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镓及功率半导体解读专家会
(来源:纪要头等座)
氮化镓及功率半导体解读专家会
一、英伟达800V直流平台对氮化镓的需求分析
英伟达800V直流供电平台推动氮化镓功率器件进入中功率应用场景,其工作电压需留有冗余,芯片极限耐压通常需达1200V,当前氮化镓器件已可满足该规格要求。平台功率等级提升至1000-3000瓦,对应电流等级为几十安培(50-100安培以下),此范围内氮化镓器件性价比优势显著。与硅基IGBT相比,氮化镓导通电阻更低、功耗更小;与碳化硅相比,在1000-10000瓦功率区间内成本更低,因此成为该平台的优选方案,预计市场空间可达几十亿至百亿规模。
二、800V架构中氮化镓与硅基/碳化硅的应用对比及价值量分析
(一)氮化镓与硅基功率半导体的应用边界
800V架构中,功率等级是两者应用的核心分界线:1000瓦以下场景,硅基IGBT效率与性价比仍可接受;1000瓦以上场景,氮化镓损耗较硅基IGBT降低超50%,且随工艺进步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有望接近甚至低于硅基IGBT,在3000瓦等中高功率场景性价比优势显著。
(二)氮化镓与碳化硅的应用场景及价值量差异
性能与成本:碳化硅性能略优,但氮化镓基于硅衬底的外延材料成本更低,整体器件成本较碳化硅低,在3000瓦功率场景下性价比更优。
应用场景:氮化镓适用于1000-3000瓦工规/消费级场景(如英伟达GPU供电系统),碳化硅则更多用于车规等高可靠性、高价格容忍度领域。
价值量:以3000瓦系统为例,氮化镓器件单颗价格约15-20元,单个电路需4-8颗,对应价值量80-100元;碳化硅方案价格约为氮化镓的1.5-2倍,系统成本更高。
三、氮化镓行业格局:玩家、技术路线与供需趋势
(一)国内外主要玩家及技术水平
国内:英诺赛科为全球龙头,市场份额约30%,产品覆盖100-1200V,8寸线产能领先,性价比优势显著;三安光电、华润微等聚焦消费级低压领域,尚未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国外:英飞凌(IDM模式,系统方案能力最强)、纳微半导体(Fabless,依赖代工)、意法半导体(IDM模式)为主(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要参与者,其中英飞凌盈利模式闭环,纳微半导体因代工成本较高亏损严重。
(二)技术路线:E-mode与D-mode
D-mode(耗尽型):工艺简单、可靠性较高,需级联封装实现常关,英飞凌采用该路线。
E-mode(增强型):可直接实现常关,封装更简单,为当前主流路线,纳微半导体、英诺赛科(同时布局两种路线)采用。
格局:E-mode因设计友好占据主流,但两种路线在低频(几十至几百kHz)功率应用中可靠性均达标。
(三)供需与价格趋势
产能:全球氮化镓产能以8寸线为主(英诺赛科月产1.5万片,规划扩至4-5万片),6寸线因性价比劣势逐步退出(如台积电6寸线转型封装)。
价格:8寸晶圆价格约3000-5000元(消费级低压产品低于3000元),6寸线(已淘汰)原价格6000-7000元;当前氮化镓器件价格低于碳化硅,但高于硅基IGBT,行业整体仍处亏损阶段,需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四、功率半导体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一)安世半导体被制裁的影响
市场空间:安世半导体2023年产值约147亿元(人民币),其车规级IGBT、MOSFET等产品市场份额将被国内厂商(如士兰微、中车时代电气、华润微)及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瓜分,国内厂商有望新增百亿级替代空间。
竞争格局: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商在成熟工艺(0.18μm及以上)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小,车规认证加速推进,有望快速填补供应缺口。
(二)功率半导体周期与需求增量
周期位置:功率半导体(IGBT等)当前处于供需平衡略偏供大于求阶段,价格较疫情期间回落,毛利率降至30%以下。
需求增量:新能源(电动车、光伏)、储能、AI数据中心为核心驱动力,预计储能领域功率器件需求有6-7倍增长空间,但因成熟工艺产能易扩张,供需缺口较先进制程更小。
(三)台积电退出氮化镓代工的影响
台积电因6寸线性价比劣势(成本较8寸线高30%)退出氮化镓代工,加速行业向8寸线集中,国内厂商(英诺赛科等)凭借8寸线产能优势受益,全球氮化镓供给格局向大陆倾斜。
五、投资要点总结
核心标的:英诺赛科(全球氮化镓龙头,8寸线产能与性价比领先,英伟达供应链验证通过)、英飞凌(IDM模式,系统方案能力强,盈利稳定)。
行业趋势:氮化镓在800V中功率场景(1000-3000瓦)替代硅基IGBT为长期趋势,需关注英诺赛科等厂商扩产进度及成本下降曲线;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商在安世制裁后迎来车规替代机遇。
Q&A
Q1: 英伟达800伏直流平台对氮化镓的需求情况如何,包括规格参数、可靠性及良率要求?
A1: 英伟达800伏直流平台推动氮化镓功率器件向中功率领域拓展,具体需求如下:规格参数方面,800伏平台需芯片极限电压达1200伏以预留冗余,当前氮化镓器件已能满足该条件;功率等级提升至千瓦级,最高达3000瓦,处于1000-10千瓦的中功率范围,此区间为氮化镓优势领域。可靠性与性能上,氮化镓导通电阻低,损耗较硅IGBT小一半以上,在1000瓦以上功率场景效率优势显著;良率随工艺提升,8寸线相比6寸线成本降低30%,支撑性价比提升。此外,氮化镓基于硅衬底的材料成本低于碳化硅,且成本下降趋势明显,未来或低于硅IGBT。
Q2: 800伏直流供电架构中,氮化镓与硅基功率半导体的应用比例如何?在哪些电压和功率密度下必须使用氮化镓?
A2: 800伏架构中氮化镓与硅基功率半导体的应用比例以1000瓦为分界:1000瓦以下,硅IGBT效率和性价比可接受,导通电阻损耗较小,仍为主要选择;1000瓦以上,氮化镓损耗较硅IGBT降低超50%,且随器件工艺提升,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或低于硅IGBT,成为主流方案。必须使用氮化镓的场景为功率密度较高的1000瓦以上领域,尤其3000瓦等级时,其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著,硅IGBT难以替代。
Q3: 800伏直流供电架构中,氮化镓与碳化硅的应用场景有何差异?
A3: 800伏架构中氮化镓与碳化硅的应用场景因性能、成本及需求特性分化:碳化硅性能更优,尤其在高压、高可靠性场景(如车规级电动车),其材料缺陷密度低、导热性好,适用于对价格容忍度高的领域;氮化镓基于硅衬底,材料及制造成本更低,在3000瓦AI服务器等功率中等(1000-10千瓦)、价格敏感且用量大的场景(如数据中心电源),市场份额大于碳化硅。此外,氮化镓当前主要定位工规级甚至消费级,而碳化硅更多面向车规等高等级应用。
Q4: 国内外氮化镓主要厂商有哪些?其产品及客户端验证进展如何?
A4: 国内外氮化镓厂商可分为以下类别:国内方面,英诺赛科为龙头,采用IDM模式,8寸线产能1.5万片/月(规划扩至4-5万片),产品覆盖100-1200伏,全球份额约30%,已通过英伟达验证,但受GPU芯片产能限制暂未起量;三安光电、华润微等厂商亦有布局,但产值多为千万至亿元级,未进入主流供应链。国外方面,英飞凌(IDM模式,系统方案能力突出)、意法半导体(IDM模式)为主要IDM厂商;设计公司以纳微半导体为代表,原依赖台积电6寸代工,现因成本劣势转至国内8寸线。此外,EPC、Transphorm等设计公司产值较小,影响力有限。
Q5: 国内英诺赛科与国外纳微半导体、英飞凌在氮化镓技术水平上如何评价?
A5: 国内英诺赛科与国外纳微半导体、英飞凌的技术水平各有侧重:英诺赛科在器件性价比上领先,其8寸线工艺成熟,良率高,成本较6寸线降低30%,且产品覆盖100-1200伏全范围,规模效应下亏损收窄;英飞凌系统方案能力最强,擅长从芯片到模块、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已形成盈利闭环;纳微半导体作为轻资产设计公司,依赖代工,虽技术路线(E-mode)为主流,但因缺乏制造环节,亏损最为严重。综合来看,英诺赛科在器件性能与成本平衡上占优,英飞凌在系统集成上领先,纳微半导体受限于代工模式盈利承压。
Q6: 英诺赛科能否在氮化镓市场占据三成份额?
A6: 英诺赛科目前已占据全球氮化镓市场约三成份额,未来有望维持或提升该比例。其核心支撑包括:产能规模领先,拥有全球首条氮化镓8寸专线,当前月产能1.5万片,规划扩至4-5万片(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规模效应下运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产品覆盖广,从100伏到1200伏,适配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多场景;性价比优势显著,8寸线成本较6寸线低30%,且随产能释放有望实现盈利。此外,台积电退出6寸氮化镓代工后,国内8寸线主导市场,英诺赛科作为国内龙头将持续受益。
Q7: 氮化镓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衬底外延、前道工艺还是后道模组?
A7: 氮化镓的技术壁垒主要集中于前道工艺(含衬底外延与芯片制造),后道模组门槛相对较低。前道工艺方面,衬底外延需降低缺陷密度,硅衬底氮化镓的缺陷控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器件可靠性与良率;芯片制造需优化外延层与工艺配合,如增强型(E-mode)器件需通过外延与芯片工艺协同实现常关特性,工艺复杂度高于耗尽型(D-mode)。后道模组方面,氮化镓可复用硅IGBT成熟工艺,8寸线良率高,封装技术相对通用,难度较低。英诺赛科等IDM厂商通过整合前道工艺(衬底外延、芯片制造)与后道封装,形成差异化壁垒。
Q8: 英诺赛科在英伟达的验证进展如何?
A8: 英诺赛科已通过英伟达芯片级验证,但实际出货量受限于GPU芯片产能。具体而言,英诺赛科的氮化镓器件(含650伏成熟产品及800伏平台所需1200伏产品)已满足英伟达电源单元的性能要求;验证通过后,其出货量取决于英伟达GPU芯片的产能释放——当前台积电先进工艺(3纳米)及2.5D/3D封装产能紧张,限制了GPU大芯片产出,进而影响电源器件需求。因此,英诺赛科的氮化镓器件供应能力充足,起量节奏将随GPU产能爬坡逐步提升。
Q9: 氮化镓的E-mode与D-mode技术路线有何差异?当前格局如何?
A9: 氮化镓E-mode(增强型)与D-mode(耗尽型)技术路线的差异及格局如下:技术特性方面,D-mode为常开型(耗尽型),器件工艺简单、可靠性较高,但需通过级联封装实现常关,驱动设计复杂;E-mode为常关型(增强型),需外延与芯片工艺协同实现,封装难度低,设计友好,为当前主流路线。市场格局方面,英飞凌采用D-mode级联封装方案;纳微半导体、台积电采用E-mode工艺;英诺赛科两种路线均有布局,最终产品形态(3/4条腿模组)无明显差异。在功率应用(几十至几百千赫兹)场景下,两种路线可靠性均达标,E-mode因设计便利性占据主导。
Q10: 氮化镓与碳化硅相比,优劣势及适用场景有何差异?
A10: 氮化镓与碳化硅的优劣势及适用场景差异显著:优势方面,氮化镓基于硅衬底,材料与制造成本低,在1000-10千瓦中功率场景(如数据中心电源、消费电子快充)损耗小、性价比高;碳化硅材料缺陷密度低(比氮化镓低4-5个数量级)、导热性高(是硅衬底的3-4倍),在高压(>800伏)、高功率(如车规级电动车)场景稳定性更优。劣势方面,氮化镓在800伏以上高压场景材料缺陷控制难度大,接近性能极限;碳化硅成本高,在价格敏感、用量大的中功率场景竞争力弱。适用场景上,氮化镓聚焦数据中心、消费电子等中功率、价格敏感领域;碳化硅主攻车规、工业重功率等高可靠性、高电压场景。
Q11: 氮化镓的供需格局、当前产能及后期价格趋势如何?
A11: 氮化镓供需格局、产能及价格趋势如下:供需方面,当前处于需求增长期,英伟达800伏平台、储能等新场景打开市场空间,但供给端英诺赛科、英飞凌等厂商产能充足,暂未出现结构性短缺。产能方面,国内英诺赛科8寸线月产能1.5万片(规划扩至4-5万片),国外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亦有8寸线布局,6寸线因成本劣势逐步淘汰(如台积电退出)。价格趋势上,短期因规模不足多数厂商亏损,但随产能扩大(如英诺赛科扩至4万片/月),成本将持续下降,长期价格不会大幅下跌,参考硅IGBT维持20-30%毛利,不会出现碳化硅因供大于求导致的非理性降价。
Q12: 安世半导体被制裁对工业半导体市场竞争格局有何影响?哪些公司可能受益?
A12: 安世半导体被制裁将重塑工业半导体市场竞争格局,具体影响及受益公司如下:市场缺口方面,安世在汽车IGBT、MOSFET等领域的份额约20多亿美元(147亿人民币),其退出将形成百亿级市场缺口,主要集中于车规级成熟器件。竞争格局变化上,欧洲车企供应链依赖安世的历史认证,短期内面临断供压力,但国内厂商认证加速,二供、三供将快速填补份额。受益公司包括国内车规功率器件厂商,如星联集成、华润微、华虹半导体、士兰微、中车时代等,这些厂商产品性能与安世差距小,且在新能源车领域已布局,有望承接替代订单。
Q13: 当前功率器件(含IGBT)的供需情况如何?功率半导体周期处于什么位置?
A13: 当前功率器件供需及周期位置如下:供需方面,功率器件为成熟工艺(0.18-0.35微米为主),疫情期间车规级曾严重缺货,当前供需基本平衡,略呈供大于求;价格方面,疫情期间涨价后逐步回落,当前毛利率约30%以下,低于历史高位。周期位置上,功率半导体属于“长坡厚雪”赛道,无大起大落,当前处于疫情后需求回暖期,但因制造门槛较低(90纳米以上工艺),产能易扩张,难以出现先进工艺(如5纳米以下)的供不应求局面,预计维持平稳增长,无大幅涨价趋势。
Q14: 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需求对功率半导体的增量贡献有多大?
A14: 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将为功率半导体带来显著增量,具体表现为:需求规模上,AI数据中心因算力增长带动电源功率提升(如3000瓦GPU电源),储能领域因风光装机增长需求激增,两者合计有望推动功率半导体需求翻倍甚至更多。增长斜率方面,功率器件为成熟工艺,国内厂商(如英诺赛科、华润微)产能扩张迅速,需求增长可被快速满足,因此增量曲线相对缓和,不会出现先进工艺(如GPU芯片)因产能受限导致的供需缺口。长期来看,储能、数据中心将成为功率半导体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但需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维持合理利润。
Q15: 台积电退出氮化镓代工对行业供需情况有何影响?
A15: 台积电退出氮化镓代工对行业供需为积极影响,尤其利好大陆厂商:退出原因在于其6寸代工线无性价比,8寸线成本比6寸低30%,且台积电需将6寸厂改造为先进封装产能以满足GPU封装需求。行业影响方面,台积电退出后,其四五十家设计公司客户(如纳微半导体)将转向国内8寸线代工,推动国内氮化镓代工产能利用率提升;同时加速6寸线淘汰,行业向8寸线集中,成本进一步下降,打开中功率应用市场空间。对大陆厂商而言,英诺赛科等8寸线IDM厂商将承接更多订单,巩固龙头地位。
Q16: 当前6寸与8寸氮化镓的产能及晶圆价格范围如何?
A16: 当前6寸与8寸氮化镓的产能及晶圆价格差异显著:产能方面,6寸线因成本劣势逐步退出(如台积电6寸线改造为封装厂),仅剩少量老旧产能;8寸线成为主流,国内英诺赛科月产能1.5万片(规划扩至4-5万片),国外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亦有布局。价格方面,6寸晶圆原价格6000-7000元,因无性价比已被淘汰;8寸晶圆价格因应用场景分化,高压(如1200伏)产品约4000-5000元,消费类/低压(200伏以下)产品低于3000元,接近硅基晶圆价格(约3000元)。未来随8寸线产能扩张,价格或进一步下降,但降幅有限。
Q17: 国内外氮化镓的IDM公司、设计公司及代工平台有哪些?
A17: 国内外氮化镓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如下:国内方面,IDM公司以英诺赛科为核心(8寸线,100-1200伏产品,全球份额30%),三安光电、华润微亦有布局但产值较小(亿元级);设计公司无显著出货量,多为千万级产值,影响力有限;代工平台以国内8寸线为主,承接台积电退出后的设计公司订单。国外方面,IDM公司包括英飞凌(系统方案领先)、意法半导体、安森美(车规级产品);设计公司有纳微半导体(E-mode路线,转国内代工)、EPC、Transphorm(产值亿元级);代工平台台积电已退出,仅剩少量6寸线,逐步被国内8寸线替代。
Q18: 安世半导体被制裁后,其可被瓜分的市场空间约为多少?
A18: 安世半导体被制裁后,可被瓜分的市场空间约百亿人民币。安世去年产值147亿人民币(约20多亿美元),其中被制裁的核心产品(汽车IGBT、MOSFET、静电二极管)占比约70%,对应市场空间约百亿人民币。该部分市场将由国内功率器件厂商承接,如星联集成、华润微、华虹半导体等,这些厂商年营收多为十几至二十几(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亿元,合计可消化该部分份额。此外,安世国内封装产能若采用国内晶圆替代(如华润微、中车时代提供晶圆),其国内业务或部分恢复,但核心被制裁产品的市场缺口仍将由国内厂商填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推荐
氮化镓及功率半导体解读专家会
三星电子宣布启动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代工
氮化镓也要代工了?
三星进军下一代车用半导体,后年起代工 8 英寸氮化镓功率半导体
氮化镓,再起风云
晶通半导体(JTM)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瞄准工业级氮化镓蓝海 | 钛媒体首发
36氪首发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公司「氮矽科技」获千万级Pre-A轮融资,研发功率氮化镓晶体管及其栅极驱动
从手机快充到汽车,氮化镓准备好了吗?
歼-10击落印军“阵风”:氮化镓立大功
36氪首发|专注于智能氮化镓应用,晶通半导体(JTM)获千万级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网址: 氮化镓及功率半导体解读专家会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57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