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社交,才是AI视频ToC的终局

社交,才是AI视频ToC的终局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20:38

Sora2火半个月后,现在关注的人少了。

但我发现,国内几家大厂反而开始悄悄研究。理由很简单:一,它能低成本传播;二,它能拿到更多语料,喂给模型加速迭代。

听起来蛮技术,但这件事儿的本质,不在工具层面,是新关系的升级。

过去十几年,每一轮技术浪潮,最后都在改写“人和人”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是这样,短视频也是这样。所以,我认为 ToC 最大应用是社交;或者换句话说,社交,才是 ToC 的终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往回看一眼。

2010 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真正起飞的年代。那时,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智能手机,到底能干什么?

有人押内容,有人押工具,还有人押搜索。但最后赢的,却是“聊天”。

这件事,一开始没人看懂。可有一个人,比所有人都早一步。他叫 Ted Livingston,加拿大人,Kik 的创始人。2013 年,他在一次采访里说了一句话:

Messaging is the killer app of mobile.(消息,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

当全世界都还在谈 App Store、推送系统、移动支付时,他提出了一个更原始的问题:当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台联网设备时,他最想干什么?

答案是:和别人保持联系;后来,这句话被反复引用,甚至成为硅谷的一种共识。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解决“信息连接”,那移动互联网下半场,解决“关系连接”。在中国,这个判断的实践者,是张小龙。

他做微信时,反复提到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这句话看起来平淡,但在当时几乎是逆势的,因为那几年,大家都在拼入口、卷体验、抢用户留存;只有微信,把所有复杂的逻辑都收束成一句话:让人和人随时在一起。

也正因为这个判断,微信成了那一代互联网的分水岭。

严格意义上,它不只是一个 App,更像一种关系重组机制,朋友圈、群聊、转账、公众号,每一个功能都在强化一件事:让关系流动起来。

微信的出现,也让社交从沟通工具变成了社会结构,人越来越依赖表达,一个小绿点,一个未读,都足以确认:你还在线上。

那时的微信,它把“在线”变成了“在场”,把“消息”变成了“关系”,把“功能”变成了“情绪接口”;所以,社交成了 ToC 世界的底层协议,它嵌入了所有用户的行为逻辑里。

后来,社交电商、社交游戏、社交金融、社交内容,只要能让彼此看见、互动、产生情绪的产品,都能起量;说白了,智远认为,那几年所有成功的产品本质上都是社交产品。

时间往后推五年,到了 2016 年。移动互联网又变了,变在哪?

我认为,从“连接”转向了“分发”

张一鸣做的今日头条一出来,算法逻辑就彻底改写了信息流。以前人找内容,现在内容来找人;信息开始由“兴趣”驱动。

过去,你刷到的是朋友的生活,现在,你刷到的,是“像你的人”。

那几年,短视频平台开始崛起。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这些产品,把“关系链”悄悄放到后台,把“个体内容”推到前台。推荐流取代时间线,兴趣图谱取代社交图谱。

那几年变化的速度很惊人。

我查了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到 2018 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达到 6.48 亿,渗透率 78.2%;到了 2019 年年中,这个数字涨到 7.59 亿,渗透率 88.8%。

换句话说,算法分发在那几年彻底接管了用户的注意力,“内容”成为新的社交载体,“关系”退到了后台。

智远认为,这里有三处关键转折:

1. 主语换了。

过去社交以“人”为主语,我找到你、你回应我;现在,以“内容”为主语,内容找到人,人再决定要不要留下,我们先被内容“认识”,再被算法送进对应的人群。

2. 情绪货币化。

点赞、停留、转发、跟拍,这些以前只是行为,现在都被算法精算;你停留几秒、看几次、点几下,全都能被算进去,平台靠这些来推送内容,创作者靠这些来博关注。情绪成了新的流通货币。

3. 关系变得更轻、更散了。

评论区、同城页、话题挑战,把陌生人之间的微弱互动变成了可以被大规模复制的关系,社交从“熟人稠密”变成“陌生人稀薄但规模庞大”。

你仔细看,这种变化不只是产品逻辑变了,更像人被重新“分配”了一次,算法让表达、模仿、再创作形成了闭环。

比如:

话题挑战、合拍、模板复用,让“模仿”变成常态;直播带货、评论区互动、社群转化,又把“内容”变成了交易和连接的入口。

所以,智远分析认为,这是社交的隐退

我们从“我和你直接对话”,变成“我和内容互动,再通过内容彼此看见”,内容成了社交的外壳,算法成了新的“关系分配器”。

结果呢?

我们还在找人,但路径从通讯录变成了推荐流;我们想被看见,但标准从朋友的回应变成了算法的推荐,那种“被理解”的感觉,也从熟人确认,变成了陌生人共鸣。

所以,我认为,内容即社交是那个阶段真正的底层现实,甚至直到现在。

换句话说,社交没有消失,换了一种形态继续运转;关系也没断,只不过,被算法切成了无数份“注意力单位”,流动在每一次点赞和每一条评论之间。


那未来会怎样呢?智远是这么看的:AI 视频会越来越重要。它的核心是“存在”,因为它第一次让我们能够重新创造“我是谁”。

过去,我们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现在呢?身份可以被算力重新组合。以前拍视频,要镜头、要表演、还要写脚本。现在,可能只需要说一句话。

Sora2 的意义,是让“身份”可以像程序一样被编写。也就是说,“表达”不再完全依赖我们本身的想法,而是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自我”。

以前,我们在视频里是“展示自己”。现在,我们能在视频里“创造自己”,身份,从一个固定的结果,变成了一种可以改变的能力。

它把“存在”这件事,从物理世界搬到了“算力世界”。你可以不在镜头前,但仍然能出现。你可以不说话,但 AI 能替你说。

AI 视频第一次把“人格”做成了一个模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 视频是一场社交革命,也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正在改写“我”和“别人”之间的界限,也在改变“人”的定义。

再往深处想,AI视频,会让社交变得彻底系统化,你可以理解为:AI 正在把情绪变成一种可以计算的资源。

想象一下:

以前维持一段关系,要靠花时间、靠记忆、靠感觉。你得主动关心别人、及时回复,关系才算数。但现在,AI 能记下你说过的话,分析你的语气,识别你的情绪,甚至能猜到你接下来可能会说什么。

简单说,情绪第一次被“格式化”了。

它可以被理解,也能被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还能调出来用,你在社交软件里发的表情,看了多久,停留几秒,都会变成算法判断“关系热度”的依据。

当情绪也被算进去,维护关系的方式就变了。

AI 开始帮你“运营关系”,它能替你回消息,生成生日祝福,总结群聊内容,甚至提醒你该找谁聊一聊。

未来社交,可能会自动进行,AI 在后台帮你维持朋友关系,代发信息,保持你的“存在感”。

这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已经开始了,有些公司在做 AI 陪伴,有些产品在训练“情感代理”;这些系统能模仿人说话的方式,学习聊天的风格,甚至了解喜好。它们更像“人格分身”。

智远认为,到那时,AI 视频会变成一个操作系统。

AI 成了整个关系网络的调度中心。它能感知情绪,复制人格,安排互动;情绪变成输入的数据,关系变成可计算的资源,人类的社交,变成一场由算法分配的流程。

如果你仔细想,这其实是社交的又一次“大升级”:

第一次,微信让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第二次,抖音用内容把我们连在一起;

第三次,AI 让算法开始理解我们。

从今以后,社交是“我和系统”的事——系统再去连接我和世界,它在背后默默运行,就像电、网络、自来水一样自然。

我们只是情绪发出者,而 AI,成了关系的“分配者”。

我不知道,这么表达会不会显得格外抽象?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社交”会被认为是最大的 ToC 应用?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是“连接”的结果;而在 AI 时代,社交是“存在”的形式;人类从主动交流者,变成了被动被“再现”的对象。

这听起来像一种退步,但也可能是一种进化。

因为社交本质上是人类寻找“被理解”的过程,只不过,以前我们靠语言、靠眼神、靠时间去确认彼此;现在,我们靠模型、靠数据、靠算力去延续自己。

AI 把“存在”变成了可延展的事,你可以不出现,但仍然能被看见;那意味着,社交边界,第一次超越了生命本身。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AI 视频,你会怎么理解?也许它的关键是重新定义“出现”的意义。

什么算出现?

打开一个 AI 视频生成软件,上传自己的头像。几秒钟后,屏幕上那个“你”开始动了:它能眨眼、说话,根据你输入的几句话,生成完整的口型和语气。

它的表情自然、逻辑清晰、语速稳定,甚至比真实的你更像你。这时候,你在想,它到底是在“模仿我”,还是“替我存在”?

这样的瞬间,它已经开始规模化地发生了。

我查了下,从过去半年 Pika、Runway 、快手“可灵”的增长速度看,行业内主流 AI 视频工具的生成量都已经进入千万级别。

这意味着,“上传头像生成视频”这件事,已经从个别创作者的尝试,变成了大众行为。

这也许是 AI 视频真正的拐点,它把“存在”变成了一种生产力。出现,成了资源;存在,成了规模。

当生成不再稀缺、出现可以量产,未来的竞争,是谁“出现”得更多、更快、更持久;也许这就是 AI 视频的真正意义:它在争夺“存在”的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相关推荐

社交,才是AI视频ToC的终局
交易才是阿里做 To B 的终局
从春节红包看短视频行业的终局之战
别讨论了,中国的社交产品领域已是终局
AI的终局,仍是为人类服务
数据表明:ToC类创企平均估值是ToB类的2.7倍
AI toC应用“试错合集”,国内首个爆款从哪条赛道跑出?
社交短视频,再无“微视”
大模型加持:AI电商演进路径与终局
Sora2掀桌后,中国AI视频进入全方位混战

网址: 社交,才是AI视频ToC的终局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182.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