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牛打工妹到中国女首富,她的公司年入699亿,二次上市了
文|金雅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初代iPhone,它所用的玻璃屏,由一家名为“蓝思科技”的中国公司制造。
“蓝思科技一旦停工,全球手机都得断货!”
凭借高精度、高强度玻璃面板拿下苹果这一超级客户后,蓝思科技一战成名,与苹果相伴扶持长达15代产品至今,又成功拿下三星、华为、小米等一众手机巨头的订单。
带着蓝思科技闯天下的,是一位初中辍学、白手起家的女性企业家——周群飞。
2015年3月18日,蓝思科技A股上市,周群飞登顶当年的中国女富豪排行榜,被业内称为“果链女王”。此后10年,周群飞一直稳居湖南首富宝座,2025年她与丈夫郑俊龙以800亿元财富位列湖南富豪榜首。
今年以来,港交所掀起一阵A股公司上市潮,据统计,内地已有超60家A股公司奔赴港股,蓝思科技亦在其中。
自A股到港股,10年飞逝,如今的蓝思已不再是一家只靠苹果吃饭的“果链”玩家,周群飞将生意深入消费电子行业的同时,还渗透到时下风光无两的智能汽车与AI终端领域。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蓝思科技收入分别约为466.99亿元、544.91亿元、698.97亿元;同期年度利润约为25.20亿元、30.42亿元、36.77亿元。
A股背景助力加之公司战略定位清晰,蓝思科技的二次上市进程顺利。
7月9日,蓝思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公司股价报收19.84港元/股,大涨9.13%,总市值达1041亿港元,是港股消费科技领域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此外,从递表到挂牌,这家湖南公司仅用了100天,创下2025年港股IPO的最快记录之一,而港股的平均审核周期为3—6个月。
这个千亿市值的商业帝国续写起自己的第二季财富故事,不过从招股书看,蓝思摆脱“果链”依赖的转型周期才刚刚开始。
15岁山村辍学,她从玻璃厂女工到中国女首富
1970年湖南湘乡壶天镇,“玻璃女王”周群飞出生,童年便是“天崩开局”。
据媒体报道,周群飞5岁丧母,父亲因炸药事故双目失明。年幼的她牵着父亲,靠沿街叫卖八毛钱的竹背篮维持生计。15岁时那年,她从初中辍学,背着行囊南下深圳。
深圳是周群飞的“第二学校”。白天,她在澳亚光学厂打磨手表玻璃,夜晚则在深圳大学旁读夜校。这段日工夜学的岁月,让她积累起了对精密工艺的商业嗅觉。8年间,她还自学会计、考取报关员证和能开货车的B照驾驶证,还经营过服装店积累商业经验。
1993年,周群飞用打工攒下的2万港币租下深圳宝安的一处三室一厅,创立“恒生玻璃”,即蓝思科技前身,这个家庭小作坊以丝网印刷和手表玻璃加工起步,靠质量赢得口碑。
众所周知,蓝思是靠苹果“托举”成名成胜的,但其实在此之前,TCL、摩托罗拉两大消费电子巨头,同样是蓝思的“贵人”。
2001年,周群飞从朋友那里接手了一个订单:要给TCL做翻盖手机面板。她以抗划伤玻璃屏替代了亚克力材质,解决手机屏易碎的痛点,被业界称为“手机玻璃屏的革命起点”。
2003年,蓝思科技成立,音译自Lens(即镜片的意思),公司在与摩托罗拉的合作中迎来命运转折:彼时摩托罗拉V3手机因油墨脱落遭退货,周群飞率团队攻克镀膜技术,通过了严苛的抗冲击测试,V3上市后全球销量达1.3亿台,诺基亚、三星随之合作,蓝思的营收从千万级跃升至2006年10亿元级别。
正是这些行业实战积淀,让苹果注意到了这家中国公司。
2007年,初代iPhone寻求一种“更薄、更耐磨”的玻璃面板,周群飞曾回忆道:“双方共同奋斗3个月,研发出第一代iPhone面板玻璃,成功量产了具有革命性的智能手机iPhone一代。”从此开始,蓝思的营收一路狂飙,从2009年的8.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72亿元,年均增速超50%。
8年后,周群飞带着蓝思奔赴深交所上市“封王”,募资15.49亿元,上市后连拉12个涨停板,市值破千亿,招股书显示当年扣非净利润达15.43亿元,周群飞本人成为中国女首富。
五成收入靠苹果,千亿“玻璃王国”盯上全新赛道
十多年来,周群飞带着蓝思闯入了一众全球知名巨头的供应商名单。
如今,这家公司将自己定义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凭借在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塑胶等材料技术的积累,实现从原材料及功能结构件生产,到功能模块贴合,再到整机组装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据招股书,以2024年收入计,蓝思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综合解决方案行业、全球智能汽车交互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行业中均排名领先,市场份额分别为13.0%及20.9%。
我们可以将蓝思的核心业务拆分成三大板块来观察:
消费电子为绝对主导:蓝思为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提供结构件(如盖板玻璃)、功能模组、整机组装,2024年该部分业务总营收达到577.5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82.6%;
智能汽车为第二曲线:为智能汽车提供车载玻璃、智能座舱集成系统及车规级传感器等,2024年该部分业务收入为59.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是8.5%;
布局新兴领域:承接AI眼镜、XR头显、人形机器人等核心部件的量产及整机组装,2024年包括智能头显/智能穿戴/其他智能终端的合计收入加起来为48.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
自2007年合作苹果一炮而红后,苹果始终是蓝思的第一大客户,2022年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一度高达71%。
这种高度绑定的关系为蓝思创造了持续的收入、积攒下技术经验和行业声望,但也曾让它尝尽苦果。2016年,苹果产品销量下滑,直接导致蓝思净利润暴跌近30%。
为分散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周群飞除了在消费电子领域拓客,还将目光投向了智能汽车和智能终端,以谋求更多元的业务结构。
在业务成熟度最高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蓝思的大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谷歌等;在第二增长曲线业务智能汽车领域,蓝思服务着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比亚迪等企业。
这些客户中有不少均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蓝思通常会在产品上市前2—3年便深度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2022年至2024年,蓝思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05亿元、23.17亿元、27.85亿元,分别占公司同期总收入4%左右。
这一策略变动下,蓝思的整体营收逐年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的新需求(如iPhone折叠屏等新机型研发)以及汽车业务的放量。据招股书,蓝思的营收中,苹果当前虽然仍为最大客户,但占比从2022年71%降至2024年49.5%,依赖度三年骤降21.5%。
但同时,蓝思的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背后或与消费电子价格战加剧、新材料研发投入增加,以及苹果议价压力等原因相关。
近两年,蓝思还寄希望于将“智能终端”的生意越做越大:与支付宝联合开发“碰一下”、携手Rokid一起打造AI+AR眼镜、和石头科技共同开发高端智能洗衣机、为智元机器人提供核心零部件......
2024年,蓝思的“其他智能终端”收入超过14亿元,同比增长了754%。这一板块的毛利率水平在2024年接近20%,明显高于汽车和消费电子业务,其规模扩张将有助于蓝思对冲单一主业的风险,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狂飙的“果链”三巨头,如今走向分岔路
“苹果全球80%的主要供应商在华有工厂,苹果的成绩离不开与中国供应商伙伴的紧密合作!”近期的中国链博会上,苹果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如此表示。
中国最知名的三家苹果供应链企业,除了掀起“玻璃革命”的蓝思科技,还有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它们被公认为“果链”三巨头。
立讯精密是擅长收购并购和技术整合的代工专家,创始人王来春曾是富士康深圳工厂的一名女工,32岁开启创业,公司起家于电子连接线产品,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iPad、MacBook供应链,又通过并购苏州美特切入声学赛道,在AirPods市场爆发期间业绩飙升,形成连接器、声学、摄像头模组等多品类代工能力,被业内称为“小富士康”。
歌尔股份是声学技术领域的隐形冠军,初期聚焦微型麦克风、扬声器等声学器件,2010年成为苹果供应商,为iPhone提供扬声器模组、麦克风及有线耳机等,营收从当年的26.5亿元暴涨到2014年的127亿元,又在2018年切入AirPods供应链拿下近三成份额,成为苹果供应链体系中的“声学霸主”。
共享“果链”光环之余,三家巨头的苦恼却也十分相似:
一是苹果销量下滑或采取供应链分散策略,公司将面临营收骤减问题;二是大客户议价权过高加上消费电子行业价格内卷,企业毛利率持续承压;三是全球供应链体系进入调整期,美国加征关税等贸易形势变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剧增,需要进行多产能基地布局。
狂飙的黄金时代过去,“果链”三巨头均迈入战略转型期,但它们的选择却走向了分岔路:
蓝思科技主动大砍苹果依赖度,采取三大场景扩张策略,将精密制造能力从消费电子向车载、智能终端领域延伸,以拓展业务增长边界,如今成功登陆港股,募资47.7亿港元,用途指向核心技术研发、海外基地扩产以及新兴赛道布局;
立讯精密选择深耕“果链”,2024年营收2687.95亿元,来自苹果的销售额占比超七成,同时继续以资本手段寻求新增长曲线,比如收购苏州旭创部分股权切入光模块市场,又斥资百亿元收购奇瑞控股等相关股权,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汽车整车制造与智能网联业务。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港股二次上市,目标募资额超10亿美元;
歌尔股份则从“声学霸主”走向“智能硬件平台”,通过押注AI、XR等智能硬件业务,绑定Meta、Pico、索尼、小米等客户探索千亿新市场,形成光学与声学双引擎驱动,2024年营收1009.54亿元,智能硬件占比近五成;此外,公司开启了资本与组织重构,分拆其半导体业务公司歌尔微赴港独立上市,与母公司各自专注构建竞争力。
“没有不景气的市场,只有跟不上的思想。”周群飞曾公开表示,做好先进制造业要内外并举,企业自身要注重研发和创新环节。
蓝思的多场景进攻、立讯的并购扩张、歌尔押注AI硬件,“果链”三巨头都在对大客户的依赖和挣脱中寻找出路。它们的战略转型看似走向不同方向,但实际是同一命题之下的三种解法——如何将代工基因进化为技术主权,以更多元的业务生态构筑起更稳健的增长力。
正如蓝思科技与立讯精密在同一时期探求港股再上市,也从实操层面揭示出一条中国制造的跃迁通路:以全球资本为燃料加速技术、产能、业务模式升级,在苹果光环之外种出自己的商业森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天下网商,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从最牛打工妹到中国女首富,她的公司年入699亿,二次上市了
中国最牛打工妹,干出2200亿制造王国
接班100天后,她成了“中国女首富”
中国女首富身家缩水900亿,股价大跌埋了一众大机构
“史上最牛打工妹”:背靠苹果,挑战华为
中国女首富,又赢了个大的!
中国女首富,又赢了个大的
财富810亿元!42岁的娃哈哈接班人宗馥莉成为中国女首富
“粤西女首富”藏在香烟后
女首富宗馥莉搞不定“无糖”
网址: 从最牛打工妹到中国女首富,她的公司年入699亿,二次上市了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31285.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8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9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7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7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10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4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