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正在让机器人“钞能力”觉醒
2025年被称为“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也有人称之为“机器人现金牛元年”。
“现金牛”不无来历,2025刚开年,我国具身智能赛道便上演了一波“抢钱”行情:上半年我国具身智能行业投资达91起,总额110.37亿元,超2024年全年总量。应用端成交额同比激增了17倍,呈现出爆发趋势。
数字的背后,则是产业逻辑的转变——机器人赛道已跨越“科幻概念”阶段,进入规模化商业价值兑现期。其核心驱动力在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商业转化”的技术变现闭环正在加速成型。
“人性”的觉醒
自1920年诞生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笔下的“robota”至今,大模型的跨越式发展,让机器人robot第一次有了“人味”。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具身智能模型,使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准确率提升至92.3%,接近人类水平。机器人正实现从“机械臂”到“思考者”的质变。
传统工业机器人采用预设程序执行固定任务,其环境适应性与任务灵活性存在显著局限。当前的技术突破,在于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具身智能系统,通过千亿级参数规模的神经网络训练,使机器人获得了类人的环境理解能力,包括语境识别、交互对象关系解析及情感状态感知等多维度认知功能。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对语言、视觉与动作信号的融合处理,机器人实现了跨场景任务的泛化执行能力。正是这一技术进步,加快了当下机器人从“程序驱动”向“认知驱动”的转变步伐。
需要看到的是,这种“人性”觉醒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大规模数据集的支撑。机器人要精准理解世界,需海量涵盖各类场景、各种情况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从日常生活中到工业生产的数据参数,数据越多、越细,机器人构建的世界认知模型就越精准。这其实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基于内置算法和知识库,进行独立决策,并实现多模态任务执行的智能体实体。
不过,高质量数据模型的建立,需要高昂的训练成本。为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各类场景进行收集。数据标注需专业人员对采集数据进行细致标注,告诉模型每个数据代表的含义,这一过程耗时费力。据思策智库的调研观察,国内当前众多企业正参与到数据的标注行业,其中不乏大型上市公司。除了科技类公司,也包括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数据标注服务的外包企业。从机械工业、教育、医疗、金融、文学,到自动驾驶场景、音视频等各类的数据标注,为各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发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标注服务。可以说,“中国数据红利”正加速全球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化迭代。
模型开始“自省”
机器人要实现更高程度智能化,自学习与自我纠正是关键一环。
传统机器人学习新技能,常需人工编写大量代码,重新调整算法结构,过程复杂且低效。如今,当面对新任务,模型可基于已有学习经验,快速理解任务要求,并尝试从过往技能库中组合、优化出执行新任务的策略,实现自主学习新技能。在好的模型支撑下,机器人可实时监测自身行为与任务目标差距,一旦发现偏差,可迅速回溯分析原因,并自主调整行为策略,确保任务在正确的航道上。
模型的透明化与开源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角色。透明化模型让开发者清晰了解模型内部运行机制、决策逻辑,便于排查问题、优化性能。开源模型则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大家基于同一开源模型,从不同角度改进、创新,加速模型迭代升级。英伟达黄仁勋近期在第三届中国供应链博览会上展示的机器人,据悉其GR00T大模型80%训练数据来自AgiBot World,该数据集7月底登陆国内开源平台。数据及模型的开源,让具身智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技术普惠。
端侧大模型的运用同样意义非凡。以往,机器人依赖云端强大算力进行模型计算、决策分析,数据传输延迟、网络稳定性等问题制约机器人实时响应能力与应用场景拓展。端侧大模型将部分关键计算能力下沉至机器人本地设备,即便在网络不佳甚至断网情况下,机器人也能凭借本地端侧大模型快速做出决策,实时处理任务。与此同时,不断出现的新架构,也为机器人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万亿牌局上的“庄家”
去年,我曾在《产业观察:预见未来,新赛道如期而至》中提到,“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机器狗机器猫,最早也将是最大的价值应用场景,是工业生产及军事领域。由此注定其成为大国角力的新赛道。”摩根士丹利近期推出的一份研报就认为: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但由于成本因素,绝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将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仅有大约10%的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环境。
有意思的是,该研报还预测2050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几乎是2024年全球前 20大汽车OEM总收入(2.488万亿美元)的两倍,而后者在未来25年可能持续萎缩。传统汽车工业的辉煌正被机器人产业的指数级增长超越。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闭环,这一市场格局的变迁揭示了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化的拐点已经到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主席Marina Bill曾表示,中国不仅将保持5%-10%的年均增速,更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率先形成集群效应。
当机器学会思考,产业开始落地,谁掌握持续更新的世界模型,谁就能在机器人商业世界里继续“坐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炯炯时间”,作者:炯炯时间,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AI模型正在让机器人“钞能力”觉醒
粒子机器人,能否敲开机器意识觉醒之门?
AI会觉醒吗
阿里云正在实验将千问大模型接入工业机器人
诺贝尔奖得主George Smoot:AI意识觉醒,人类沦为机器奴隶,《西部世界》变成现实?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网易出品还是精品吗?
沙漠王子运用“钞能力”,在中国投了些啥?
中国AI芯“觉醒”的五年
睁眼、耸肩、觉醒:人形机器人的吊诡与最终幻想
在AI意识觉醒的那一刻,人类会被蒙在鼓里吗?
网址: AI模型正在让机器人“钞能力”觉醒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87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1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5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4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9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8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6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