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站在浪潮之巅:开源基础软件的爆发(下)

站在浪潮之巅:开源基础软件的爆发(下)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11月23日 10:21

来自微信公众号“至澄资本”(ID:gh_75a0253a2f9c),作者:至澄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在SaaS商业模型中,开源公司把开源项目重新打包,封装,直接以云服务的方式来提供,一开始就把开源软件作为基础设施,而用户不知道也不在乎其背后是开源还是闭源,导致对两者的估值相似,无形中提升了开源公司的商业价值。

如今,云计算的发展的重点已经从“面向云迁移应用”转移到“在云上构建应用”。伴随着与各类商业场景的融合和应用实例的落地,云原生技术也日益发展成熟。随着技术、应用和生态的持续推广完善,云原生替代上一代云计算技术是大势所趋。市场对云原生的需求已经逐渐开始从新兴行业蔓延至传统行业,从行业头部企业下沉到中小企业,从少数企业尝鲜逐渐成为主流企业必备。如果说Cloud是类似自来水和电力一样的革命,那么以Databricks和Snowflake为代表的云原生将会开启一个新的范式。

那么,云计算时代的开源和On Premise时代的模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以Databricks 的云计算模式为例。在新的云计算世界里,Databricks 最有价值的是它用来监控和管理云端软件的工具和技术。Ghodsi 曾说过:“保持服务运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大规模运行则更难。我们每天需要在 AWS 上启动一百万个虚拟机,这件事本身就很难,而确保它们正常运行、监控它们、保证它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用户需要付钱给我们”。我们不希望用户操心太多东西,我们会为他们操办一切,包括安装、管理和升级软件系统。我们希望用户可以把精力放在解决 AI 问题和业务问题上。这就是云计算下开源模式的核心。

云计算的兴起虽然给开源公司带来了商业化前景,但同时制造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就是云厂商。MongoDB公司CTO Eliot Horowitz曾说,“市场正日益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来消费,为培育新一轮伟大的开源服务软件创造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机会。不幸的是,一旦一个开源项目变得有趣,那些没有开发该软件的云厂商就很容易抓住所有的价值,却没有为社区做出任何贡献。”

似乎开源商业化达到一定成熟度,公有云的威胁就可能出现。但其实我们不妨思考,是否过度考虑了来自公有云供应商的威胁。尽管这些供应商可能托管开放源代码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家开源公司被云提供商完全取代。

巨头做开源,除了一部分的情怀以外,几乎都是为了其自家的公有云引流。最典型的莫过于Google精心打造并开源的TensorFlow、Kubernetes,配合完全不售卖的TPU,三者放在一起看,难免让人遐想这是典型的为Google Cloud Platform引流的组合拳。

公有云巨头的战略出发点一定是做好公有云,这是对于巨头来说最重要的战场,如果过早的就把大量的中间层创企打跑,最后损失的是生态效益,毕竟基础设施软件创企本身也是公有云的重要引流来源。 例如Snowflake既是AWS的重要大客户,又是其自己产品Redshift的直接竞争对手,但依旧不影响Snowflake发展壮大并压制Redshift。这背后除了创企与公有云巨头有一定的利益趋同的关系在,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对于SaaS,优秀的销售团队能让用户初次购买;但只有真正有价值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产生好的留存。对于SaaS创业者来说,保持高的留存客户比例,是战略和产品的重中之重。

无论早期通过何种方式快速的获客,最终决定客户留存的是Product Market Fit。在产品这个层面,巨头与创企的竞争不是研发规模的竞争,而是研发密度的竞争,基础软件领域的创企真正到了快速发展期时,其研发密度往往是不输于巨头的。

这个答案可以回到开源模式为何如此强大上,独立的开源公司具有三大竞争优势:

- 企业客户不希望锁定云服务商。

- 客户想从编写代码的人那里购买。

- 开源迅速而精准的找到Product market fit 和 Value Market Fit 

当这三件事结合在一起,便是开源项目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大型云厂完全取代独立开源公司的原因。

同时作为云端托管模式下的开源公司,需要抓住以下几点核心:

第一,能够成为品类的领导者和品类的定义者至关重要(比如Hadoop没有一家可以单独定义这个品类)。对于开源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大厂之前抢占先机,让大家都知道这项技术是由你主导的,用速度换空间;当你的空间足够大,有影响力的时候,影响力可以帮你换到生态上下游足够多合适的合作伙伴。

第二,聪明的SaaS服务商,都会有一个需求的优先排序,以及一个明确的业务边界。满足用户最需要满足的需求,而不是功能上的以多取胜。做哪些不做哪些,是由服务的目的决定;而不是做一堆功能,告诉用户“你需要它们”。

从服务的观点看,面向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SaaS,通常聚焦于某个业务领域, 有明确的业务边界,业务颗粒度比软件系统要小。从服务的观点看,面向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SaaS,通常聚焦于某个业务领域。他们有明确的业务边界,其业务颗粒度比软件系统要小。

在选择行业上,尽量去找能先收上现金的客户行业或产品功能,避免自己陷于“空有表面业绩,努力干活却收不上钱”的陷阱。如果创业者已经身处账期很长的行业,也应该下大功夫,去管理合同交付和回款的速度。

第三,具备有国际视野,抓住欧美市场。从地域来看,中国的SaaS生态相比美国要晚3-5年左右。中国ToB的分层没有做好,一个供应商把所有事都干了。集成商和应用公司赚了所有的利润。同时这是一个非标且分裂的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企业级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需求不均衡。所以To B创业者难以用同一套产品或方案吃遍天下,于是新时期的开源基础软件公司往往先抓住欧美市场,再回来攻占国内市场。

第四,需要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思考未来的产品形态。开源产品要兼顾“轻量”和“厚重”。“轻量”,是指开源产品要足够简便,一个独立的程序员自己就可以玩起来;“厚重”,是未来的商业化产品或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的价值要重,要有足够的壁垒。

目前美国主流的几家开源软件公司(Elastic、Databricks、Confluent、mongoDB、HashiCorp),都是后端基础架构层的技术,这些技术足够通用化,大量的公司都有类似的需求;同时,提供的价值巨大,是Data pipeline、大数据基础设施、DevOps开发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越是disruptive技术,开源模式越容易商业化;距离critical data越近,开源模式也越容易商业化; 同时公司的第一款开源成品可能并不能成功商业化,这就需要考验公司的能力,能否迅速调整方向、理解市场需求,再推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从资本市场来看,衡量一个开源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源项目的技术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性或者竞争力。技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如果开源项目没有全球竞争力,那它的市场就会特别局限。中国在软件层面的技术水平是远远超过大家想象的。我们可能确实在半导体等方面跟美国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软件层面一点都不逊于美国。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强有力工程化经验, 国人一步步在全球范围内基础软件领域建立影响力和领导力。吴晟在Apache 基金会当选董事,星爵 Linux AI 基金会的董事会主席,肖涵 Linux AI 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相信未来在各大基金会都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 

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优秀的基础软件公司,无一不是有着全球化的视野和布局。以中国优秀的工程师资源为根据地快速打磨产品,拿下美国市场获得全球影响力,以全球影响力收割日韩、东南亚与欧洲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这类IT基础较好的国家,To developer的商业逻辑能够更早的跑得通。

第二,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美国有对标的项目。目前美国几个估值比较高的项目都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比如数据库、企业搜索、消息队列等等。从商业模式来看,Open-core和hosting的方式是目前最主流的两种模式。 

-Open-Core是将软件核心部分免费开放,作为引流品,在Core周围add-on部分收费,有能力的企业(如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己开发需要的add-on,IT能力较差的企业(如传统行业的企业)倾向于购买原厂提供的add-on组件。

- Hosting是全部开源并且部署上云,由企业客户直接购买在云上部署好的服务,云原生时代下,Hosting模式更受欢迎。Hosting模式的本质是将产品本身免费,作为引流品,而部署、监控、扩容、安全等运维作为收费点,提供原厂运维服务。

从go-to-market strategy来看,开源+hosting大幅度提升了销售效率。传统基础软件的销售链条很长,有多层中间商赚差价,需要建立庞大的渠道网络, Oracle与VMware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基础软件传统模式的成功。开源+Hosting的模式下,用户通过开源社区接触产品,免费体验,从场景给予,直接到官网上购买Hosting服务即可。愿意花时间来体验的用户往往大概率是带着需求来的,潜在转化率本身就相对较高,开源+Hosting的模式直接解决了这两大痛点。销售链条大幅缩短、销售方向倒转、完全产品化共同决定了开源+Hosting在go-to-market层面的革命性颠覆。同时云化pay as you go的模式,更加容易upsale;

第三点标准,就是广泛应用。如果开源项目能够被广泛应用,说明这个技术一定是解决了某个痛点。只有很好的解决了用户痛点,才能很快在业界得到推广。我们能用开源项目的社区活跃度、用户量等客观指标来判断一个开源项目是否被广泛应用。

同时,我们在寻找在需求端或者供给端有变化的事情,比如新兴的分析场景;比如从公有云到多云;比如5G 物联网的数据;比如车的智能化;等等

第四个标准,就是原厂。现在大多数开源项目背后都不是松散的组织,一般都有一个公司在驱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和商业化,这是近十年以来开源项目运作方式一个最大的变化。但是如果一个开源项目背后有三四个商业化公司在运作的话,例如当年Hadoop和它背后的几个商业化公司Cloudera、Hortonworks、MapR等,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公司基于同一个开源项目研发产品,容易产生同质化。那么多同质化的产品,后期商业化就不好推进,我们希望开源项目背后只有一个主要的商业化公司在运作。一个开源项目背后存在多个公司的情况下,投资人肯定优先考虑那个原厂公司,即谁发起了这个项目、谁贡献度最高。

如今,全球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大公司,无论Facebook、Google、Amazon、Apple,还是腾讯、阿里、百度、华为,都以开源软件作为技术后盾,越来越多地建立自己的开源项目。百度有700多个开源项目,阿里有1200个,而Google则高达2000多个。

2021年3月12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开源」首次被明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从纲要提到的“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可以看出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开源」的肯定和支持。

事实上,2020年已经是国内开源领域大爆发的一年:

- 国内的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挂牌成立

- 木兰成为 OSI 认证的开源协议

- 工信部等部门联合 Gitee 建设中国独立的开源托管平台

- GitLab 公司与高成资本和红杉宽带合作成立极狐公司,并与极狐公司签署授权协议约定向极狐公司提供独家知识产权和品牌授权,保持源代码同步持续更新,全面对接中国软件服务生态、服务中国用户。

- 开源Zilliz完成4300万美元 Pre-A 轮融资

- 开源厂商Kylin完成1500万美金融资

- 开源厂商PingCAP完成D轮 2.7亿美元融资

- 开源厂商EMQ完成近 1.5 亿元 B 轮融资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十四五”鼓励企业开源,并从底层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应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这足以说明开源是大势所趋。

在未来,开源不止在软件和数据领域有所建树,在硬件方面,比如AI机器人、智能设备、物联网、安防、医疗健康等各领域均能发挥传统软件无法实现的作用,那些在GitHub上的各种优质项目,会陆续被挖掘,被实现,被扩散,逐渐形成星火燎原的势态,最终汇聚成新一代的科技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未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站在浪潮之巅:开源基础软件的爆发(下)
站在浪潮之巅:开源基础软件的爆发(上)
基础软件+开源,为什么是现在?
开源:用To C时代网络效应的打法做To B基础软件
开发者平台崛起:揭秘下一波万亿美元软件市场浪潮的重点
基础架构软件的创业之道
基础软件:IT 产业生态大树下的根
对话《浪潮之巅》作者吴军:5G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会在哪里?
百年老店仍居浪潮之巅,西门子告别功臣凯飒
微塑料已经入侵世界之巅?

网址: 站在浪潮之巅:开源基础软件的爆发(下)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2555.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