绘画或视频制作能力,是一种稀缺且昂贵的“可供性”(Affordance),它需要长期的教育投入和个人努力才能获得。而AI的出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曾经稀缺的能力,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向全社会供给。
它为许多本不具备创作能力和创造条件的人,提供了表达的可能性。比如我的一位同事,她之前一直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并非没有感悟,而是觉得将一天中碎片化的观察组织成连贯的文字,耗时又费力。而AI改变了这一点。她现在只需要用语音记录下自己零散的想法,AI就能帮她整理成一篇结构清晰、符合个人风格的日记。AI甚至还能在整理过程中提供一些补充视角,常常给我这位同事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在多模态创作领域,AI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相比于写作,专业的绘画或视频制作要求更高。一个想法要转化成一张海报或者一段短片,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和资源门槛。以绘画为例,普通人基本要从三五岁开始学习,经过十几年时间的长期训练,才能逐渐习得这门技能。而如今,有了AI的文生图、文生视频功能,只要一句prompt,就能让一个想法在几秒内变成一张图片、一首音乐或一个短片。它几乎是从无到有地,为数以亿计的普通人提供了媲美专业水准的创作潜力。
可以说,AI正在将我们带入“智力即服务”(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时代。智能,第一次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可被随时调用的社会资源。[4]
AI设定了一个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高位基线”。即使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AI也并非“拉低”,而是“拓宽”。善于思考的人会利用AI作为智力的“扩容器”。借助其广博的知识库、即时的创意涌现和跨领域的专业能力,极大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并调用AI辅助自己的创作。在他们的指挥下,AI可以化身为不同领域的专家、专业翻译,提升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最终的结果,并非是让顶尖者变得平庸,而是将整个社会的智力“水位”整体抬高。
而水位的整体抬高,很可能会引发一场积极的“审美内卷”。当公众习惯了更高质量的内容产出后,他们的审美阈值和期待值自然会水涨船高。他们会对文艺作品的口味会更挑剔,更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巧思,什么是平庸的套路。这反过来会倒逼专业的创作者,去追求更风格化、更深刻、更具有情感穿透力的作品。
一个充满活力的民间创作生态正在形成。用户们通过不断迭代的提示词和对开源工具的使用,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官方提供的版本。这形成的是一种更繁荣和更具想象力的创作生态。
2023年8月,网友“数字生命卡兹克”用MidJourney、Gen2等AI工具,自制的《流浪地球3》概念预告片,其专业水准甚至得到导演郭帆本人的点赞。普通人借助AI制作的同人作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随时迭代,而且拥有更自由的想象力。这无疑会给官方版本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参照。后者三年磨一剑、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的作品,在某些维度上是否会被“普通人+AI”的草台班子所超越?这要打上一个问号。
技术发展未曾停下脚步。文生视频技术从开始时的粗糙生成,现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一致性问题也得到很好解决,这中间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演进,也会给普通创作者提供越来越大的创作空间。
图2:网友自制的《流浪地球3》AI宣传片(图源:数字生命卡兹克)
在这些趋势中,我们已经看到AI带来的可能性,它不但不是原创性的敌人,反而正在成为一个筛选机制,通过抬高基础门槛,激发更高层次的创造力涌现。
人应当成为AI的尺度
《纽约客》的提醒至关重要,它促使我们认真思考AI带来的问题。
有研究统计,按照ChatGPT目前的内容生产能力,几乎每14天就可以输出相当于人类全部印刷作品的内容量。[5]当如此强大的“生成机器”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领域,参与表达与写作,确实带来了许多未预料到的乱象。例如,一些黑灰产者利用AI生产谣言、假新闻,制造大量信息垃圾填充于互联网中。这让本就陷入“文化速食”泥淖的时代,信息下行化趋势愈发严重。
这些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会制造新的课题。而我们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正是新技术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关键。某种程度上,AI像一面镜子,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恰恰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观念与存在哲学。
面对AI,核心就是重新定义人机关系。与历史上的媒介相比,AI实现了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AI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是更高维的伙伴和助手(Copilot),甚至是具备主体性的智能体(Agent),是我们可依托、可合作的对象,而非工具。我们与之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使用,而是协作。
关键在于,人应当成为AI的尺度。
人与AI的理想关系,是一种以人为主导的合作:人负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定方向和目标、注入独特的经验和价值判断,而AI则作为高效的信息处理器和执行者,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于一个问题,当人类的思维因认知惯性只能想到三五个角度时,AI或许能穷举出成百上千个。其中自然包含着我们的思维盲点,也就是不那么“平庸”的视角。而人的核心任务,就是从这片广阔的可能性中,进行筛选、甄别、整合和深化。
这要求我们更加珍视和培养自身的同理心、审美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定义问题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基于人性的指挥能力,能够领导无数的Agent,无数的Copilot,驱动“千军万马”做出超越社会平均水位的作品,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竞争力所在。社会系统、教育体系也应该及时跟进,为普通人学习强化这些核心能力提供更多机会。
AI也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僵化系统。通过调整温度(temperature)等概率参数,可以让模型的输出风格更稳重,或者更激进,更奔放,或者更严谨。可以说,AI并非是一台只会播放固定曲目的收音机,它更像是一支乐队,而人类是指挥。人与AI已经不是单向的操作关系,而是合作演奏。能否激发乐队演奏出伟大的乐章,需要人的指挥和引导,也需要人和AI共同的协作。
回到“平庸化”这个话题。如《纽约客》文章提到的,AI倾向于选择知识的平均值,并输出一个更中立、稳妥的答案,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削弱多元观点和思想张力。很多学者都有类似观点,比如郑永年教授所提出的“人工智残”[6],针对的就是人类因AI生成的易得性,而停止动脑思考。这些担忧是有道理的,它提醒我们在与AI的交互中,必须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就包括独立判断力、批判思维、深度思考和审美能力。如果我们自己放弃了思考,那自然而然会被造物所支配。
生成式AI浪潮的真正意义,是带来一场价值范式的转移。新的范式要求我们摆脱对“执行力”的拜物教,转向对“判断力”的追求。在过去,精湛的执行技艺(无论是写作、绘画还是编程)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AI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执行时,执行力的价值无疑会相对下降。
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类价值的贬损,相反,人类被推向一个更核心、更无法被替代的位置。当机器能够回答大部分“如何做”(how)的问题时,我们独特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提出“做什么”(what)和“为什么做”(why)上。人类的价值,将更加等同于人性的价值,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为基于个体经验和独特思考,提供更有价值的问题和洞见。
同时,为了让AI这个伙伴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们也需要在可信、可控、普惠的路标指引下,为它设定符合科技伦理、公众利益的目标,确保其福祉惠及每一个人。[7]
更广泛而显著的变化,正在这个世界上的各个领域发生。回顾历史,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社会认知的整体升级、产业经济的升维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总会有阵痛,也会引发犹豫和怀疑。所幸,人类未曾因此恐惧,也未曾停止发展的脚步。
作者注:本文由人类作者与AI合作完成。使用的模型为腾讯Hunyuan-T1、Gemini 2.5 Pro。在共同写作过程中,AI提供了思路引导、观点补充、案例与理论寻找、全文生成、风格调整、修改润色等帮助。本文是人机协作的产物,也是为《纽约客》文章补充另外一个视角的尝试。
参考文献
[1]Newyorker《A.I.Is Homogenizing Our Thoughts》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infinite-scroll/ai-is-homogenizing-our-thoughts
中文翻译版:https://mp.weixin.qq.com/s/JF4FIQr6Enw9ELJCZE6pQw
[2]参见柏拉图《斐德罗篇》
[3]Nicholas Carr《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08/07/is-google-making-us-stupid/306868/
[5]参见《[ChatGPT|GPT-3.5+ChatGPT:图解概述》,https://architect.pub/gpt-35-chatgptillustrated-overview,2023年5月6日访问
[6]郑永年x独思录:欢迎来到“美丽的新AI世界”
[4][7]司晓:《推动智能向善的“三个路标”》,《中国网信》2025年第3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司晓、王焕超
相关推荐
AI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平庸了吗?
算法让互联网变得平庸
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没有人是平庸的
努力做到平庸
【国民茶话会 · 有奖问答03】AI 时代真的来了吗?
我看好的大企业,正在让我变得平庸
小米对AI眼镜进行了一次“平庸”的试探
AI会让我们失业吗?
变老后,人们会变得更快乐?
网址: AI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平庸了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893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0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27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66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1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79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3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