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万物皆可碳中和,隐藏的财富机会有哪些?

万物皆可碳中和,隐藏的财富机会有哪些?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4月20日 14:25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郭楠,编辑:陆玲,36氪经授权发布。

“碳中和”成为二级市场难得的热点,站在“碳中和”元年,面对数十年持续行动,上百万亿资金投入,巨大的挑战下,各方参与者都在寻找“碳中和”的机会与价值。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各国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同时也让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上年下降大约5%。

上述观察出自比尔·盖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他认为,5%只能说明,只靠少坐飞机少开车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实现“0”的目标需要更多创新,同时需要国际合作。

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去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为重点任务,2021年3月,“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层层落地,金融市场早已闻风而动,“碳中和”概念股在市场震荡环境下不断创下股价新高。对此,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资本市场在短期内集中交易“碳达峰、碳中和”预期是危险的事情,“碳中和”无疑是影响市场的长期重要政策,但需要若干个五年计划组织实施。

“‘碳中和’有可能成为未来结构性牛市的主线,但需要等情绪消化完之后再介入。”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

一级市场同样火热,多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落地,绿色股权融资正加速发展,但相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仍规模偏小。高瓴资本合伙人李良对《财经》记者表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极富挑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源投入,PE、VC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早期创新公司顺利穿越死亡谷。”

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国内公募基金则早已开始践行ESG投资理念,将ESG指标纳入投研体系之中。发展空间巨大,但参与其中的监管机构、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均面临着行业最大挑战,中国仍未建立统一的ESG信息披露规则。

市场掀起“碳中和”热

3月初A股进入调整阶段,由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成了市场上难得的热点。

3月5日正式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强调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早在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碳达峰、碳中和”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确定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同时强调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技术创新下的碳减排、碳捕捉是核心,绿色金融的支持同样重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在3月公开表示,多方测算的碳达峰碳中和资金需求规模在百万亿人民币级别,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政策迅速落地,市场也闻风而动。“碳中和”概念股开始升温,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仿佛迎来第二轮供给侧改革,公用事业类的环保、电力等公司掀起涨停潮,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实现单月翻倍。

“‘碳中和’具备了成为市场主线的所有要素,未来半年新的结构性牛市开启,碳中和又可能成为新的主线。”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不过他也提醒,看好的行业仍有调整需求,等情绪消化完、行业基本面实质改善之后,才会进行投资。

“资本市场在短期内集中交易‘碳达峰、碳中和’预期是危险的事情。”张岸元表示,“该领域可供参考的成功商业案例尚不多见,即便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最为激进、最为持续的欧洲,我们也没有看到碳交易有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没有看到以减碳为主业的大型上市公司蓬勃成长。”

张岸元同时指出,碳排放权也是发展权。他分析称,欠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发达经济体人均碳排放水平更是远远超过不发达经济体。过往多年,国际间围绕碳排放究竟应考察单位GDP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还是累计排放量,争论不休。去年底以来,我国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了价值观层面的新共鸣,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正待出台。预计相关规划将会在我国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现实,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反复权衡。

随着短期“蹭热点”有所降温,理性的机构给出了更长远的思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近日在“碳中和”媒体会上表示,全球“碳中和”情境下,对中国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是全球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制造业大国、数字经济大国,在清洁能源方面有竞争优势。

根据华夏基金的测算,202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00亿吨,其中,电力部门碳排放约占40%,以钢铁冶炼、水泥反应、化工反应为主的工业生产部门碳排放约占38%,交通运输约占10%,其他行业共占约12%。因此,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主要减排贡献将由电力部门提供,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次之,最后剩下的部分将由碳捕集技术达成。到2060年,中国的碳排放会减少到30亿吨,碳减排相关投资将接近100万亿元。

私募机构仁桥资产表示,“碳中和”或将重塑每一个行业。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从长远来看也许有转移的要求,这样的转移更多是主动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结构升级,这其中将会孕育大量的机会,不仅仅体现在新能源领域,在传统行业中同样如此。

对于全民“碳中和”热,绿动资本表示,这种全民关注是好现象,可以借此机会让大家都熟悉“碳中和”的概念,同时当大家进一步去了解之时,会发现“碳中和”不是一句口号或者蓝图,而是与每个行业都息息相关,并且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ESG投资仍面临挑战

在“碳中和”概念兴起之前,ESG早已在基金行业扎根并快速发展。

早在2013年,财通基金发行了国内第一只ESG主题的指数增强产品。近两年来ESG主题产品规模猛增,易方达、南方、博时、浦银安盛、摩根士丹利华鑫等基金公司均有布局。近期随着“碳中和”概念的兴起,鹏华、易方达、国寿安保等公司又火速布局了低碳主题ETF。

“近年来中国ESG投资进步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积极努力赶上,资产所有者应发挥更大作用。”全国社保基金副理事长陈文辉1月8日参加《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

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30多年中,如果不积极采用低碳、零碳技术进行转型,高碳产业和企业都将面临生存危机。对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在海外,ESG基金的资金流入趋势已经非常显著了,而非ESG基金正在面临资金持续外流。

MSCI ESG研究部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近日在一场电话会中表示:“中国ESG投资正蓬勃发展,虽然中国市场起步晚一些,但是演进的速度更快,可能在3到5年内走完发达市场10年的路程。”

“这个阶段刚好是几重力量的一个合力,过去两年里面产生的共振,并且我们相信这个共振会越来越强。”华夏基金委托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投资总监潘中宁表示。

潘中宁认为,ESG理念的兴起不是一时风潮,而有其处于经济转型的时代意义。目前,中国正由传统的制造高能耗、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转向科技驱动、内需市场驱动的经济体;十九大以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调整,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计成本地发展GDP。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过去3年里面相当于曾经10年的总和。随着这种长期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也会把一些欧美国家主流的思考方法带入到投资对象里。

目前,ESG投资理念已经深入到主流的投研当中。以南方基金为例,基金经理骆帅在最近的年度报告里表示,关注公司在环境保护、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ESG)方面的表现。企业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能否给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带来正外部性才是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础,才能获得员工、合作伙伴、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ESG投资理念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紧密契合,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但对于目前来说,成熟程度依然不够,ESG投资在国内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一些路要走。”博时基金副总经理王德英表示。

王德英认为,目前ESG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面临四方面挑战,一是ESG的数据获取上仍然存在困难;二是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市场的标准和体系;三是对ESG目标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形成共识;四是ESG信息披露需更大的监管支持。这也是ESG研究、投资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位资深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ESG在基金经理的投资语境下存在很大问题。投资的逻辑性很强,而目前市场大多是炒作,ESG数据无法量化,因此ESG投资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问题。”

嘉实基金在《中国与欧洲的责任投资之路》中指出,就ESG的财务重要性或投资相关性而言,中国与发达市场对特定ESG因素的看法有所不同。在政策重点、社会需求与客户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全球ESG评级框架往往缺乏对本地市场的考量及相关数据,因此建立本地化ESG评级框架的需求十分强烈。

PE、VC大有可为

绿色股权融资是绿色金融业务相对薄弱的部分,但它有望成为未来资金来源主力。

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融资规模在13万亿元左右,其中,绿色信贷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约为8132亿元。相较之下,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称,2018年至2019年,我国绿色股权年均投资规模为424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海外成熟市场而言,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绿色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黑石、凯雷、KKR、华平、贝恩资本等海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很早就把包括绿色投资的ESG纳入到投资流程中。

横向对比公募基金,中基协今年2月发布2020年的《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报告》显示,收到公募基金有效样本37家,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 224 家。自评报告显示,公募基金在践行绿色投资理念方面做得最好,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的绿色投资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在协会注册的、冠名为绿色的各类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绝大部分投资于绿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绿色技术创新领域。

然而,绿色科技研发和运用的一个特点是风险较高、项目回报的周期较长。这些特点与银行和债券市场的风险偏好并不全然匹配,而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周期与风险偏好更为相符。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极富挑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源投入,也需要更多从业者提供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PE/VC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早期创新公司顺利穿越死亡谷。”李良说。

“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股权投资领域围绕碳中和的研究和倡议不断。3月中旬,母基金盛世投资发布了股权投资行业首份“碳中和”战略声明,承诺从2021年开始全面启动碳排放管理,建立主动的碳排放核算机制,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活动的碳中和。

与此同时,相关项目也开始落地。今年初,高瓴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推出专项绿色基金,成为股权投资领域内首只以“绿色产业”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投资基金。“绿色基金在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以及绿色生活等领域发掘优质投资机会。”李良告诉《财经》记者。

3月以来,更有数只直接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基金落地。

3月31日,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公告称,与中金资本共同设立一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在资本层面助推移动能源生态建设。其中协鑫能科出资约51%,中金资本方面出资约20%,基金首期规模约40亿元,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该基金将通过对移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和充换电平台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

在“碳中和”国家战略下,业内对项目端与资金端均表现出乐观。

在所投项目的选择上,中金资本告诉《财经》记者,其认为,在诸多领域中,当前仍处在技术快速迭代、成本快速下降阶段的领域对资金支持的需求最迫切。针对“碳中和”领域的投资,中金资本关注细分市场成长性、技术进步空间、一级市场投资可触及性。整体看来,当前电动汽车产业链、燃料电池车产业链、氢能基础设施、光伏技术创新等领域相对更值得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可以预期,未来地方政府、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以及产业投资机构等均会考虑设立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主题基金,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实际上,在美元基金市场,基金出资人(LP)上对GP的ESG要求由来已久。据盛世投资首席运营官、创始合伙人秦晓娟介绍,以主权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为代表的美元LP在近年对GP提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ESG要求,将ESG融入到投资实践中也成为GP获得美元LP投资的因素之一。

此前,国家首个国家级绿色投资基金已于2020年7月成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政府产业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绿色发展重点领域。该基金注册资本为885亿元,其中,财政部认缴100亿元,系认缴比例最高的控股股东。

中金资本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财政的资金支持,建议可以参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国家级大基金的做法,根据“碳中和”目标设立专项大基金。在基金架构上,可以借助母基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在基金投向上,可以划定重点支持的减碳领域,由此加强对“碳中和”领域的直接融资支持,鼓励国产化和技术创新。

实际上,政策支持需要标准先行。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等撰文称,在国内,在过去几年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持续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已开始践行绿色投资的理念,尤其是信息公开的金融机构,比如公募基金。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信息本就不透明、不对称,则相对还处于一个教育和普及的阶段。

李良表示,“国际上,关于股权投资基金绿色属性的判断,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无论是联合国还是欧盟,都设立了各自的判断标准;在国内我们也注意到央行也有相关的标准。”他认为,随着碳中和全球共识的逐步达成,以及国际气候交流活动的开展,国内国外的评价体系和判断标准将会实现接轨,会更加一致。

(《财经》记者黄慧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推荐

万物皆可碳中和,隐藏的财富机会有哪些?
互联网的碳足迹、碳中和
瑞士百达:如何抓住碳中和的超长期行情
2021超强风口,物联网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潮科技 2020 有奖问答 ⑥ | 万物皆可智能化的时代,想象中的智慧家庭是怎样的?
“碳中和”元年:未来的你,只要呼吸,就必须要“付费”
走中国特色的碳中和之路:避免逢碳必反
互联网企业碳中和:怎么看?怎么办?
碳中和:到底是什么,究竟怎么做?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网址: 万物皆可碳中和,隐藏的财富机会有哪些?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42007.html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