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AI应用如何落地政企?首先不要卷通用大模型

AI应用如何落地政企?首先不要卷通用大模型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7:4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 (ID:QbitAI),作者:关注前沿科技

智能体元年,处处都是智能体。甚至刚落幕的ISC.AI 2025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主题直接就是“ALL IN AGENT”。

在这里,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系统“纳米AI”上演技术秀,具身智能机器人主持整个会议流程,重新定义“智能参会”。

大会传递出的信号清晰而强烈:智能体技术正加速渗透进产业核心领域

360作为大会主办及支持方,其政企AI业务已经与智能体技术深度绑定。这场大会既是行业趋势发布会,更成为了360AI落地的“实践秀”。

当智能体从技术热词变成生产力工具,360的实践揭示了三重反常识逻辑:

不盲目追求通用大模型,聚焦小场景更容易在政企行业破局;

用“乐高式”的智能体工厂,赋能传统政企场景也可以变成可复制的黄金模板;

新「安卓」时代,安全与AI的深度绑定,成为智能体落地的必选项。

接下来逐一拆解来看。

不盲目追大模型,聚焦「小」场景更易破局

首先,从战略选择上,不盲目卷通用大模型。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指出,大模型在企业中的落地效果不如预期,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模型推理能力不足;二是模型不具备独立做事的能力,不太会用工具。

这时候,大模型向智能体进化就是一个必然趋势。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智能体相当于大模型的身体手和脚,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因此对于政企机构而言,想要把AI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工具,必须要在智能体上进行投入。

大的技术方向是确定了,但后面怎么落地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C端,智能体产品怎么设计,目标其实很明确——只要用户满意就行;但在B端,每个行业痛点都不同,问题就在于怎么找场景切入;但找到场景之后,各家企业数智化所处阶段又不一样,这时候谈如何赋能就更复杂了。

那么先找场景。360的方法论聚焦于「小」这个字。

有这么一个轨交领域的案例。最初的切入点非常小,仅仅是帮助轨交集团解决生产经营月度会的报告自动化处理问题。

过去集团战略企管部每月需要协调集团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建、管、运相关公司20余家单位整理、汇总并提交生产经营数据,涉及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资金情况、项目投资建设情况、运营生产服务情况、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等,并形成月度报告供生产经营调度会使用。此报告的汇编和使用存在时间周期长、人力投入大、数据易出错、无法探究明细、纸质件翻阅难等问题。

后来轨交集团通过搭建AI知识库+生产经营智能体+MCP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AI知识库提供报告各部分所需的模版,灵活组装;通过MCP链接各业务系统实时调取数据;通过生产经营智能体获得符合要求的报告模板、鲜活数据以及辅助决策知识,利用大模型能力,最终自动化生成生产经营报告。

改造后,不仅实现了月度报告的自动化生成,集团高管团队还能通过移动端实时调取各类细节数据,并通过智能问答的方式获取集团生产经营情况,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这样一来,高层在决策上更加高效和有据可查,实现了从“看不到、看不到价值”“有成效”的转变。

事实上,过去一直以来,360都是基于这样的方法论来切入政企AI落地——

通过识别并解决企业中的核心痛点和“小场景”,来撬动巨大的业务价值和效率提升。

不过除了有一双寻找场景的「慧眼」,还得有「手」有「脚」在场景中去实践,这的确也是件老大难的事儿。

这次大会现场,360集团高级副总裁、数智化集团CEO殷宇辉发布了新一代企业级蜂群智能体工厂SEAF——针对智能化时代企业需求推出的核心平台,旨在解决政企客户在智能体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不能用、不好用、不放心”等问题。

先是解决不能用的问题。我们知道,当前开源的智能体平台主要是SDK、框架工作流,要么缺组件缺功能,要么需要二次开发,不能立即开箱使用。

据介绍,SEAF全栈融合了Agent开发所需的工具、资源和功能块,其SaaS平台整合了上百种MCP和上万个开箱即用的智能体。让开发者不用再为找工具、拼资源浪费时间,开发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是如何解决不好用的问题。企业场景知识和业务深度都比较复杂。SEAF的多模型、多知识库、多MCP能力可以灵活组合,这样大而全的配置,能够适配企业各类个性化需求。还有,企业多场景多历史系统,需要各类智能体自由组队,SEAF打通了Workflow和多智能体模式,供企业灵活选择,从而实现成本可控。

而最需要解决的“不放心”问题,本质就是关于安全的问题,这是360的天然优势。他们构建了全链路的安全防护体系,覆盖供应链、内容安全、数据访问、隐私保护等方方面面。

这背后是一整套全面的“8+10”智能体能力架构来支撑:8大基础能力,10大增强能力

8大基础能力是构建智能体的底层支撑,如存储、工具、Workflow编排、运行环境、算力调度、基座模型、RAG知识库和外部情报/搜索。其中,RAG知识库是智能体知识的基座和原料加工厂,能够深度理解企业业务,处理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确保回答的精准性和可溯源性,帮助智能体从“通才”进化为“专才”。

10大增强能力则是进一步提升了智能体的复杂任务处理、协同、管理和安全防护能力。包括多智能体框架、多模态输出、数据库访问、智能体沙盒、RPA/浏览器使用、智能体交互环境、自动规划及Playbook、记忆、即时编程、统一管理终端。

除了技术能力之外,他们还配备了一系列产品,针对企业内部办公、业务流程,来「乐高式」地搭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全场景覆盖。

对打工人来说,SEAF就像个懂你工作节奏的数字同事。你可以随便改它的交互界面,跟收拾自己的电脑桌面似的,怎么顺手怎么来。关键是它不搞“暗箱操作”,智能体在干啥、进度到哪了,全在页面上明明白白实时显示,一眼看透。

而像这种讲究稳当严肃的政企场景里,他们专门加了“人在回路”机制,你随时能插话修正,甚至一键回退,可控又靠谱。

对于开发者而言,SEAF主打一个“零门槛”。不用写代码,说句话讲清需求,它自己挑大模型、配模块,分分钟生成能用的智能体。更绝的是有“蜂群协作空间”,多个智能体能组队干活,共享记忆、交换信息,像个AI团队一样搞协作,这不只是聪明,简直有“组织能力”了。

至于老板们关心的“管理好智能体团队”问题,也被迎刃而解了:权限、运行状态、任务完成率这些数据全透明,一眼看清,轻松搭起健康的智能体运营体系。

事实上,这种乐高式灵活透明、简单易管理的平台,在实际场景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通过那些案例,就能对360的落地方法论有更强的感知。

「乐高式」搭建解决方案,与企业共创AI痛点场景

在企业级智能体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复杂业务流的深度协作场景。

以某个航空公司客户的飞机维修为例。

飞机维修不仅是一套高度复杂的工程体系,更是安全底线极高的领域。一架民航飞机的维修资料堪称“会飞的图书馆”,涵盖几十本英文手册、上万页PDF文档。

有这么一个具象的场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可能在凌晨两点的机库里,对着电脑与纸质手册反复切换查阅,甚至翻到第五版才发现关键步骤已更新。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们基于SEAF平台构建了一个“1+6”智能体协作框架:由1个主智能体负责统筹调度,6个子智能体分别承担故障识别与处理、案例知识库调用、智能分析诊断、维修方案生成、维修风险提示、维修计划与航材申请等任务,形成了一个能够覆盖全流程的智能维修团队。

针对飞机维修场景,这套智能体还配备了专属范式:

通过真实维修图像微调多模态模型,使其具备识别照片中故障部位的能力;

借助维修文档的RAG检索功能,快速匹配合适的维修方案;

同时打通航材库存、ERP系统等关键业务接口,实现配件状态一键查询、工单指令直接提交。

这一完整链路突破了单纯“AI识别”的范畴,实现了“AI深度参与业务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套范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

目前已在数据中心运维、高端医疗设备维修、能源领域巡检调度等场景快速落地。

能够看到的是,SEAF平台可以有效链接专家知识与业务流程,为生产提效创造实际价值。

还有像传统的电气行业。某电力设计院曾深陷知识分散、检索低效、流程繁琐的困境。

结果借助360 SEAF的三期建设,这一局面被彻底改观:通过统一知识库整合分散资产,搭建标准化管理平台;部署办公与专业双问答系统,让考勤、设计规范等查询得到快速响应;集成办公系统后,请假、报销等场景实现自动化处理。升级后,企业知识实现安全规范管理,员工获取知识的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得以节省更多时间投入核心业务。

另一案例中,某市城建集团为破解营销人员面临的纸质手册检索难、知识分散及协作效率低等痛点,与360 SEAF合作打造营销全产业链知识平台。

平台不仅整合各分公司资源建成集中式知识库,还部署了AI智能助手,利用AI进行市场趋势预测与竞品分析。最终,该集团营销资料获取效率提升80%,彻底摆脱对纸质手册的依赖,300余名营销人员获得精准决策支持,有效驱动了业绩增长。

在当前产业互联网智能化的背景下,AI技术落地难、场景适配不精准等问题始终是行业痛点。

而360在服务大量政企客户的过程中,基于海量实践经验沉淀出的落地方法论,正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切口、大纵深、十倍提效的原则,和客户共创企业AI痛点场景

不追求大而全的概念性布局,而是从企业真实的业务痛点切入,像轨交集团的经营办公会效率优化、电力设计院的知识管理难题等场景,都是从具体需求出发。

再通过深度挖掘场景价值,推动技术应用向业务链条的纵深渗透,最终实现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更关键的是,其方法论强调与客户的“共创模式”,无论是前期的需求调研、场景适配,还是中期的模型训练、系统对接,再到后期的效果监测、迭代优化,都有清晰的路径提供指引。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无需在技术探索中“走弯路”,能让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产生价值的环节,从而确保AI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顺畅衔接,最终实现向实际业务成果的高效转化。

安全与AI的深度绑定,是智能体落地的“必选项”

智能体发展如火如荼,之所以寄予如此厚望。因为它既集成了大模型的能力,同时又规避了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痛点。不过,智能体在企业的落地也带来了全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比如,智能体之间频繁的交互和数据流转就像无形的信息河流,其中可能包含企业的核心机密和用户隐私数据。一旦遭遇攻击,可能引发数据泄露、业务失控等风险

还有像“智能体黑客”的出现,使得网络攻防对抗进入了“机器对机器”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单个黑客可以操控上百个智能体黑客,批量发起自动化攻击,从而加剧了网络的风险。

这样看来,智能体落地既要AI又得要安全。安全与AI的深度融合,才是智能体企业落地的“必选项”

因此新时代的安全运营专家,就显得格外稀缺,且培养周期长。这时候360的生态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天然拥有技术与人才的积累,来帮助企业智能体落地。

AI应用时代,360就是以类似安卓系统的开源生态与产业协同模式,构建以安全为纽带的产业互联网新基建。

安卓系统的成功,在于通过开源模式降低了移动设备的开发门槛,吸引全球开发者、厂商参与,最终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庞大的应用生态。

360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开源生态建立事实标准”——

通过开放底层AI技术平台,让合作伙伴无需重复投入基础技术研发,可直接基于该平台开发适配特定场景的应用,逐步形成行业通用的技术规范和协作标准,类似安卓对移动互联网的标准化支撑。

由此一来,360与合作伙伴形成“平台+生态”的共赢模式,类似安卓生态中“系统厂商+硬件厂商+开发者”的协作关系。

安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撑了消费端的海量应用。

现在360正在以开源、安全、生态协同为核心,构建支撑产业互联网的AI基础设施,最终实现AI技术在千行百业的普惠化落地。

相关推荐

AI应用如何落地政企?首先不要卷通用大模型
中国AI大模型,应该如何商业化?
联想戴炜:推动AI应用全面落地
大模型走到下半场,真正的“卷点”应该在哪?
【特别报道】AI大模型应用将迎来“浪潮年”
国产大模型 WAIC 竞技:大厂拼落地,中厂显焦虑
从前沿技术到应用场景,百度披露大模型落地关键路径
大模型应用开发,AI 厂商开启新一轮“群雄逐鹿”?
腾讯为何不做通用大模型产品?
打破大模型应用瓶颈,移动云加速AI泛在目标实现

网址: AI应用如何落地政企?首先不要卷通用大模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0300.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