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每年酒店的5亿次刚需,让她年入2.5亿|独家

每年酒店的5亿次刚需,让她年入2.5亿|独家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1月05日 12:19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做酒店机器人11年,遇到过是否“噱头”的质疑和大量竞争对手。依靠将酒店场景打深做透,云迹科技成功走入港交所。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何伊凡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受访者

“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或许比怎么攀登更重要。你的动机会决定采取的方式。如果是为了锻炼意志,对不起,你不能坐直升机。”云迹上市后,云迹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总裁支涛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说。

过去11年,支涛攀上了属于自己的珠峰。2014年创业时,酒店机器人送物还被许多人诟病为“科技噱头”,如今却已成为住客刚需,以及智能酒店的标配。

经过两度IPO努力,2025年10月16日,云迹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股价一度飙升近50%,最终收盘报12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6.05%。截至10月29日,公司总市值约75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2024年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在全球完成了超过5亿次服务,单日同时在线机器人峰值超过3.6万台。截至目前,其机器人已覆盖全国331个城市的超过3.4万家酒店。

上市验证了市场对于云迹的认可,但支涛表示:“价值和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支涛很喜欢乔布斯提出的“非凡模式”——最重要的是人做一件事情时的动机,创业者要坚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同凡响,要在产品设计、制造、用户体验等环节,为客户带来非凡的体验。

酒店机器人的竞争壁垒,并非高不可攀。支涛创业以来,也遇到过大量竞争对手。但本着对“非凡模式”的恪守,云迹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场景细节“死磕”。

例如,针对老旧酒店没有电梯联动系统的问题,云迹研发了“自主识别电梯按键”技术,无需改造设施即可使用;针对住客的隐私需求,云迹设计了“取物码验证”功能;针对许多酒店狭窄的走廊环境,云迹优化了避障算法,可以灵活躲避行李车。

这些细节,让云迹机器人在酒店场景的适配率达到了98%,远超同行70%的平均值。


摄影:赵东山

同时,云迹又不断对机器人产品推陈出新。截至目前,已推出了三代机器人产品:包括单舱送物机器人“润”系列、双舱送物机器人“格格”系列以及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UP”系列复合型机器人于2023年推出,可以顶升、托举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一机多用。

过去两年,AI的迅猛发展带动具身智能行业火热,也让支涛倍感兴奋。她觉得推理模型的应用将会让机器人越来越懂人类的需求。

支涛举例称:“比如酒店客人如果电话询问前台‘小孩发烧了,有没有药’,系统会自动推理出客人可能需要体温计、退热贴。如果酒店有备货,就可以立即送上楼,先供客人使用。”

云迹科技成立以来,获得了多轮投资,股东包括阿里、腾讯、沸点资本、联想创投、启明创投、携程等。

联想创投投资了30多家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相关公司,在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看来,云迹的独特性在于:“真正把酒店等场景打穿,在客户使用场景中端到端、完整闭环地去解决了很多问题;批量有复购,且市场份额、产品能力、客户认可度在行业中具备主导性。”

在资本热捧、酒店需求激增背后,是支涛和云迹科技长达11年的漫长探索。

深耕酒店场景

2014年,支涛发现了服务机器人在商业场景中的巨大潜力,投身创业。仅用一年多时间,支涛就带团队完成了第一代机器人的设计,并将酒店作为深耕的场景。

云迹科技是支涛的第二次创业。1993年,支涛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创立云迹之前,她还做过一家传感器公司,并在自动化、传感器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积累了超过10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支涛看来,酒店场景存在群体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且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付费能力,一旦在酒店场景证明了机器人的商用价值,将有快速复制的机会。


摄影:赵东山

不过,云迹机器人一开始进入酒店服务的过程并不顺利。支涛向《中国企业家》回忆,当时某国际五星级酒店管理者就直接表示:比起机器人,“我们更需要人与人的服务”。

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酒店机器人提供了爆发机会。酒店洗衣等服务的落地,以及疫情期间对于无接触送物的要求,极大推动了头部酒店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洲际、威斯汀、万豪、万达等品牌,以及华住、锦江、亚朵等酒店集团,都陆续开始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

在此过程中,云迹面向酒店场景的功能设计也不断被激发。从送物到清洁、巡逻,机器人的使用范围越拓越宽。

在2018年酒店机器人爆发的时点上,王光熙恰好也在扫描机器人赛道,云迹让他印象深刻。此前,王光熙也关注过国外一家商用机器人公司,他们无法解决机器人乘坐电梯的问题,最后退出了市场。而云迹彼时已经成功解决了机器人在酒店环境中的自主导航、电梯联动、人机交互等一系列痛点,初步建立了技术壁垒。

王光熙告诉《中国企业家》,当时看云迹主要有三点:“第一,团队对酒店场景的深刻理解;第二,团队具备硬件、软件、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在硬件背后做了很多底层系统性工作;第三,在酒店行业已形成了清晰的商业闭环。”


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

过去11年间,云迹围绕酒店场景进行了多次迭代和升级。除了打造送物、清洁硬件,还帮酒店搭建了部署机器人的AI智能体应用系统HDOS(Hospitality Digital Operation System,服务数字化运营系统)。

“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调度系统,而是覆盖酒店全场景的‘AI大脑’。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HDOS能智能识别住客需求,动态协调机器人、员工和设备资源。”支涛表示。

以酒店房间的迷你吧为例,过去酒店决定入柜商品,主要依赖酒店人员的主观洞察。接入HDOS后,酒店能实时看到货品的余量。客人只需在房间扫码下单,机器人就可自主送货。

HDOS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生态服务商的链接。例如,云迹与美团联合打造了“小袋快送接力送”模式。外卖骑手到达酒店后,不再需要联系客人,只需扫描机器人的二维码,即可完成存件,目前该模式已成功覆盖了全国近2万家酒店。

这套系统也成为云迹与其他酒店商用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作为多轮投资云迹的投资方,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涂鸿川表示:“硬件固然重要,但我们不投不具备AI能力的机器人。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硅谷,空间理解能力以及多模态控制能力是更加被关注的。”

如何摆脱单一场景依赖?

随着市场对于酒店场景认知的提升,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云迹如今也迎来了擎朗机器人、景吾智能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擎朗此前的核心场景是餐饮领域,尤其是火锅店,如今也在拓展酒店送物场景。

“更多玩家进入,说明市场真正成为刚需,规模会更大。我们希望行业是进化式的互相促进,而不是恶性的价格竞争。”支涛说。她认为云迹的护城河不在于硬件本身,而是数据、算法、模型的积累、客户系统的深度集成,以及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来源:受访者

目前,云迹机器人不同系列的平均售价,从1.31万~1.69万元不等。以UP机器人为例,它拥有一个通用的底盘,通过更换送物、清洁等不同的功能仓体,同一台机器人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扮演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等不同角色。因此,酒店无需为每种功能单独采购一台机器人。

不过,目前酒店机器人的市场格局仍处于早期,较为分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数据,云迹科技在酒店场景中市占率达13.9%,这个比例已经位居酒店场景第一——而行业第二至第五名的市场份额总和仅为13.5%。

在云迹的收入构成中,酒店场景占比也长期超80%,2025年前5个月更高达93.2%。外界因此担心云迹过度依赖酒店场景,抗风险能力弱,增长多元化不足。云迹还在着手开拓新场景,目前已在医院、工厂等场景落地。

“云迹的核心拓展逻辑是基于数据、算法、模型等核心能力的迁移。”支涛告诉《中国企业家》。她将数据分为五级:具身数据、环境数据、交互数据、任务数据和生态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和算法优化,云迹构建了不同场景中的工作流程和框架。

目前,云迹科技拥有近990项注册专利,覆盖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这也为云迹的场景拓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医院场景,云迹从2021年开始探索,目前已进入包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在内的150多家医院,主要应用于血样、药品、手术器械等环节的自动化配送。在工厂场景,云迹与全球电子制造巨头立讯集团达成合作,为其全球生产基地的智能物流、无人上下料、生产等环节提供服务。

打造第二曲线

虽然已成功完成IPO,初步获得了市场认可,但还处于技术投入期的云迹,还未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云迹总收入分别为1.613亿元、1.452亿元和2.448亿元;同期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39亿元、1.205亿元和0.276亿元。

亏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酒店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且机器人供应链不断成熟,从2022年到2024年,云迹机器人虽然销量在增长,但平均售价逐年下降。其二,云迹每年研发投入6000万~7000万元,最高时研发占营收比重达47.8%。

对于亏损,支涛告诉《中国企业家》:“对于一个科技企业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投入,盈利并不是我最关注的。”

投资方也愿意给予耐心。“云迹的基本盘很稳固,且持续在增长。酒店之外,落地场景还在拓展,第二曲线清晰,上市之后将迎来全新的起点,不能以短期的盈亏来衡量,我们愿意长跑去陪伴这类科技公司。”王光熙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技术投入之外,云迹也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逐步从单纯的硬件销售向“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型。


来源:受访者

当前,云迹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业务板块: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数字化系统。2022年至2024年,机器人业务收入从1.349亿元增长至1.889亿元;AI系统收入从2638万元增长至5588万元,增速明显更快。同时,该系统收入占比已达22.8%,毛利率61.5%,高于同期硬件业务38.1%毛利率,也让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43.5%。

在技术趋势上,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当前的行业热点,但支涛对此并不执着。“最适配场景的身体就是最好的。”她表示,更关注机器人是否具备理解世界、自主学习、适应环境、情感交互、自主行动和社会角色等“六个能力”。

在支涛看来,上市只是一个新起点。在她的构想中,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将不止于送物,还可以成为“机器人按摩师”“健康诊断医生”,甚至将酒店的服务模式复制到社区家庭场景,实现“社区自动送洗衣物”“机器人炒菜送餐”等全新体验。

相关推荐

Airbnb 走酒店的路,让酒店无路可走
服务机器人,究竟是不是“刚需”?
寒潮下的桑坡村:商家一天只睡4小时,年入百万算少的
万元酒店自助年卡,“粘不住”年轻人
Biu 一下说走就走,「穷游」认为旅行正在成为国民第五大消费刚需
住进酒店的年轻人,到底想做什么?
“刚需没了。”
36氪独家| 研发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完成2.5亿B轮融资
什么才是中国电影的刚需
70后大哥开中高端酒店,年入72亿,考虑港股上市

网址: 每年酒店的5亿次刚需,让她年入2.5亿|独家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3950.html

所属分类:人工智能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