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扇孩子耳光才退款?平台规则不能践踏人性与法律
近日,11岁女孩母亲李云向媒体爆料,其孩子在千岛App购买500多元卡牌后申请退款,被要求上传一段“家长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视频,且必须有清晰的打耳光声音。面对这一荒诞至极的要求,平台客服的回应是:“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与此同时,该平台的“福袋”玩法也被用户质疑涉嫌赌博,与游戏行业“开宝箱”模式高度相似,而此类所谓的随机抽取玩法自2009年起已被国内明令禁止。
这起事件中,最刺痛公众神经的,是那个“5分钟耳光视频”的要求。它已远远超出消费纠纷的范畴,直抵人性底线。要求监护人以暴力虐待儿童作为退款条件,不仅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公然蔑视,更是对基本人伦的践踏。无论这一要求出自平台官方还是第三方卖家,平台都难辞其咎。
平台对卖家单方面设置的“扇耳光视频”等侮辱性条款未作审核,放任其成为阻碍退款的工具。更关键的是,平台客服未启动调查程序,仅以“协商”敷衍,实质是逃避管理责任。当卖家以伤害儿童作为退款条件,平台默许此类条款存在,已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规定。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该平台对“福袋”这类玩法的长期纵容。此类设计的核心,不是提供商品价值,而是利用对人们攀比心理的诱导,制造不确定的奖励预期,诱导用户产生冲动消费甚至沉迷行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种风险尤为巨大。
平台放任此类玩法,是将自身利益建立在用户非理性消费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危险的商业模式。
“让家长扇孩子5分钟耳光”与“福袋赌博”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平台在追逐流量与利润的过程中,放弃了应有的价值判断与监管责任。前者是对人性尊严的漠视,后者是对法律红线的试探。两者共同指向一种畸形的“规则观”,只要能促成交易、增加活跃度,任何手段都可以被包装成“规则”或“玩法”。
一个健康的企业,其规则体系必须内嵌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平台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基本的人性良知和公共秩序为代价。监管部门需及时介入,对诱导性消费、赌博式玩法以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彻查与规范。企业更应自省:技术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可以探索,但对人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永远是不可逾越的边界。否则,再热闹的“潮玩福袋”,终将被公众所唾弃。
发布于:浙江
相关推荐
让家长扇孩子耳光才退款?平台规则不能践踏人性与法律
孩子打游戏充钱,父亲自抽耳光要退款
儿子打游戏充钱,父亲自扇耳光反转后,网易CEO的这段话火了…
家长称小学生上网课期间玩手游充值近4万 退款陷困境
未成年人线上参与“抽赏”花掉2万元后,家长想退款遭客服拒绝
在线外教成“家暴”监视窗?常目睹中国家长虐待孩子
该不该让孩子用AI写作文?
代表建议关闭打赏背后:平台如何设置障碍?家长又被怎样刁难?
夫妻带俩孩子预订荷兰酒店被拒绝入住,Agoda平台:退款10%
面对变成“恶魔”的孩子,法律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网址: 让家长扇孩子耳光才退款?平台规则不能践踏人性与法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38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