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小米卖车模式‘突破红线’被点名批评,刚被新华社点赞‘对标国际一流’不到两月,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这么‘刺激’?

小米卖车模式‘突破红线’被点名批评,刚被新华社点赞‘对标国际一流’不到两月,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这么‘刺激’?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11月27日 15:23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到两个月内,新华社为何对小米“先夸后批”?

就在上个月10月10日,新华社一篇不署名文章里-“对标国际一流,到底要对标什么?”,小米还是“从跟随模仿到主动竞争”的行业榜样:“小米17系列开售5天销量破100万台,其Pro系列独特背屏设计备受关注,多家门店排起长队”,甚至直接引用雷军发布会原话“全面对标iPhone”,把小米手机的市场热度和创新转向夸了个遍。那会儿评论区全是“国产雄起”“雷军这次真稳了”,连质疑“软广”的声音,都被“人家销量摆着”压下去。

谁也没料到,11月2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刊登本报评论员邱犇的文章,直接把矛头对准小米汽车:“汽车销售模式创新,不能突破公平交易红线”。

就在文章发布前一天,海口市美兰区法院刚判了一起小米SU7购车纠纷案:海南的李女士去年7月订了一辆31.89万元的SU7 Max,付了5000元定金后和销售约定“订单保留360天、随时排产”,结果当年12月突然被通知“7天内必须付全款,否则定金没收”。李女士没见到车不肯付钱,小米真把订单取消、定金扣了,她一气之下告上法庭。

法院的判决不仅认定“未验车先付全款”的格式条款“不公平不合理”,还直接点出小米2024年5月公开说过“支持验车后付尾款”,实际做法和承诺完全相反,这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最终判小米双倍返还定金1万元,连带着关联公司也得担连带责任。

这不是个案——从去年8月开始,全国不少SU7、YU7车主都遇到过“车还没下线就催付全款”的情况,有用户在黑猫投诉上吐槽“销售说‘这是公司规定’,但别的车企都是验车再付钱”。

新华社这篇评论,它没绕弯子,直接点名小米“创新不能成车企单方面规避责任的工具”——要知道,汽车销售里“验车→付尾款→交付”是行规,连销售自己都承认“只有觉得客户可能不提车,才会提前催款”。

可这种把风险全甩给消费者的“小聪明”,刚好撞在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枪口上。评论里那句“公平交易的底线必须坚守”,更像是给所有跨界车企敲了个警钟:哪怕手机卖得再火,卖车的规矩也不能自己瞎定。

这两个月的反转,说穿了是官方对小米“不同业务线的精准打靶”。手机业务确实拿得出成绩:第三方数据显示,小米17系列在国庆假期的销量占同期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22%,背屏交互功能还被不少数码博主列为“年度实用创新”,新华社夸的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跟跑到并跑”的行业趋势,没毛病。

但汽车业务刚起步就踩红线,官方批评的也不是产品,是“赚快钱的心思”——在汽车销售里,“先验车后付款”是行业默认规则,小米偏要搞特殊,撞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枪口上,不被点名才怪。

其实这事儿也给所有跨界企业提了个醒:手机卖得好,不代表汽车能“抄作业”。

消费者买手机是“快消式决策”,但买车是“大宗消费”,前者能忍的“小瑕疵”,后者一点都不能含糊。

新华社的两次发声,本质是“该夸的夸,该管的管”——市场要鼓励创新,但规则底线碰不得,车企不管怎么折腾销售模式,“消费者权益得放在最前面”。

他的核心意思就两层:一是合同条款不能玩文字游戏,得写清楚、讲明白,别搞那些 “悄悄加重消费者义务” 的套路;二是交付流程得按规矩来,消费者买几十万元的车,总得先看看车好不好再付钱,“验车的权利得给人家留着”。说到底,创新是为了让交易更顺畅,不是给车企留空子钻,透明、公平、合理,才是销售模式能走远的根本。

读者朋友们对新华社的两次表态怎么看?评论区一起聊聊

发布于:四川

相关推荐

新华社评小米“对标”!
小米真正能对标苹果了吗?新华社的评价一针见血
小米两月蒸发5300亿,市场正在用脚投票
微博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新华社点名了!WPS被指套娃式收费,一家独大弊端,网友喊话雷军
濒临退市,汇源果汁一手好牌如何打烂
小米成立汽车公司,雷军或把造车想简单了……
造芯造车对标苹果,雷军五年为小米“逆天改命”
信仰、教义和狂欢:蔚来卖的是车吗?
三只羊调查2天不到就全体复播,央视发长文批评,再次被全体停播

网址: 小米卖车模式‘突破红线’被点名批评,刚被新华社点赞‘对标国际一流’不到两月,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这么‘刺激’?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4695.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