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猪抽佣暴增至43.5%:司机跑12小时倒贴钱

当成都网约车司机谢师傅点开那笔147.76元的订单详情时,屏幕上83.41元的到手金额像一根刺,扎进了他连续12小时跑车的疲惫里。64.35元的差额,对应着43.5%的抽佣比例,不仅远超交通运输部2022年“阳光行动”划定的30%隐形红线,更撕开了网约车行业“低价惠民”外衣下的利益分配困局。而这并非孤例,从郑州35.7%的跨平台抽佣,到沈阳司机被“信息服务费”拆分的账单,滴滴旗下的花小猪正以一套复杂的“抽佣迷宫”,让司乘双方陷入双向承压的困境,自己却在合规缝隙中收割利润。
在“免佣卡”与超长工时间挣扎的群体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花小猪的抽佣从来不是简单的百分比数字,而是一套需要反复计算的“算术题”。沈阳司机王师傅的账本上,一笔7.83元的订单记录着平台的“拆分技巧”:乘客支付金额中,平台先扣除0.5元“信息服务费”,再对剩余部分抽佣,最终他到手5.27元。若按扣除信息服务费前的金额计算,抽佣比例为26.31%,看似符合行业常规;但将信息服务费计入成本后,实际抽佣率瞬间飙升至32.69%,突破监管红线。更让他无奈的是,今年8月部分平台宣称降低抽佣时,他的每单信息费却从0.5元涨到了1元,“到手的钱反而更少了”。
“免佣卡”则是另一重捆绑。平台宣传中,这是帮助司机“多赚钱”的工具,实际却是一场需要精准算计的“风险博弈”。一张单日免佣卡售价约30元,司机需要跑满120元流水才能覆盖成本,若遇到订单量骤减或高峰期堵车,不仅赚不到钱,还得倒贴成本。有司机吐槽,自己曾在早高峰花30元买了免佣卡,结果因平台派单距离过远、乘客取消订单等问题,全天流水仅90元,“相当于白干一天还亏了油钱”。更有平台推出季卡、年卡,将司机长期捆绑在高负荷劳动中——为了收回购卡成本,不少司机每天在线时长超过12小时,疲劳驾驶成为常态。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748.3万持证网约车司机中,日均在线10小时者占比最高。在花小猪的高抽佣压力下,越来越多司机陷入“多跑才能多赚”的恶性循环:有的司机为了避开短途单低收益,故意取消起步价订单;有的则通过绕路增加里程,试图弥补抽佣带来的损失。这些行为最终都转化为乘客的不满,黑猫投诉平台上,“花小猪司机临时加价”“绕路多收费”的投诉量持续攀升,司乘关系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中逐渐扭曲。
高价买单背后的“安全黑洞”
“以为花小猪便宜,结果付的钱比滴滴还多,服务却差远了。”郑州乘客李女士的经历,道出了不少用户的遭遇。她从经开区到东区超市,在花小猪支付10.11元,事后却从司机口中得知,对方实际到手仅6.5元,两平台合计抽佣35.7%。更让她意外的是,接单司机并非花小猪签约司机,而是来自另一家出行公司,“相当于我在花小猪下单,却被‘转卖’给了其他平台的司机,出了问题都不知道该找谁”。
这种“转单模式”造就的“阴阳账单”,正在成为行业顽疾。去年8月,工人日报曾曝光一笔极端案例:乘客实际支付98.11元,司机端显示乘客付费仅71.46元,最终到手52.17元,26.65元的差价被多平台分走,抽佣比例接近50%。今年5月,一位哈啰顺风车司机更是揭露,自己接到的386元沂南到菏泽订单,乘客在花小猪实际支付686元,300元差价被两平台瓜分,综合抽佣率达44%。乘客付着高价,却享受着被层层转卖后的“二手服务”,甚至面临安全隐患——部分转单司机未取得本地经营许可,车辆也未通过合规审核,一旦发生事故,派单平台以“仅提供信息匹配”推诿,接单平台以“非直接签约”搪塞,乘客陷入理赔无门的困境。
花小猪的“高性价比”宣传,也逐渐沦为营销噱头。为了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平台推出“一口价”订单,但实际服务中,司机因抽佣过高、成本压力大,常出现临时加价、拒载远途单等情况。有乘客反映,自己曾下单“一口价25元”的行程,司机接单后以“堵车、油费贵”为由要求加10元,否则就取消订单;还有乘客在暴雨天被司机放鸽子,理由是“跑这单不赚钱,还不如空驶回去接高价单”。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8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中,花小猪在订单量前10名的平台里,订单合规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排名最后,“低价”背后是合规与安全的双重失守。
滴滴体系下的“合规缓冲垫”与利益收割者
剥开花小猪的运营架构,不难发现其与滴滴的深度绑定。天眼查显示,花小猪运营主体北京鸿易博科技有限公司,自2020年9月起由滴滴母公司北京小桔科技100%持股,是滴滴专攻下沉市场的核心板块。这种“母子关系”,让花小猪成为滴滴平衡合规与利益的“特殊工具”——当滴滴主平台在一二线城市积极响应监管,宣布将每单最高抽佣降至27%、月均抽佣不超25%时,花小猪却在下沉市场以“转单”“信息服务费”等隐蔽手段,维持着超30%的高抽佣。
这种差异化策略,既让滴滴主平台保持“合规体面”,又通过花小猪抢占低价市场、分摊运营风险。2020年,花小猪曾试图通过全资收购地方网约车公司获取运营牌照,被多地监管认定为违规叫停;同年7月至9月,天津、青岛、合肥等多个城市因“资质不全”叫停花小猪运营,但滴滴主平台的正常运转未受影响。显然,花小猪在滴滴体系中,扮演着“风险缓冲垫”的角色——即便面临监管处罚,也能与主品牌隔离,不影响滴滴的核心业务。
更值得警惕的是,花小猪的高抽佣模式正在加剧行业内卷。为了维持“低价”口碑,平台一边压低司机收入,一边通过转单从乘客端隐性涨价,形成“两头挤压”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平台无需承担车辆维护、司机社保等成本,只需通过规则设计,就能将运营压力转嫁给司乘双方,自己坐收渔利。数据显示,今年8月网约车监管系统共收到7.89亿单订单,花小猪凭借下沉市场的订单量占据一席之地,但高抽佣带来的司乘矛盾、合规问题,正逐渐侵蚀行业信任。
监管需穿透“合规迷宫”
目前,宁波、济南、合肥、广州等多地监管部门已明确禁止网约车平台转卖订单和违规抽佣,西安、开封等地则叫停了“一口价”订单,试图遏制高抽佣乱象。但从实际效果看,平台的“规避技巧”仍在升级——将抽佣拆分为“信息服务费”“技术支持费”,通过跨平台转单实现“分拆抽佣”,监管政策面临“落地难”的挑战。
要终结司乘双输的困局,关键在于强化监管穿透力。一方面,需建立抽佣透明化机制,要求平台公示抽佣计算方式,将“信息服务费”“调度费”等隐性成本纳入抽佣统计,杜绝“拆分账单”规避监管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跨平台转单的监管,明确订单流转中的责任主体,禁止平台通过转单转移安全风险、收割差价。此外,还需完善司机权益保障,推动平台为司机缴纳社保、建立收入保障机制,避免司机陷入“多跑少赚”的恶性循环。
网约车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非平台的“套利工具”。当花小猪的抽佣比例突破43.5%,当司机为了覆盖“免佣卡”成本每天跑满12小时,当乘客付着高价却面临安全隐患时,行业已偏离了“提升出行效率、保障司乘权益”的初衷。唯有通过更严格的监管、更透明的规则,才能让网约车行业回归服务本质,实现司乘平台的三方共赢,而非沦为某一方的“利益收割场”。
发布于:四川
相关推荐
花小猪抽佣暴增至43.5%:司机跑12小时倒贴钱
网约车司机抽佣争议:高速费何必算入司机收益?
起底“花小猪”:滴滴新马甲,打车版“拼多多”
花小猪难下沉
180万+用户正在花小猪上“薅猪毛”:乘客日增340%,司机增203%
花小猪上线200天,滴滴「认亲」的N个深意
花小猪如何成为打车版“拼多多”
一天可取消近千个订单!花小猪网约车司机实现“无痛拒载”?
“花小猪”被多地叫停 司机无证上岗面临扣车罚款风险
平台抽佣集体下调,网约车“最难一年”发生了什么?
网址: 花小猪抽佣暴增至43.5%:司机跑12小时倒贴钱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39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