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景泛化到全向防护:理想汽车2025广州车展亮出智驾硬核答卷

来源| Tech星球
文| 任雪芸
理想汽车的智能进化之路,很早之前便埋下了伏笔。
2024年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线上AI Talk访谈里,不仅详细分享了对 AI 技术的深入理解,还明确了理想要向人工智能企业转型的核心目标。
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就是结合当下两大热门AI方向的Physical Agent技术,它最终落地的形态,就是VLA大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行动)。简单来讲,就是能“看”懂周围环境、“听”懂用户指令、还能主动“行动”的智能模型。
从之前理想AI Talk第二季提前透露VLA大模型的消息,到后来VLA司机大模型跟着理想 i8一起交付给用户,还在9月10日开启了全量推送,短短一年里,理想不仅立下了全新的技术标签,还快速完成了从概念到量产的跨越。
到了2025广州车展,理想召开的这场智能发布会,更是交出了转型路上的阶段性成果。
在向人工智能企业迈进的过程中,理想没有简单堆砌零散的功能,而是围绕VLA司机大模型的“认知进化”,把行车、补能、安全三大场景的协同优化,变成了用户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智能体验。
VLA赋能补能场景,打通“车、站” 闭环
对新能源车主来说,补能时找站绕路、进库找桩费劲、停好车还要操作地锁和支付的麻烦,一直是令人头疼的老大难。
而2025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发布的VLA充电功能,精准解决了这些痛点。只要在导航里选定理想超充站,不管是城市里的站点还是高速服务区的站点,VLA司机大模型都能自己“找过去”,真正打通了“车、站”协同的全闭环。
这项功能的核心,是理想9月全量推送的VLA司机大模型在补能场景的延伸落地。
从其展示来看,整个流程完全不用车主费心。导航设定目的地后,车辆会自主驶入超充站,接近车位时云端系统会自动调度降下地锁,随后精准泊入车位;充电完成后,系统直接走免密支付,车主只需简单操作拔枪,车辆就能自己驶出站点继续行程。
这背后离不开VLA司机大模型的三大核心能力。
空间理解能力让它能像熟门熟路的老司机,在陌生停车场里漫游找桩,还能实时绘制场站地图,记住出入口、电梯口等关键位置;行为与沟通能力则实现了车与站的“无缝对话”,通过端云协同实时获取空闲桩信息并调度地锁;记忆能力更显贴心,能收藏用户偏好的车位,下次充电直接精准定位。
截至目前,这套模型已积累3.12亿公里行驶数据,里程渗透率提升2.2倍,成熟度经过了充分验证。
这项功能的落地,对理想和用户来说都意义重大。
从技术层面看,它标志着VLA大模型的“场景泛化能力”真正落地:从开放道路的行车决策,到封闭停车场的漫游泊车,再到超充站的精准适配,完成了全场景空间认知的闭环,就像智能大脑从“会开车”进化到“懂服务”。
从转型层面讲,它打破了智驾技术和能源服务各管一摊的局面,理想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就表示,这是“车、桩、站、云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
更值得期待的是功能的快速覆盖节奏。理想计划2026年1月先覆盖全国1400座超充站,2月扩展至2400座,3月就将突破2900座。结合当前理想已贯通“九纵九横”高速超充网覆盖的基础,用不了多久,全国大部分理想车主都能享受到这份“不用费心的补能自由”。
从主动避险到被动防御,理想重构智能安全底线
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上以时速100公里巡航时,相信不少车主都遇到过这样的惊魂瞬间:侧方车辆突然不打转向灯强行并线,车身已经快贴到本车;更棘手的是,后方车辆跟得极近,急刹避让怕被追尾,不避让又要迎头撞上。
而理想汽车升级后的防御性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就能轻松化解这场危机。
理想防御性AES功能迅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识别双重风险,无需用户操作,自动做出小幅安全转向以及精准加速的协同动作,既避开侧方强行并线的车辆,又通过提速拉开与后车的安全间距,在复杂路况中同步化解主动撞击与被动碰撞隐患,实现全方位行车保护。
理想的安全进化从未止步。在辅助驾驶持续迭代行车、泊车功能的同时,其主动安全能力一直在突破上限。
此次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AES完成关键进化:从传统 “躲避主动撞击” 升级为 “防御被动撞击”,防护范围全面覆盖正前、正后、侧前、侧后全方向,彻底打破单一维度的安全防护局限。
这一进化对用户而言意义重大。以往的主动安全多是“碰撞前紧急刹车”的事后补救,而理想AES实现了提前预判、主动防御。
无论是恶意别车、美式截停等人为主观风险,还是后车跟驰过近、慢车加塞等突发状况,系统都能提前识别并化解。
截至2025年11月20日,理想主动安全系统已累计帮助用户避免潜在碰撞1131万次,防止极端事故超1.4万次,夜间主动避险达208万次。
对行业来说,这更是一次理念革新。长期以来,不少车企的智能安全陷入“重预警、轻干预”的误区,功能堆砌却解决不了真实风险。
理想AES的全向防御升级,证明智能安全的核心是基于真实路况的全链路决策能力。这种以“安全兜底”为核心的价值导向,正推动整个行业从“炫技”向“真安全”回归。
VLA,理想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基石
无论是超充站里车辆自主完成泊车充电,还是高速上从容化解险情,这些用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智能体验,背后都指向理想深耕多年的VLA大模型。
理想的智能驾驶技术演进,走的是一条持续突破的攻坚之路。
早年间采用端到端技术,让系统直接学习“感知到决策”的完整链路;随后融入VLM(视觉语言模型),给系统加上“看懂场景+理解指令”的能力;如今成熟落地的VLA大模型,更是实现了“视觉-语言-行动”的全链路打通。
这一路不仅攻克了数据标注效率低、场景适配性差等行业难题,更沉淀出一套经过实战验证的训练体系,这正是理想最核心的技术护城河。
这套训练体系的逻辑,恰似人类司机的成长路径:先学理论打基础,再练专项技能,最后上路实战打磨。
理想将其拆解为预训练、后训练、强化训练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层层递进构建模型的“感知、理解、决策、执行”能力。
具体来看,预训练阶段如同考驾照前的理论学习,模型会行车数据、百万级场景样本,掌握基础的路况识别和行为逻辑。后训练则像科目二、三的专项训练,针对高速急加塞、停车场复杂绕桩、超充站精准泊入等典型场景反复打磨,让模型适配不同场景的操作规范。强化训练就像老司机带新手上路,针对极端天气、突发路况等“意外情况”持续优化决策。
这套训练体系的价值,最终在场景落地中得到了直接印证。
正如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在采访中所言:“如同端到端+数据闭环取代传统规则算法一样,VLA结合强化学习已成为智能驾驶的新范式,更将演化成企业迈向人工智能的核心护城河。”
这场广州车展的智能发布,不仅是理想VLA大模型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其向“人工智能企业”进化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场景的深度拓展,理想或将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的核心价值。
相关推荐
从场景泛化到全向防护:理想汽车2025广州车展亮出智驾硬核答卷
对话上汽奥迪谢施奇:从A5LSportback开始,燃油新车都有高阶智驾
宝马“智”启驾趣2.0:BMW新世代多项首创技术上海首秀
理想智驾量产负责人王佳佳离职,公司确认
问界M9、理想MEGA、仰望U8,广州车展谁最强?
从智能座舱到数字化转型 | 上海车展
AI端到端大模型上车!智己汽车新技术发布:智驾技术大升级
极越01明年升级OCC技术 并将推出智驾按日订阅模式
智己汽车,从 “一号工程” 到 “增长先锋”
从IDC测评看AI上车:斑马智行全面领跑,破局座舱“伪智能”
网址: 从场景泛化到全向防护:理想汽车2025广州车展亮出智驾硬核答卷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467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792
- 2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5736
- 3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5175
- 4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24611
- 5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24309
- 6华为 nova14深度评测: 13155
- 7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11888
- 8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774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9794
- 10手机中存在一个监听开关,你关 9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