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叶国富把永辉“生死牌”交给了一个90后

叶国富把永辉“生死牌”交给了一个90后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0月28日 14:38



“胖改”的效果是这位新任CEO要交的第一张答卷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受访者

空置近半年后,永辉超市把CEO的位置给了自己人——在永辉工作了8年,今年34岁的王守诚。

这位90后CEO,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学历,2017年毕业后,以“融才”管培生身份加入永辉。但直到永辉启动“学习胖东来”调改,王守诚才第一次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2024年9月,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斥资63亿元收购永辉超市,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今年3月,叶国富在永辉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而王守诚则以副组长的身份,继续在永辉超市东来学习项目中担任全国调改负责人,牵头运营标准体系的建设。

调改的浪潮里,他逐步成了掌舵方向的关键力量之一。



永辉超市CEO、全国调改负责人王守诚现场解读永辉超市“人”的理念。

10月13日,永辉超市以发布会形式,系统性阐释其商品战略及发布最新品质成果。身份有了变化的王守诚公布了“胖改”至今的成绩单:永辉超市调改店客流平均增长80%,60%以上进入稳定期的调改门店,盈利水平超越过去5年最高值。其中,共有102家调改门店的顾客净推荐值(NPS)均值超过40%,达到行业优良水平,其中更有19家门店的NPS值超过50%,已成为内部标杆。

发布会后,《中国企业家》专访了永辉超市新任CEO王守诚,试图追问他是个怎样的人,又将用何种方式把永辉带向何方?

王守诚身份变化后的第一项工作——梳理、对齐永辉超市在全国的业务。而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以及商品端,将是他未来工作的两大重心。

他透露,永辉内部有个共识,门店调改没有结束的终点。如果说第一阶段聚焦于人员、政策与基础商品更新,那么第二阶段将更深入地提升商品品质。



目前,永辉已有大量门店进入第二阶段调改,团队会将80%的精力投入到商品板块,打造出“有品质、有质价比、有独特性”的商品。

在商品开发方面,永辉超市的商品开发理念是以胖东来的理念为准则的,但在供应链的整体搭建上,更多还是参照了山姆在全国的链路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品端,官宣CEO之前,叶国富先从外部找来了曾在山姆担任过管理层的佘咸平,担任永辉超市的首席产品官。而在这次发布会上,佘咸平则表示,永辉会回归原点:品质——品质也会成为开发自有品牌的一大要素。

而对于在20余省布局、拥有五百多家门店的永辉来说,开发自有品牌的第一道难题在于保证品质与货量的稳定交付;第二道难题在于,在品质与速度之间,寻找平衡点,“绝不会因‘快’而牺牲‘质’,反而两者要兼得,我们也正在寻找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佘咸平说。

随着永辉超市新帅上任,外界关注的现实问题仍拷问着这位新任CEO:“胖东来模式”改革能否在永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商业体上真正扎根,并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以下是《中国企业家》与王守诚的对话(有删节):

实地走访门店最多的人

《中国企业家》:永辉超市CEO这个位置已空悬许久,此前你可曾想过人选会是自己?

王守诚:没想过。这个人选公司一直在找,我觉得这个位置很重要,要找一个能带着大家打仗的人。其实,在选出CEO之前,我们内部有一个改革领导小组,我任副组长。在副组长任内,我就已经参与了公司许多跨板块的协调工作。对我而言,现在担任CEO,可能就在推动内部工作上的效率会高一些。

《中国企业家》:你平时的出差频率很高么?

王守诚:很高。我应该是目前永辉全国体系中实地走访门店最多的人。就今年,我把全国跑了两圈了,行程几乎覆盖了所有设有永辉超市的城市,绝大部分的永辉超市门店,我都已经到访过两次或更多。

《中国企业家》:这几百家门店都要一一看,过去的目的是什么?

王守诚:巡店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决策。因为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关闭门店还是进行调改,都涉及重大的成本投入。因此每一项决策都必须格外慎重。



我去巡店的时候,一般都是带着数据去的。通常我到店之前,手中会有一个根据历史数据跑出来的建议结果。比如,数据会显示这里客群不符、所处商场的配套设置已经衰落、历史业绩也不好,从而建议闭店。但有时候,大区经营端会反馈说,这家店可能还有调改的机会。他们认为,过去的方法不行,不代表现在没有潜力。所以,我还是会坚持亲自去现场看一看,实地走走,了解周边的客情究竟怎么样,商业布局和环境又是如何,再做最终判断。

《中国企业家》:有没有哪家门店在数据上已被判定为“关店”,可你去一看却发现还能调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位的情况?

王守诚:有,还不止一家,都是在实地考察后,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改,后续的运营效果都相当不错。

这是因为,很多数据是基于历史情况,而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商品结构和客群匹配度。因此,就会存在一些本质客群优质,但过去的商品结构无法匹配的情况,这就导致数据结论出现偏差。

其次,数据也都是相对的,它也取决于获取数据的时间周期是不是最新。例如,一个商圈之前可能在拆迁,但如今已完成回迁;或者商业环境早年未成熟,这一年却已调整升级。这些动态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到现场去看一下真实情况。还有一些是我原本就有直观印象的门店,我也会借助实地走访,去验证之前的判断是否仍然成立。综合这些因素,才能做出更稳妥的决策。

《中国企业家》:你到门店实地巡视时,通常会做哪些具体工作?

王守诚:到店后我跟店长、团队的交流会比较多,主要就是为了判断这个团队到底怎么样。我会观察这个团队的整体状态与专业能力:如果整个卖场的经营标准很高,团队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样的团队在执行调改时会相对轻松;反之,若团队比较弱,那么后续的调改就会很费劲。

回归门店内部,我还是要看整个改造动线。门店应当让顾客感到舒适,但过去有些门店,为强行设置动线而砌墙隔断,导致空间压抑、流程不畅,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舒适感。我看的店太多了,基本到一家店就可以看出来,这家门店改造完之后所呈现出的通透感和舒适性。

当然,还有一些门店本身的建筑结构也决定调改的潜力。有些店铺受限于原始结构,如电梯井、设备房等固定设施,导致整体格局不规整、动线迂回。这类门店即便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也往往难以从根本上提升体验,这会直接影响调改的可行性与最终成效。

另外,我还会重点看这家店所在位置的商业环境。我会将商场的一楼、二楼、三楼全部走访一遍,尤其会关注其中餐饮业态的经营情况。餐饮业态往往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如果餐饮区域经营良好,基本意味着该商圈的居家客群相对稳定。

然后,我会继续开着车,去考察周边三至五公里的商业环境,重点看看同行业友商的经营状况,尤其会观察他们是否在推行“品质零售”,以及具体表现如何。这是经过去年近一年的调改,所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所巡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许多同事多年的总和。永辉目前所剩的几百家门店,每一家的具体情况和经营状态在我脑海里都很清晰。

《中国企业家》:这或许是选你成为CEO的原因?

王守诚:可能吧,我确实对永辉更熟悉一些。

叶国富花半年时间走进永辉人心里

《中国企业家》:当上CEO后有和叶国富(名创优品创始人)深度聊过么?都聊了些什么?

王守诚:有聊过。其实,平时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是围绕公司业务方向展开。聊得比较多的还是在调改细节上,当然也会涉及到公司发展的大方向。因为叶总看东西看得都比较细,会更关注细节。

《中国企业家》:什么具体细节?

王守诚:比如在门店调改中,会细致到装修时选用哪种地砖更能体现品质。我们从前使用的60×60(厘米)的大砖,现在都已调整为30×30(厘米)的小砖,这个改变是因为小砖在单位面积内承重能力更强,结构上更稳定。再比如颜色。我们早期的地砖颜色偏浅,但其实过于明亮的颜色反而容易显脏,而纯黑色有灰尘就格外明显,现在我们会偏向于选择带有水墨纹路的深色砖。从员工实操角度考虑,这种颜色能更好地隐藏灰尘,大大降低了日常保洁的强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聊商品设计上某一个线条该怎么设计,还有员工激励机制的政策等。包括我们还会一起去胖东来门店研究他们用什么灯、什么砖等。全是细节,他对审美要求很高。我觉得叶总本人风格非常直接、真诚,所以我俩在沟通这些具体事务时能很高效。

《中国企业家》:他有在什么事情上批评过你?

王守诚:没有。那天有同事还跟我说,我可能是叶总为数不多没有骂过的人。但我总觉得叶总应该不会骂人,我觉得他性格很好。

《中国企业家》:你今天早上说叶国富走进永辉人心里花了半年时间?

王守诚:对,我觉得他其实付出了很多,很辛苦。他每次巡店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节奏都非常快,但却非常细致。而且也会体验许多商品,在3R(即食、即热、即烹)区域,也会亲自品尝、和永辉的员工交流。他在名创那边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这半年来,他确实为永辉倾注了更多心血,并实实在在地推动了许多改变。



《中国企业家》:调改持续到现在,你和张轩松(永辉超市创始人)聊得最多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王守诚:坚定地跟哥走,哈哈。

他的改变是真的很大,非常大。我们现在聊天的次数相对较少,但每次聊完后,不管前面讨论的是什么具体的业务问题,最后他总会叮嘱一句“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这在以前是完全不会的,过去的他只谈工作,也容易着急。现在他不会这样了,也很放权,现在主要是叶总在带领大家推进具体业务。

文化建设与商品是未来的重心

《中国企业家》:现在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哪里?

王守诚: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这两块我认为是自己还挺擅长的。没当CEO之前,我就已经在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这件事了,只是现在担任CEO这一职位后,恰好能更顺畅地将新的文化理念真正落地,在公司内部形成广泛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配套的治理体系与制度流程。

其实,这些原来的永辉都有,但我们回头追溯的时候会发现,各项机制的设计与初心根本对不上。有些机制旨在激发和成就员工的,而另一部分机制背后的逻辑却似乎建立在“不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所以我现在就是要把这各个模块的管理体系重新建立起来,就是文化和机制搭建的部分。

另一方面我将重点投入的领域是商品。虽然现在供应链是商品的核心执行部门,但如果你作为CEO在运营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件事最终还是会“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必须对好商品有敏锐的感知力,如果公司里有大量的人都能对商品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那我们的整体竞争力将会非常强大。

《中国企业家》:永辉现在也在做自有品牌,怎么定义你所说的好商品?

王守诚:我们的价值观中,在“真诚、善良”之后,明确地提出了“品质安全”。而“品质”二字,具体到一件商品,当我们将它拆解分析时,首先必须明确其品质标准是对国标,还是欧盟标准,这肯定是衡量品质的一个基础,我们肯定希望是能对标一个更高的标准。

另外一点就是商品对顾客是否真诚。这意味着,即便商品本身很好,但如果价格虚高,没有通过全链路成本梳理,竭尽全力为顾客压缩不必要的成本、提供真正的高性价比,也算不上好的商品。

所以我认为好商品,应当是“品质优先”与“价格合理”的统一,它既要满足顾客对实用性的基本需求,也应具备时尚与美感。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商业应该是点亮美好生活的,而不是把人带到了更不美好的地方去。这点在商品,包括自有品牌商品中,应当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中国企业家》:上一任CEO重心可能更多放在数字化方面,你上任后永辉的大方向就是调改了?

王守诚:应该叫“品质零售”的打造,这可能是这段时间最核心的工作。品质零售的背后在于人,如果人没有品质,就无从谈起品质零售,而这背后核心就是两个工作:一是文化体系的建设;二是商品力的提升,这两件事要抓起来。

我负责运营端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现在永辉运营的体系标准,基本是能与胖东来拉齐的。相比之下,其他模块的体系构建反而有些滞后。我现在的重点,是在全国层面系统地梳理和治理这些体系,将它们真正融入文化的脉络中;另外,我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带动,推动团队将精力聚焦于商品,包括我自己也要持续学习和深入理解商品。

《中国企业家》:CEO这个职位本身就该有一套考核指标。在你心里这套标准是什么?

王守诚: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能按计划把这个企业带上健康道路,盈利肯定是健康状态中的一个基础指标,还应该体现在团队信念的重建、员工状态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永辉品牌口碑的逐渐转变。再往下一步,就是迈向一个相对轻松、健康的良性循环。

过去这一年多,虽然我们知道美好的目标在哪里,但大家确实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还是挺累的。我希望能尽快带领团队跨越这个阶段,按计划抵达相对轻松、健康的良性循环。

《中国企业家》:上任CEO以后,心里最沉的包袱是什么?什么会让你感到焦虑?是扭亏么?

王守诚:是啊,肯定是的。其实,在未担任CEO时,我对执行节奏的把握非常坚定,但当了CEO后,我会从全国层面更宏观地看待业务与管理时,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了——我是否足够坚信、足够坚定、足够勇敢?能否始终秉持正确的理念与方向,并坚持走下去?因为CEO也要平衡更多东西,必须兼顾全局,对企业整体负责。这种“兼顾”不可避免地会与最初的一些想法产生张力,如何平衡也很关键。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特别警惕自己做出任何短期的行为。坦白说,回顾永辉的过去,正是由于做了太多短期导向的决策,才导致我们逐渐丢失了很多东西。

打个比方,当前,永辉很迫切地需要健康状态,但我知道“走向健康”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做一些短期行为,去强行压缩这个过程,背后一定会隐藏更多问题。

永辉调改店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企业家》:许多“胖改店”的客流在开业两周后基本趋于平稳,很难再现开业时人流量,而随着调改热度的降低,如何持续吸引客流也将是永辉接下来面对的新考验?

王守诚:其实,无论是学习胖东来模式,还是发展品质零售,它都是一项长期主义的事业。毕竟人员素质的提升,和商品品质的打磨,都要靠长时间持续地打造。山姆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了现在的山姆,胖东来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了如今备受认可的胖东来。



但现在永辉与其他企业相比,多了一个环节——别人是从第一家店就按照这个逻辑去做,而我们需要将过去几百家、上千家店形成的庞大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翻盘”。我们只有先把门店改造成现在这样的门店,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深度经营。

前几天在全国超市调改大会上,我见到了步步高的王填总和邓静总,他们的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一轮的体系调改,我看到他们就觉得他们(步步高)目前的状态非常好,已经开始深度研究如何在文化、机制和品质标准上进一步构建。这正是永辉未来要走的路。

我一直觉得大家当前看到的永辉调改店,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调改店,远未达到我们内心的预期。因为它真正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与持续的经营。但我相信,未来的永辉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过去的永辉往往开业即巅峰,随着越往后,卖场越老越破,员工也越来越没有状态,商品结构也趋于老化。而在新体制下永辉将恰恰相反,时间越久,它会越有感觉越有温度。

《中国企业家》:胖东来有一套自己内生的文化体系,永辉也有长久积累下的企业风格,都说改变一个人很难,那永辉调改是如何改变那么多员工去相信胖东来的?

王守诚:你看得多了才会选择相信,我也是看得多了才会相信。调改刚开始时,是胖东来的娜姐带着我们进行首家门店调改,时隔一个月我再去那家店,我发现所有员工见到她都会主动打招呼、甚至拥抱。但员工没有搭理我们的。

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娜姐这一个月每天都会问员工吃饭了没有,会提醒累了就坐一会儿,会给员工递上一杯水,还会关心他们的家庭情况,她就这么做了一个月,彻底改变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与热情。

这件事给我很大触动:我们有些店长在同一家店待了几年,员工不躲着他们已经算不错了。而娜姐却通过言行一致的真诚与文化践行,真正影响了每一个人。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时,真会很触动。再加上调改门店开业后,人流的增长,员工自然会觉得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场、好的货,并提供好的体验给顾客。我觉得正是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真实反馈,让我们选择了相信。

《中国企业家》:除了胖东来,你们还去别的同行那儿考察过么?

王守诚:我看了好多,我走了那么多城市,我都会去看看同行。

《中国企业家》:很多互联网企业、同行都下场去做折扣店了,你怎么看这种选择?

王守诚:这其实和十年前很像。十年前,新零售时期也是一窝蜂的都下场了。这背后或许是资本在原有赛道遇到流量瓶颈后,转而寻找新的获利渠道。从积极的角度看,这说明大家重新看好线下零售的价值。无论是做折扣店、仓储店还是会员店,这种“线下充满机会”的共识,让各类参与者涌入。

在折扣零售这个业态上,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品牌,但永辉还是要吸取十年前的教训,要专注我们自己,心无旁骛地去把品质零售这一件事做好。我们不能再动摇,不能再觉得哪个模式好就盲目跟随,现阶段永辉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中国企业家》:如果有一天你卸任了,你会希望大家怎么评价你?

王守诚:我要思考一下。(笑)我觉得至少大家会说,“守诚确实做了一些好事、实事,对公司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倒不在意大家评价,只要公司能真正好起来,外界的评价自然就不会太差。

相关推荐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63亿入主永辉超市,叶国富的野心藏不住了
叶国富首面于东来:持续调改永辉,扛旗品质零售
这一次,叶国富彻底打败了马云
叶国富与于东来首次会面,继续大力支持永辉调改,共同推动品质零售
不要低估叶国富的勇气
永辉超市欲做“中国的Costco”?叶国富、于东来坚定看好
叶国富与于东来首次会面
叶国富7天狂赚30亿,这是豪赌还是智谋
叶国富“推翻”马云新零售,零售新王此刻登基?

网址: 叶国富把永辉“生死牌”交给了一个90后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643.html

所属分类:人工智能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