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对标苹果,雷军的自卑与自信
(来源:锌刻度)

这次改名“赢麻了”?
撰文/孟会缘
编辑/黎文婕
排版/Annalee
“大家也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小米17了,因为太强了。当然,也有网友给我们建议,说要不要叫小米18?我们还是悠着点。”
在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之前,因为小米最新旗舰跳过16直接叫17这件事,其实已经闹出过不小的风波,那时候的大家都在猜,作为公认的“最会营销的产品经理”,雷军到底会怎样处理这一次的舆情。
没想到在9月25日晚间,雷军给出的答案竟然是“硬刚”,用全方位的参数与体验对比,来回应外界对新品命名的质疑。
面对此举,米粉们纷纷点赞,认为雷军此举展现了小米的自信与实力,敢于直面质疑,用事实说话;而反对者们则依旧坚持己见,认为小米此举过于“硬蹭”,明明应该叫16,非要命名17,有点Low……
最终的市场反馈是检验一切对标举措的标准:9月27日10时,小米17系列全渠道开售,直接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首销纪录。其中,得到雷军重点推荐的小米17 Pro Max,单款机型打破今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在小米17系列中销量占比超50%。
看来这一次,雷军和小米又“赢麻了”。
将时间拨回到十来天前,当卢伟冰在9月15日的微博上发出“小米17系列,本月见”这几个字时,外界前期对于“小米16”的预热和讨论戛然而止,仿佛全都成了一出无声闹剧。
各种猜测、推测、甚至是恶意的诋毁,一时间充斥着网络:有人说“改名字只能冲击Low端”,认为小米此举是自降身价;有人说“真米粉,对这个名字真的很伤心,个人觉得就是没有自己的坚持,没有自己的底气”,对小米的品牌形象产生了质疑;还有人说“第一感觉是没自信而不是更自信了,建议改26全面超越”,对小米的命名策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综合这部分用户的心理,他们认为新品跳过16改叫小米17的行为,是对小米自身品牌力的一种否认,因为真正的行业龙头是不屑于对标任何品牌的,而总是拿自己跟别人作对比,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的不自信。

新旗舰改名引发部分粉丝不满
这种心理在部分忠实粉丝中尤为明显,他们期待小米能以一种更从容、更霸气的姿态引领行业,而不是通过改名这种方式来制造话题。正如某位粉丝的留言,“当初8是8周年,现在又要对标改成17,对标一辈子了,追了一辈子了,能不能做自己啊,这次跳过真的很不理解。”
事件发酵过后,不少人将小米改名策略引申到其营销战略层面进行深度剖析。有媒体指出,此举看似是一次大胆且冒险的尝试,实则蕴含着小米对市场趋势和自身发展的精准判断。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各大品牌都在寻求突破和创新,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小米选择以这样一种极具话题性的方式发布新品,无疑能够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营销效果。
从营销角度来看,这种命名策略成功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产品本身的一些常规参数上转移开,引导大家去思考小米这一举动背后的深意,相当于通过制造悬念和话题,让新品在发布前就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度和热度。

改名事件带来的热度
当雷军在年度演讲过后的新品发布会上,用全方位的参数与体验对比来回应质疑时,这种话题和讨论终于落到实处,而新产品的诸多优势和特点,也开始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一一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就雷军此前数次营销战绩而言,不论是小米手机还是小米汽车,他总能精准捕捉市场脉搏,以极具创意和话题性的方式,将产品推向流量的风口浪尖。
而这一次发售新品旗舰手机,小米看似照着常用营销模式在走,却实实在在戳到了不少人的“逆鳞”,乃至还对小米一贯重视营销的打法产生了质疑。
毕竟这种命名方式,以及“全面对标苹果”等极具话题性的豪言,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眼球,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对标式营销可能固化小米“追赶者”的品牌认知,而非建立独立的科技领袖形象,不排除会对小米的品牌形象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
雷军在做年度总结时,提到小米冲击高端的来时路,说自己在面临网络上的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时,找到的破局之法就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坚定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回看如今的小米:论销量,手机长期位列“全球前三”,汽车出道即巅峰;论品牌热度,常年居高不下;论技术积累,在国产手机品牌中首屈一指;论生态布局,已经构建起了几乎全球唯一的“人车家”体系……看得出来,冲击高端的步伐虽坎坷却坚定。
所以,有必要连旗舰新机的名字都要跟着竞品的节奏走吗?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家拥有全方位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出如此具有争议性的选择确实颇具迷惑性,令人发出了“在最该自信的时候,选择了最自卑的打法”的感叹。
但要是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小米和雷军此举并非出自自卑,而恰恰是出于自信。
“五年前,我们启动了手机业务的高端化,正式开始对标苹果。经过五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年度重磅新品小米17标准版,是小米史上最强的小尺寸全能旗舰。”

对标iPhone 17的续航
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前提是,苹果作为高端市场的标杆,长期占据着消费者心智中“创新与品质”的制高点。其产品迭代虽在此前常被诟病为“挤牙膏",但凭借iOS生态壁垒和品牌溢价,依然维持着超高的利润率和用户黏性。
因此,小米此次选择抛出“全面超越”的宣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即通过将对比维度拆解为可量化的参数,将原本模糊的品牌形象转化为具体的技术优势。
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避免了与苹果在生态黏性、设计美学等非标化的软实力领域正面交锋,又将讨论框定在国产手机最擅长的硬件参数赛道。
但风险同样显而易见:如果消费者认为小米17的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某些方面依然不如iPhone 17时,这种“参数领先但体验未达预期”的反差,就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舆论风暴。
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硬件成本,更是对品牌承诺的信任溢价,一旦这种信任被打破,解释成本将远高于中低端市场。
要知道,小米的新品发布在iPhone 17之后,不光小米能用真机实测对比,消费者也是可以亲身体验的,这就意味着,小米17在正式发售过后,其每一个细节都将置于放大镜下接受审视,任何细微的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小米全面超越的认知。

小米17
毫无疑问,小米敢于在此时发起这场认知战,显示出其内部对新款旗舰实力的充分自信。而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技术参数的堆砌上,更在于小米试图通过这些硬实力,重新定义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期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小米此次的“全面超越”宣言,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一次战略尝试,更是中国科技品牌在高端市场寻求突破的缩影——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品牌需要更多像小米这样的“破局者”,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打破国际巨头构建的市场壁垒,赢得属于中国制造的尊严与地位。
9月27日,小米17系列交出了一份惊爆业内外眼球的成绩单:仅用5分钟就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纪录,Pro Max这一款单品就包揽了系列销量的半壁江山。

当被众人认定是“搞噱头”的营销,有了真实的销售数据做对照,如此一来,小米17系列这场“全面超越”的战役就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那些曾经质疑小米能否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声音,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中国科技品牌的实力与决心。
在过去,小米或许更多地被视为性价比的代表,而如今,它正以高端、创新的形象重塑外界对其品牌的认知。这种转变,不仅对于小米来说是一次品牌价值的巨大提升,之于其他的国产手机品牌而言,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因为它证明了,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大胆的品牌策略调整,中国手机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与苹果这样的国际巨头正面竞争。
而在开启中国科技品牌全面崛起的序章之前,以真正自信昂扬的姿态亮相,或许才是“小米们”必须经历的内心蜕变。
相关推荐
雷军最新演讲:五十几岁正是闯的年纪,全面对标苹果、特斯拉
雷军越级对标苹果,国产安卓绷不住了
新机全面对标iPhone,小米能实现自己的“高端梦”吗?
小米16改名小米17 本月发布!雷军: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卢伟冰: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跃迁
造芯造车对标苹果,雷军五年为小米“逆天改命”
小米的窘境,雷军的尴尬
雷军回应多业务并行质疑,称对标世界第一是勇气
我国制造,为何被世界边缘化——这只是自卑的人,发出的自卑感叹
雷军的“真心话与大冒险”
小米10年,“大话王”雷军的野心与烦恼
网址: 全面对标苹果,雷军的自卑与自信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245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