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AIC后,谁能把Agent做成现金牛?
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回来,立马整理手头数据。
这次露脸的Agent平台,差不多有50家;有意思的是,真正在台上说“我们已经跑出模型、能赚钱了”的,也就二十来家,不到一半。
剩下那些?主业捎带搞点Agent当概念,要么还在画饼。这些玩家基本都扎堆在几个地方:企业服务、工业智能、金融科技、智能硬件,还有帮人提效的个人工具。
说白了,除具身智能还在“未来进行时”,今年WAIC的C位,基本被Agent承包了。
一
为什么Agent这么火?因为三个字:能落地。大模型卷到 2025,大家终于看清一件事:光会聊天、甚至把推理做到极致,也没用。
你跟 AI 对话,一问一答还行。可一旦任务变复杂,比如做个 PPT,要查数据、定结构、出图表、调格式。一个对话框真扛不住。
更别说聊到N多轮以后了,它早把前面内容忘完了。记忆短、上下文断、执行弱,这不是员工,是“金鱼脑”。
后来,随着大模型上下文技术能力变强,加上Anthropic 搞出个 MCP 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以及开源社区也跟着把Agent架构做得越来越成熟,大家才明白:
AI不应该困在聊天框里,它得有自己的“办公桌”。这才有了Cursor、Manus 那些爆款工具,它在自动写代码、跑项目、管流程上可以使用。
而资本的嗅觉也很快。
2024 下半年还在观望,2025 一开年,直接开抢;你看数据:Cursor 融了 9 亿美元,Manus 拿下 7500 万,OpenAI 30 亿收购 Windsurf,这不是投资,是直接圈地。
创业者一看:PPT 里的 Demo 再不变成展台上的真家伙,机会就没了,谁还愿意只做个“周报生成器”?太 low 了,企业也等不及了,他们要能干活、省钱、进系统的数字员工。
这时候,Agent 刚好踩在所有需求的交汇点上。
它是上岗的打工人,能走报销流程,发票自动识别、合规自动校验、审批流自动推进,最后推给财务,您点一下确认,三个小时的活,它三分钟跑完,还不用交五险一金,这才是效率革命。
所以,我说,Agent 能火,不是偶然。是三股力同时撞线:技术能干活、资本肯砸钱、客户真买单。那你说WAIC不捧Agent,还能捧谁?
今年展台,制造业推“产线巡检 Agent”,7×24 小时盯设备;银行上“信贷审核 Agent”,3 分钟出风控报告;医院搞“医保合规 Agent”,一张病历 3 秒过审,错一个字都能揪出来。
这样的话术我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但本质上他们都在表达四个字: 成本革命。以前一个流程三天盯,现在一个 Agent 跑全程,你说,它能不火吗?
火是好事,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却亏损?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线”到底划在哪里?
二
我拿着参展商名单挨个让AI查每个公司的账本后发现:
一个 ToB 客户,一年至少得付 50 万;而且每收 100 块钱,至少得赚 60 块,也就是业内说的“年合同额”(ACV)和“毛利率 ≥ 60%”。
没踩上这条线的,要么烧钱做 PPT,要么贴钱做 POC(概念验证)。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Agent 的成本,比你想的要重得多。
我交叉算了一笔账:一个 7×24 小时运行的产线巡检 Agent,听着是自动化,其实是“吞金兽”。
光云上跑模型、存向量、搞监控,一年账单就 20 万打底;再配上两个算法工程师、一个交付经理,人力成本轻松过 80 万。
一年烧进去 100 万+,客户年费不做到 100 万以上,根本回不了本。所以你说,ACV 连 50 万都不到的项目,图啥?要么当样板间,要么赔本赚吆喝。
再看看其他场景:
一个医疗合规 Agent,要过等保三级 + 医保审计,合规成本能占到项目总额的 30%;一个金融风控 Agent,每天跑上千次推理,月均算力账单 15 万+。
如果客户一年只付 20 万,连电费都 cover 不了,更别说交付、运维、迭代。对了,以上数据如有质疑,可用 AI 交叉验证。
这里还有个典型例子:
某工单产品,作为轻量化生产管理工具,主打中小微工厂。客单价约 1 万元 / 年(相当于普工 1 个月工资),覆盖 2.5 万家工厂,毛利率达 65%~70%,已实现盈利。
它的核心价值很实在,工人手机报工,10 分钟同步进度;报废率从 5% 以上降至 1% 以下;计件工资自动核算,节省 80% 统计时间,企业整体交付率从 50% 提升至 90%。
所以,你看那些赚钱的,给车企做智能座舱 Agent 的,一单几百万起,深度绑定整车系统;工业领域按检测量收费,跑得越多,边际成本越低,规模上来后毛利也就上来了。
而反观还在画饼的通用Agent套件,客单价两三万,听着热闹,算完账想哭。功能是全,但客户一用就发现:不贴场景、进不了系统、还得人工兜底,结果就是用了等于没用。
因此,智远判断真正分界点,不是技术多强,是能不能签下大单,能不能沉进系统,能不能把毛利做上去;跨过去,就是数字员工供应商,过不去,只是AI功能插件商。
三
写到这你可能会问了,赚钱的 Agent 到底怎么收费?
我扒了 10 家已盈利 Agent 厂商的合同结构,发现他们根本不靠“卖软件”赚钱,而是玩三种高阶模式。
第一种是不卖 Agent,卖“入口”。典型代表是给车企做智能座舱 Agent 的那几家。他们直接把 Agent 打包进整车操作系统,一车一 license,每辆抽 300 到 500 块。
听着不多,但一年几百万台车跑下来,就是十几亿的量级。关键一旦嵌进系统,车企基本没法换,维护成本低,收入稳定。
这叫“系统级绑定”,你是系统的一部分,比 SaaS 更狠,比插件更重,一单签五年,红利稳稳吃进去。
第二种是效果分成,Agent 帮你省多少,你就分它多少。 这方面典型代表是银行反欺诈、 保险理赔以及广告优化的Agent。他们玩零 upfront,纯分成。
因为银行的数据太敏感,具体分成比例我没拿到,但逻辑很清晰,只要 Agent 拦住一笔坏账、省下一笔赔付、多带来一单成交,厂商就能从节省或增量的部分里抽成。
客户最爽的地方在于,这笔钱是“省出来的钱”,属于没有预算的采购,决策快,阻力小。当然,前提是供应商真能见效,不然分成落空,口碑也砸了。
第三种是“按资源单元卖”。
某企业的Agent把语音识别、知识库、质检辅助打包成一个“云坐席”,按并发坐席数收费。标准套餐每月 500 到 2000 元一个坐席,包含基础质检和知识库功能;高级功能比如动态知识图谱、多模态分析,要额外付费。
有些客户咨询量波动大,比如电商大促期,就按对话次数、质检任务量或 API 调用次数来结算。
针对证券、保险这类强合规场景,还提供私有化部署,一次性部署费在 20 万到 200 万之间,年维护费按 15% 到 25% 收。
本质上,他们是把 AI 当“云人力”出租,你省下一个真人客服,就愿意付一份“AI 工资”。
你看,这三种模式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客户到底省了谁的钱?省工程师的钱,就按年订阅;省审批的钱,就按笔分成;省坐席的钱,就按并发卖工位。
只要能把“省了多少”算清楚,客户就愿意把省下来的钱分你一半。Agent 的商业模式,说到底,是一场“算账游戏”。
四
账也不是谁都能算的。你再能省,进不了客户的系统,一切归零。尤其医疗、金融、汽车这些“现金奶牛”行业,流程密不透风,监管层层设卡,试错成本极高。
所以,高价值领域,Agent 平台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智远看到,医疗行业合规要求简直像一座大山。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必须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和《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等法规。
比如,医保合规 Agent 需要通过等保三级认证,合规成本可能占到项目总额的 30%。
但合规只是入场券,数据本身并不构成壁垒。因为大厂、医院自己数据,缺“用数据的能力”。真正难的是:能不能接入他的 ERP、HIS、TMS、CRM?能不能在合规前提下,把数据“转成动作”?
举个例子:
某企业的 Agent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急诊、手术和重症中心,显著提高了医疗效率。这就是场景落地的关键,把智能预问诊、医保审核、病历管理,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深度嵌入。
金融行业不一样。数据是护城河,合规是生命线,场景决定客户买单的东西。
反欺诈 Agent 得接入风控中台,调用三方数据,触发拦截策略,还得生成监管所需的审计日志;量化交易 Agent 的算法响应速度,从毫秒级提升至微秒级,在市场波动中才有机会捕捉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
合规不用多说,是底线,而场景决定客户愿不愿意为你的产品掏钱。
汽车行业场景最多的,切入点也最多。数据是增长手段,合规是保障;智能座舱 Agent 要实时响应语音指令,联动空调、导航、音乐,还得在车规级环境下 7×24 稳定运行。
因此,别再说“我有数据就能做”了。真正壁垒是这三堵墙:
有没有深入业务流程,做到“无感嵌入”?能不能过等保、过审计、满足行业监管?能不能对接老系统、跑通上下游、不拖累现有 IT 架构?
谁先打通数据、场景、合规、集成,谁有机会嵌入客户业务中去,进不去,只能在外围卖插件、打零工。
五
我们得认清一个现实:今天的 Agent,还处在“手工作坊”阶段,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都在自己搭、自己训、自己运维,就像 90 年代搞信息化,每家公司都买服务器、请 IT 部门。
但趋势很清楚:Agent 终将标准化、服务化、管道化。
到那时,用户不再关心是谁家的模型、用了什么架构,他们只问一句:事办成了吗?
我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就假设是 2027 年,那可能会出现两种终局,一种是“底层垄断”:赢家通吃,只剩“云+芯片”。
大厂把 Agent 做成基础设施,你调用一个 API,背后是超大规模模型、专用 AI 芯片、全球算力网络;就像今天用 AWS 或阿里云,没人关心服务器在哪。
国外已经能看到苗头,亚马逊、谷歌、Meta 这些云厂商,纷纷自研 AI 芯片和网络架构,目的是优化 Agent 的运行效率,巩固自己在基础设施里的主导地位。
芯片企业也没闲着,英伟达、Tenstorrent 等公司专注 Agent 推理芯片,能效比提升 5 倍以上。在这种格局下,竞争集中在两头:
云厂商:拼算力调度、成本控制、工具链完整度
芯片厂商:拼推理效率、能耗比、定制化能力
而中间层独立 Agent 创业公司,会被严重挤压,要么被收购,要么只能做“皮肤层”定制,赚点辛苦钱;这就像电力时代,没人自己发电了,都从国家电网买电,发电厂是谁?不重要。你只管插电、开机、干活。
另一种可能,我认为“超级聚合商”会崛起。
医疗、金融、制造这些行业,流程千差万别,数据孤岛林立,监管各不相同;不可能用一个 Agent 通吃所有场景。
所以,更可能的未来会出现一批“超级聚合商”,它们不训练大模型,也不造芯片,而是干一件事:调度 Agent,组装工作流,对接系统,兜底交付。
比如:
你要做个跨境贸易全流程自动化,它就帮你组合:报关 Agent(懂海关编码)、外汇结算 Agent(连 SWIFT)、物流追踪 Agent(接船公司 API)、合规审查 Agent(过反洗钱规则)。
然后打包成一个“贸易中枢”,按结果收费。
它不拥有每个 Agent,但掌握调度权、集成权、客户入口权。就像今天的 SAP 或 Salesforce,技术未必最强, 但站在了企业流程的中枢位置。
这类公司可能从四类玩家中诞生:
头部 SaaS 厂商(如用友、金蝶、Salesforce)、系统集成商(如 IBM、神州数码)、行业平台型公司、大企业的数字化部门外溢(如一些车企的智能座舱中台独立成公司)。
所以,智远判断是,到2027不会是“云+芯片”的终极垄断,也不会有“全能 Agent”一统江湖;真正的赢家,是能把“碎片化智能”拼成“完整服务”的“超级连接者”。
从TOB视角,至少是这样。他们不生产电,但建了电网;不生产水,但铺了水管;不做 Agent,但让所有 Agent 协同干活,这才是下一波红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相关推荐
2025WAIC后,谁能把Agent做成现金牛?
Salesforce AI Research 刘志伟:像Agent一样思考 | Agent Insights
21现场|2025WAIC探展!AI+金融释放数字生产力
2025,Agent生死竞速
OpenAI翁丽莲的Agent公式,一定是正确的吗?
外卖大战太烧钱,京东盯上酒旅这只“现金牛”
两年投资近70家公司,如今又试水外卖,字节跳动仍在寻找赚大钱的“现金牛”
从25亿次提问到AI浏览器:ChatGPT Agent的“慢革命”能否颠覆谷歌?
融资飙涨背后,Agent赛道的投资逻辑正在重构
AI 创业访谈④丨Flowith,10 个 95 后想把自由思考变成 Agent
网址: 2025WAIC后,谁能把Agent做成现金牛?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968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1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3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2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06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6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4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3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