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U搭载,小米探索连续光变技术,手机影像又有新活儿能整了?
随着7月的即将结束,今年的超大杯机型之战也将告一段落,在四款国产超大杯机型上,我们看到了各家为了提升影像表现做了不少努力。正当这些技术还未完全捂热时,有业内人士透露明年初发布的小米16 Ultra即将搭载连续光变技术,让手机长焦的表现再上一层楼。
(图片来源:@数码闲聊站)
但说实话,连续光变技术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手机市场,只是一直没有一家厂商能做好,小米真的能带头将这项技术普及到整个市场吗?
可连续光变很强,为何难以实现?
首先我们要知道可连续光变技术到底是什么,受限于手机机身内部空间,手机搭载的都是固定焦段的镜头,也就是摄影中常说的「定焦镜头」,以至于影像旗舰手机都不得不配备三到四个镜头来满足用户的日常拍摄焦段需求。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那它的优势是什么?从命名方式我们就能猜个七七八八:在标定的焦段区间内,手机都可以得到真正无损的光学变焦拍摄能力,特别是在视频录制时,这个功能所带来的体验提升最为明显。
而想要在手机上实现相机变焦镜头的「连续变焦」操作,就需要内部的镜片根据用户调整焦段不断前后移动,这一点看似并不难解决。但也会带来一个巨大的缺陷:体积暴增。
简单举个例子,尼康的2470 F/2.8镜头的长度为126mm(未伸缩),重量也来到了805g,相比尼康自家同定位的定焦镜头要长和重不少。虽说这个例子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严谨,但起码能让大家知道,同规格的变焦镜头在体积上是远高于定焦镜头的,这对于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手机来说,几乎不大可能。
(图片来源:尼康官方)
另外,越是精密的机械结构很容易出现问题,更别说手机这种要面对的环境也更为复杂,你经常会看到相机摄像师会非常爱惜自己的镜头,一个镜头如果摔在水泥地,基本上可以宣告凉凉,而手机作为我们的「随身伙伴」,磕碰的概率是远高于相机的,谁也不希望自己买了台「玻璃大炮」回来吧。
事实上,很多厂商都在前几年给我们画过「大饼」,例如OPPO和vivo,前者在2021年的影像技术发布会上发布了连续光变技术,其通过全新的结构、全新的内部构造以及算法上的三重改造实现了85mm-200mm焦段的连续光学变焦,但结果大家都知道,这项技术在发布后就没了声息,就好像OPPO从未发布过一样。
而后者直接在自家的概念机APEX 2020上搭载了该模组,其也是创新性地使用了「四群组镜片组合」,通过两群组固定,两群组可移动的设计,同时实现了高倍率连续变焦和实时对焦功能,更重要的是,vivo将这个模组的厚度做到了6.2mm厚。
可惜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这项技术仍没有落地。
从OPPO和vivo的尝试我们也能看出,连续光变技术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哪怕真的在结构上取得了进展,后续的算法、传感器调校也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事实上,目前不少旗舰手机厂商都通过算法等方法,进一步降低切换镜头所带来的画面影响,但是算法再完美也比不上真正的「光学变焦」,而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将带给旗舰手机真正的超长焦视频能力。
其次,连续光变对拍照体验也是有提升的,目前的旗舰手机其实只能在固定焦段提供真正的无损光学拍摄,其余焦段都是通过剪切和数字变焦技术来实现的,连续光变将提供一整个焦段区间的无损画质。但是连续光变也面临不少问题,一个是成本,高精度的滑轨、透镜组和驱动马达都价格不菲,而且需要解决抗冲击问题。
另一个则是末端焦段的小光圈,需要影像算法具有极高的补偿效率,避免录制过程中画面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出现明显变化。
多方面的难点也让某手机高管公开表示:「不想在这项技术上浪费时间。」
关于这位高管的言论,我并不想发表什么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连续光变技术想要搭载在手机上,并拥有不错的效果,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不过更让我担心的是,如果真有厂商将连续光变技术落地了,它是否又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变得昙花一现呢?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华为的伸缩镜头、小米努比亚的可变光圈,都是沿用了一两代后因各种原因草草退场。
除了连续光变,手机厂商还有哪些影像奇招?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对小米 16 Ultra 搭载连续光变技术并不抱太大期望,但手机厂商们可不会因此停下「进步」的脚步,毕竟如果没有什么新卖点的话,谁还会换新机呢?
那么,除了连续光变技术,厂商们还有哪些蓄势待发的影像新技术呢?
首当其冲的是外挂镜头。在今年的 MWC 2025 上,小米推出了模块光学系统,这颗自带M43传感器、等效全画幅35mm的一体式“镜头”,可以通过磁吸方式与小米15系列手机连接,并采用小米的专有LaserLink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用更高的传感器和镜头素质,加上手机AI ISP的算力,各取所长来完成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和手机内部小巧的潜望式长焦相比,外置长焦镜头在成像质量方面有着难以逾越的优势。AI加持的 ISP虽然能用算法「补全」丢失的细节,但算法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遵循基本的光学原理方面,数码变焦+脑补的算法再强,也不可能比真实的光学环境拍出来成像更自然。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并非随便说说。
更重要的是,对于有需求的用户可以自主选购外接镜头来实现自己的拍摄需求,这算是一种扩展手机焦距的新思路,也弥补了算法在光学上的不足。
当然,这也只是开了一个好头,现阶段不管是小米还是 vivo 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外接镜头不易携带的问题,后续会如何优化,就是厂商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其次是进一步开发传感器的潜力。说实话手机厂商们每年都在更换更先进的传感器,从技术和参数来看,它的理论表现确实要比老传感器强出不少,但传感器更重要的是算法调校,很多厂商连老传感器的潜力都还没能完全释放出来就匆匆忙忙去应对新款传感器,如此循环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正面案例,华为 Pura80 系列虽然搭载的是其他厂商都看不上的老款一英寸大底传感器,但在华为精心调校之下,它的影像表现可以说完全不输友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实现了反超。
再比如 vivo,虽然搭载的是新款传感器,但却在镜头数量上做了减法,vivo X200 Ultra 的三颗传感器面积都十分大,其中主摄和超广角使用的都是索尼LYT-818,这意味着 vivo 可以通过无损裁切(即放大两倍)的方式获得 28mm 和 70mm 的焦段。这么一算下来,vivo 只用了三颗镜头就得到了五个焦距选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猜想,究竟什么时候能量产,什么时候能变得实用且好用,就得看哪家厂商先扔大招了。
写在最后
不管怎么说,手机影像的未来一定是做减法,后置四摄、后置五摄听起来确实唬人,但其带来的反面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倘若厂商真的拿出了可连续光变技术的话,长焦镜头的数量就能从两个缩减至一个,甚至能将主摄融入其中,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既有实力,手感又好」的影像旗舰手机。
手机影像仍然在不断进步与摸索,且这条道路不会再只局限于单纯堆料或做算法。
厂商们不断将专业技术下放到大众产品之中,让原本高门槛的专业体验也可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当大众产品带着这些专业功能不断「进化」,又反过来对专业应用场景产生启发,构成一种双向作用的良性循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16U搭载,小米探索连续光变技术,手机影像又有新活儿能整了?
“深圳智造”探索底层构建手机影像技术,努比亚发布新机型
AI长焦成手机影像升级大方向,计算摄影会“杀死”光学影像吗?
小米14超大杯谍照曝光:延用巴黎铆钉设计,连续光变镜头稳了?
手机影像跃迁史,中国制造的不屈样本
重回影像巅峰?曝华为Pura 80系列5月发布,长焦支持连续光变
小米OV争夺“夜神”称号,夜景拍照成手机影像新高地
小米16 Ultra影像配置大揭秘:国产1英寸+2亿像素,徕卡标识也有了
小米 AI 的第一个「大招」,用在了影像能力上
小米Redmi K70 Pro手机预热:搭载夜枭算法,高画质闪电快拍
网址: 16U搭载,小米探索连续光变技术,手机影像又有新活儿能整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51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1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2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1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5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5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3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