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消费投资人再议国潮:这是国货的黄金年代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消费投资人再议国潮:这是国货的黄金年代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9月27日 21:44

“超验”,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和经验主义去思考的东西。在这个跌宕起伏、充满不确定性的“超验时代”,投资人们将如何依靠于跨学科的快速自我迭代能力、敏锐的分辨能力、前瞻性的预判能力等核心竞争“超”能力在资本市场运筹帷幄?

9月23-24日,36氪“超验时代——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在上海举行,百家主流投资机构齐聚一堂,探讨未知未来中的已知可能,重新审视资本应当扛起的社会责任。

国潮崛起是过去两年火热的消费赛道里最大的共识。国潮热,成就商业神话的同时也搭起一座文化桥梁。一端连着世界,一端连着被品牌唤醒的中国文化。尤其在全球都在面对新冠疫情考验的特殊时代,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在本次峰会的「国潮风往哪儿吹」圆桌论坛中,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董占斌、策源创投合伙人孙翀、麦星投资董事总经理邬瑞婧、正心谷资本董事总经理顾哲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圆桌由CMC资本投资董事毛北辰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毛北辰:大家好!我是CMC资本的毛北辰,CMC资本是一家专注科技、消费、文娱三大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现在先请各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董占斌:青松基金即将成立十周年,在消费方向投了不少品牌,像在洗护领域有三谷洗发水,护肤品有HFP,都可以算得上是国潮,包括今年我们又投一个潮牌数码IP品牌重力星球。

孙翀:大家下午好,我是孙翀,来自策源创投,策源创投是本土最早做美元基金的风险投资基金,我们专注做天使、A、B轮早期的投资,其实我们投资找到下一个大东西,从web2.0到TMT,到科技、消费,我们都一直在专注。

邬瑞婧:我是麦星投资的邬瑞婧,麦星投资成立于2004年,消费领域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可能有大疆无人机,我们也是大疆创新的第一个机构投资股东。非洲手机之王传音控股,以及近期比较热门的简爱酸奶、小皮婴幼儿辅食、永璞咖啡、轩妈食品等。

顾哲:我来自正心谷资本的顾哲,我们成立于2015年,一级市场目前是人民币和美元的双币基金运行,同时也有专注于二级市场的人民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覆盖三个领域:新消费、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新消费领域大家比较熟悉的投过B站、网易云音乐、泡泡玛特、江小白、完美日记、小仙炖等,我们相对而言在年轻人比较关注领域里面更多的布局。

这就是国潮

毛北辰:接下来消费的话题提到很多领域,包括餐饮、食品、饮料等。我们发现最近的风口有共同的特征,最大品牌公约数就是国潮,包括奶茶界的茶颜悦色,烘焙界的墨茉点心局,餐饮界有火遍大江南北的兰州拉面,美妆的花西子、服装界的李宁等等。这些有一个共同点,狭义的国潮理解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品当中,成为消费时尚。今天我们更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广义的国潮,把这两个字拆开看,我们把国代表国货,潮代表潮流,首先问一下大家对于国潮这两个字,尤其是潮的定义怎么理解,在你们心目中什么可以称之为国潮品牌。

董占斌:国潮首先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感觉,就是它看上去是与众不同的。再具体一点,第一是小众化、个性化,看上去是一小部分人的一种元素,第二就是文化感,跟“国”结合非常密切,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或悠久历史。

当然它是一种年轻化的东西,我们70年代的人很少用国潮来装扮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的00后就是天然的群体,喜欢独立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我觉得这就是年轻人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

孙翀:从字面直观意思拆为国和潮,国是国风、中国元素。潮,是指潮流fashion,就是大家喜欢去模仿,喜欢跟随的东西都叫潮。有人想做标新立异的东西,但是在某些点打动更多人,大家愿意模仿,这个就是潮。大多数是follow这个潮流,而且是贡献你的money,少部分是创造潮流,赚这个钱,这就是潮的定义。

从这几年开始,无论从网上还是线下,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越来越快地更新和迭代,无论是自己的民族品牌,无论是奢侈品还是潮品,都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这个就是所谓的潮,比较fashion的东西。

毛北辰:一方面是个性化,一方面是潮流的跟随。   

邬瑞婧:我认为所谓国潮,就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表达。从古老、久远的东西里提取一些灵感,跟当下生活发生链接。当你接触到它的时候,会感受到它既有传承性,有文化性故事性,同时它的交互界面又非常的现代,符合当下的审美。比如我们今年投资的一个项目tea’stone,纯茶以前可能并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范围之内,一个是不知道怎么泡,也不会为喝一杯茶刻意去一间老茶馆。但是tea’stone就开在我们日常会去的Mall里,通过这个入口链接了上百种纯茶,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温暖有格调的社交空间,以后我请大家就可以以茶会友,跟茶链接,跟人链接,都多了一个选项。这在我看来就是很国潮的一种生活方式。

顾哲:当听到潮流的时候,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印象总是想到fashion risk,因为潮这个东西,可以和涨潮退潮连在一起,涨潮会来,也会退潮。潮流是不是真的那么短,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主持人定义的时候叫国货潮流,国货潮流它的对立面是什么?我们也可以称为“国潮” – 国际潮流。国际潮流是不是真的那么短呢?像我们看到很多国货潮流里面也会有昙花一现。也有很多潮流过来不是十年,不是二十年,可能是上百年的历史。可口可乐是不是潮流,可口可乐从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便面对新的产品的冲击,它仍然是一个潮流,仍然是一个欢乐肥宅水,仍然没有看到年轻人抛弃它。我觉得当我们说国货潮流的时候,也会有两种,一种是昙花一现,也有一种是基业常青的。

大家只要在现实中想一想,有哪些品牌开始在中国的消费者当中替代了那些国际的潮流品牌成为了现在的一个年轻人的价值主张,或者是首选,它就是。进一步看,哪些东西可以代表中国的品牌走到世界上,像国际的品牌进入到中国市场一样。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广义的举例,游戏是不是国潮?中国的游戏已经开始强势出海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甚至日本,这可能才是国货潮流的意义。

毛北辰:接着您刚才的观点,之前很多年进口产品和国际产品一直是消费者追求的主流,包括过去5、6年海淘产品也是大家热追捧的点。近两年我发现,先以“国”字为核心,国货这两年成为了消费者的优先级,大家对于国货的印象不仅限于便宜、物美,其实更多国货的品牌化逐渐在形成,大家怎么看?当然中间有很多原因是不断变化的,大家怎么看过去一两年真正引爆国货和大家追捧国货品牌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顾哲:最终还是来自于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果你问我,我觉得供给端在过去几年的变化可能是国潮起来最核心的原因,因为需求永远都在。之前大家之所以买国际的品牌,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品牌帮他们做一个身份的认证,但是当你的自信心强的时候,其实你不太需要这个东西。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会买Lacoste的T恤,但是现在我不在乎,优衣库也很好,这就是需求不断地变化。但是需求一直是循序渐进地提升,当然也会有些特殊事件,包括新疆棉事件,使国人对民族品牌有更多的热爱。

真正起来的原因还是在供给侧,确实过去两三年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渠道端,营销端。举一个例子,原来某个初创企业一年想去卖两千万真的挺累的,你需要跟渠道打交道,需要搞定工厂,但是今天在线上卖,可能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营销,一个月可以卖到三千万、五千万,这就是渠道给了很多新的品牌一个很快的成长空间,使得传统的强势品牌并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把新创业的品牌扼杀在摇篮当中。

第二个原因:营销端,譬如直播,带来巨大的声量,一场下来可能有几千万的销售额,虽然从业绩上来说不一定给这个品牌带来很大的利润,但是从势能、用户感知上来说,跟传统市场的模式会不一样。

 第三个原因,好的产品、好的创意出来之后,它需要构建供应链以及更多的营销投放。现在有一些优秀的有格局的 创始人出现,他们愿意深入地思考用户的需求、市场的定位、企业的战略,并且做出好的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卖货。

邬瑞婧:这个话题我是比较有感触的,我是宝洁出来的。那个年代我们想的是把30秒的广告Push到电视屏上,把洗发水Push到超市货架上,无论是媒体内容还是商品都是有限货架。但是基础设施发生变化以后,动一动手指就可以进入无限的商品世界和内容世界。所以很多时候品牌的增长真的跟不上用户的成长,用户是被整个世界的信息所教育,单一品牌很快就会赶不上用户了。

回顾这些年,持续保持着创新力,能贴近用户的,带领组织不断创新的,更多发生在了国货品牌里,但是同样做到这一点的外资品牌,在过去几年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增长势头,包括雅诗兰黛、欧莱雅、宝洁旗下SKII品牌,用户和市场会回馈持续保持创新力的公司。以前港资mall基本只允许国际大牌进驻一楼,但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个口子开始被撕开,国货品牌开始进驻,用户在需求更有原创表达,更有趣的供给出现,而今天更多的有独立思考的国货品牌不断在提供优质内容。

孙翀:其实这些品牌是有积累的,他们的红利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只是我们没看到,国潮有很多优势,其实每个创业者都在学习和迭代,有很多人从国外回来,他们也在自我迭代和创新,他们能发现痛点在哪里,这是目前国潮可以跟国外抗衡或者做好自己的增长最重要的基本的东西。可能国潮在这个角度上更具有本土优势,加上自己的创新,我相信未来增长还会非常快。

董占斌:我能感受到的第一个原因是贸易战。贸易战持续了大概两年之久,它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意识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以前也用苹果,现在已经换成华为,用了华为之后发现体验起来还挺好。包括国内后来提到了“双循环”,国内大循环肯定依赖于消费。再看主流媒体的变化,央视开始集中制作推介中国文化的节目,比如最近在播的《典籍里的中国》,这种情况下,大家逐渐对于中国文化、中国自信,应该已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个原因是Z世代的兴起。95后、00后群体已经逐渐成了消费主力,这个群体在中国目前大概有1.5亿人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消费能力比较强,因为花父母的钱不心疼,他们是有消费的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看到有一个数据,2020年左右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占了整个人群的40%,往后这个数据还会再提升。

所以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国潮崛起非常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依赖,另外是目标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壮大。最直观的变化是,从“毒”APP到“潮服”APP,再到现在的泡泡玛特、潮玩平台,国潮的渗透正在全面地加强、加深。

国潮投资的参差  

毛北辰:说完国字,再聊聊潮字,潮代表流行、火热,受追捧,同时又有潮流风险或者是fashion  risk。我们在选择标的的时候怎么把握尺度?我们追高增长的公司,火热的公司,同样怎么样筛选好的持久的投资标的?

董占斌:在消费领域投出持久的公司,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消费品品类确实是门槛不高的。我们投化妆品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个产品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包装特别好看,但是很快市场上就会出现高仿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这么发达,一个商场里,只有一个摊位产品卖得非常好,就会发现相邻的店铺也开始卖同样的产品,这就是很多消费品门槛不高的原因。

想要让消费品牌变得持久,我觉得也要看它的壁垒。那么怎样提升消费品的壁垒?它可以跟科技相结合,也可以融合多种特殊元素,包括制造上的特殊工艺,或者是独特的配方,让你的品牌变得难以模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国货、国潮只是对于商品属性上的感觉。想要品牌能够持久,最终还是得让商品深入人心,深刻挖掘人性,才会有比较好的意义。当年“毒”的创始人提到,我们实不是鞋的交易平台,我们只是贩卖一种装X的需求。为什么鞋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品类,而不是服装?因为鞋的标的特别明显,而且关键是一双鞋可以每天穿,但是一件衣服不能每天都穿,别人会怀疑你夜不归宿,这是鞋展示出来的人性背后的需求。

在这方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回力,商品价格只要一百多元,但它同样能够满足大家内心深处的时代精神趋同,因为它是国货,所以即便跟别人撞衫,也没什么尴尬的,这就是另外一种可挖掘的人性。

我的感受就是,要么就加大在技术上的门槛,要么就深挖用户的人性需求,如此才能让你的品牌生命力变得相对持久。当然在中国很难出现苹果这样的品牌,因为它本身制造上的门槛非常高,又加上工艺、外观上的审美追求,所以整个的公司就很难被别人模仿。

孙翀:早期机构更关注团队是不是在进入的领域有足够的洞察能力,找到痛点,同时团队背景match,这是早期投资的创业者的标准。 很多好的公司在早期都会有这个特点——在某些领域发现已有产品并不能很好满足用户需求。早期机构需要更多的去陪伴创业者,一起探讨,做好副驾驶。  

邬瑞婧:我觉得看创业者对行业底层的认知,它的认知越底层,围绕核心的需求持续做运作,这是正反馈的循环,这件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穿越周期。像我们投的烘焙食品,通过线上做短保,当天下单当天生产当天发货,坚持新鲜,黄油涨两倍以上的价格,坚持不换原料,做新鲜、好吃的动作是通过网红单品体现出来的底层的认知,特别朴素地做到吃过一次还想吃第二次,这是很常识的东西。但是它的底层认知可以打穿,做第二个、第三个短保烘焙产品,这是一定程度上有保障的。

我接触过一个服装品牌的老板,他讲了一句话,服装服装,我做的是服,不是装,装是T台上一季一季的轮回和潮流的流动,服是日常所穿之物。什么是日常所穿之物?日常的女孩不怎么穿牛仔裤了,她更多的穿的是休闲的衣服,因为她会觉得舒服,希望可以更健康,运动场景和生活无缝的切换,我觉得这个一定程度上的需求是日常当下所穿的需求,如果你围绕这个在做,是可以相对更长周期的。

顾哲:其实消费真的是一个蛮难投的行业。有时候我们内部开会会开玩笑说,医药、科技有专业性,而消费因为就在身边,所以谁都可以评论几句。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在看消费的时候容易被静态的事物或者个人喜好影响。我自己的观点,看消费最大的逻辑还是在于对商业底层逻辑的理解。有些消费领域,包括去年出现的一波挺热的出来后,我们是规避了它,因为其中的企业在做的一些商业行为,短期也许在数据上咋一看还可以,但中长期是违背商业逻辑的。

另外,不少人看消费,会过度依赖数据,如复购、ROI,当然核心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记住两件事情,一数据是静态的,二是你看到的是历史,它不代表未来。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数据很多时候告诉你的是结果,但是你要追求的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能不能持续和长久?

我印象当中36氪有一篇文章,叫消费者刹车,投资人追尾。如果大家仔细去看36氪的文章,它举了很多的案例,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说他们所在的行业,如果大家仔细看,他们会集中在某几个行业里面,是不是所有的消费品都刹车了呢?不一定,还有不少的消费品在行业里面仍然保持高位数的增长,但是确实有一系列的行业出现整个系统性的下降,为什么?这是大家要思考和想的点,这才是真正需要去追问商业底层逻辑的点。

还有一个在于消费其实有一波互联网的思考惯性在里面。惯性思考在于什么呢?增长无限。对不起,消费从来没有增长无限。即便我们今天看到在中国已经长成了上千亿,大几千亿的公司,他们也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农夫山泉非常厉害,但是它在早年的时候也经历过水源的问题。安踏四千亿的公司,并不是从第一天就这么大,它也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消费品本质不会像互联网无限的增长,需要增长一段时间停一停,拉一个平台,再往上走。

所以对消费品来说,创始团队也非常重要,这样的创始团队所在的赛道有没有能力做平台性的公司,如果做平台性的公司,这个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赛道里面哪几个能力最重要?老生常谈的说法是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运营能力,但是在每个细分赛道里面,这四个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及格线也不一样。

毛北辰:刚才您提到非常好,消费品表面上看投资人很容易理解的一个品类,但是经常会有一些陷阱,因为会带着一些自己的情绪和喜好看品牌,往往我们要跳出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现在已经崛起的这些国潮品牌,大家觉得消费者真正是为了好的产品和好的品牌来买单,还是为了一份国潮的情怀、短暂的从情怀的角度来买单? 

邬瑞婧:我觉得宝洁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消费品必须要有它的角色,比如它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像家庭的清洁机器人、冷冻的料理食品,它可以让我变得更加有趣,比如通过小红书、B站、毒可以让我发现更大的世界,它可以让我变得更好,这是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的互动。还是回到看消费品牌到底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毛北辰:今天崛起的品牌当务之急还有什么需要提升的方向吗?

邬瑞婧:当下不能再像机器化大生产时代那样刻板地生产内容,以门店为例, 版本1.0、2.0、3.0固定模块输出,一百家店开下去可能都不变。但是今天可能每开一家店,融入当地环境时都会吸收一些内容,这点星巴克就做得非常好,既有标准化内容又有地缘文化,开在这个街区就吸收了这个街区相宜的内容,不断生长,几年过去我可能都不觉得星巴克的门店过时,因为品牌不断在生长,养分和创意不断在流淌。

 孙翀:消费者一定是为他自己买单,因为对他最高效、最好、最有愉悦感。情怀的话前几次买单还可以,但是长期来说还是用户说了算。比如中国的奶茶店喝起来就是愉悦感很强,买国外的产品他也觉得是最好的,时间长了还是要从产品的本质来。比如像安踏,他们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并购也好,或者在自己的产业链更新迭代也好,做出来用户比较满意的产品。可能中国的潮味时间还是偏短,需要长期的发展迭代,可能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能说边走边看,中国企业家的这个能力还是挺强的,尤其这一代。

 顾哲:用一本经典的营销书中的话来说,用户更会为定位清晰的产品买单。我觉得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你自己的用户,以及用什么方式清晰的切入到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并且占领他的心智,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其实凤毛麟角。作为投资机构,我们看了这么多案子,最大的困惑是看到了很多公司只是停留在了更好产品的阶段。更好的产品是不够的,因为你不是做芯片,24nm、14nm,7nm,那么差异化的技术门槛,你是很快就会被抄袭的。有些公司会上升到更好的形象,造型更好看、更国潮,但是很快也会被追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消费细分领域里出现一个冒头公司,但是很可惜到了月销三千万、五千万的时候涨不上去了。产生小而美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公司还是停留在了把产品做得好一点,把形象做得好一点。这不够!因为你没有掌握到用户,并没有让用户为你的定位和产品去买单。我们希望在未来的1~2年里看到更多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更强,因为这样的公司才能成为百亿美金的公司,甚至几百亿美金的公司。

董占斌:国潮品牌目前比较欠缺的第一点是,对于文化底蕴的表达,挖掘得还不够深。中国最典型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但这三种到最后它也是统一的。有一本小说叫《遥远的救世主》,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中国特色的“佛”就是禅宗,讲究的是不拘泥于形式,“行住坐卧皆是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点,但是如何在你的品牌当中表达出这个底蕴?有些品牌就会比较生硬,比如拿着经典语录直接反映到品牌上。比如《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有人就起了一个品牌叫“夷希”,觉得挺有文化底蕴的,但是让大众如何理解这个“夷希”?显然做得非常不够,这就是生搬硬套。

其次,在外观或者图案表达上不够简洁,这也是国潮品牌非常典型的问题。有的品牌外包装上,有图形、英文、汉字,设计者可能觉得把这么多东西堆砌到一起可以更好地表达,但实际上文化并不是靠这些文字堆砌、或写一个段落就能表达清楚的。比如有一个品牌,我问他上面歪曲的图案什么意思,他说这是心电图,表示心动的意思,但这好像跟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一般看心电图感觉一个人快挂了。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当中,你要抽象出来你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我有一个同学做了一个女装品牌叫“之禾”,二十几年前她就强调一个理念——舒适,当时很多人不太理解,都觉得应该强调美。为了营造舒适的感觉,她会用天然的材料,如棉、毛、丝麻等,来设计上班族通勤的服装,这帮人上班已经身心疲惫,于是穿上一件柔软、舒适的服装,确实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二十年下来,这样的品牌深入人心,变成中高档国产品牌。它其实也是从禅宗的意境里提炼出来“舒适”的关键词,

其实很多品牌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你不太能理解它要表达的精神。禅宗的意境反而是耐克表达得更好,Just do it,想做就做,顺其自然。我还看到一个恶搞的品牌表现得很诙谐,Just do it later,晚点再做,也挺有意思。

毛北辰: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更深层次的底蕴。今天各种新的流量平台,无论是天猫,淘宝的直播、抖音、小红书等等,对于新一批新消费品牌助推明显。在风口上增长很容易,但平台的风口不可能推着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品类,这个问题36氪在不同的文章里讨论过,品牌究竟应该怎么样跟流量品牌共处,尤其今天在各个平台的流量红利慢慢消退之后,品牌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先从顾总开始。

顾哲:其实我觉得用平常心看待平台,平台其实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渠道和新的营销方式,不要过度依赖,也要学会去利用这样的机会。我觉得风口对于平台来说倒还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我个人感觉,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学会顺势而为,不断调整。

邬瑞婧:我们之前经常提到势能,但是很多公司在势起的时候却并没有积累它的能力。很多时候它可能跟着平台流量起,跟着平台流量落,如果势起的时候他做出了更好的产品,积累更好内容的能力,那就可以穿越这个平台,可以跨越其他的渠道。当你的东西有足够的穿透力的时候,它本身就可以是目的的,本身就会吸引流量。很多时候很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意构筑它的厚度。只想着快速的把GMV做大,但是没有在底层上构架它下一步可以穿越的能力。

孙翀:我觉得有这么多流量平台,对品牌或者创业还是好事,当然这肯定是有的水比较混了一点,有的水清一点。无论从快手、抖音、B站、小红书还是上一代的其他的媒介,社会给了很多的机会,我觉得你只要更高效地利用,有的算ROI,有的算投入产出比,这个大部分好的企业家能够算的清楚。产品的厚度如果做的好,我觉得这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好事情。

董占斌:没有流量红利的时候,我觉得创始团队还是要苦练内功,就是把核心的产品打磨得足够有吸引力。很多产品为什么卖不动,其实就是没有足够的亮点,没有吸引力,太过于雷同,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同质化的产品。怎么样打造产品的差异化,这点非常关键。要让用户感觉到这个产品显著跟其他东西不一样,他才愿意尝试;否则只有细微的差异,我觉得用户迁移的成本就会比较高。我觉得在产品方面还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打磨,而不是仅仅是依靠平台的流量红利。

风从何处来

毛北辰:流量只是表面,还是靠产品的打磨和用户的忠诚度。我问最后一个问题,呼应今天论坛的主题,国潮风往哪吹,消费是非常长周期的赛道,而且映射人们生活趣味和生活的追求的变化。当下的消费者你们觉得希望从国潮品牌中获得什么,接下来潮流之风会往哪吹?

 董占斌:我感觉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年轻消费者逐渐受到市场的洗礼,国潮已经从最初的潮鞋、潮玩,逐渐渗入进各个品类。在未来几年里,可以意识到一个趋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产品都将有可能潮化,变得有鲜明的文化特质。比如我们青松基金投的重力星球,就是一个潮玩数码IP品牌,首款主打产品其实就音箱。市面上的音箱大多是方方正正、没有感情色彩的,但重力星球主打金属质感、机甲风格,符合年轻人的消费意识和审美。年轻人从小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接触的东西非常多元化,所以对产品的要求也非常高。

未来产品要有鲜明特点,需要多种元素的结合,而不能只是单纯依靠文化、或外观、或功能的属性,未来的产品肯定是多种维度壁垒的一种结合,这样的公司的生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持久。

 孙翀:最大的市场还是鞋服这个市场,这可能是门槛比较高,但是能吃到最大蛋糕。如果再往上奢侈品更不容易,但是对于国潮来讲也是更有价值。我们希望这个方向将来能诞生更多中国特别优秀的公司。

跟科技的结合也有比较多的机会,从供应链上、成本上、面料上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我觉得最多的还是要看创业者,创业者才是最先发现这些新大陆的人,我们也只是能够支持他们而已,还是要看到更好的创业者。

邬瑞婧:我一直还是很相信消费者对于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话说起来很泛,但是在当下很多人跟他们有共鸣感的品牌,有共鸣感背后是有一定的价值观导向的,这价值观导向,比如说有的用户注重环保,就会关注环保导向的消费品,每一次消费选择也代表着用户的一个价值观的导向。比如Lululemon的瑜伽精神,昂跑运动鼓励一个人上路不停地往前跑,背后的精神共鸣感在当下还蛮期待会有更多的涌现。

毛北辰:这个其实在很多海外的国家看到很明显的趋势,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年轻人关注到ESG和自己信任价值观的消费。

顾哲:其实我跟邬总的想法相似,作为投资机构来看,对消费企业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我们有14亿人口,有大量的90后和00后年轻人出来,他们生长在互联网的时代,时代给了大家巨大的机会。我期待中国的企业真正走向世界级的企业。我对自己的被投企业或者一些相熟的企业,会经常讲日本企业的经营思路,倒不是说我推崇日本企业,而是日本企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在诞生的时候就在很小的国家,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需要思考和面对全世界的用户,面对中国、欧洲、美国的用户。中国的企业在大部分时候,因为我们太幸福,有14亿的消费人口,我们有时候对于这方面的思考是不够的。

我印象特别深,五年前还是十年前在电影院看《变形金刚》的时候,里面的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小盒子里的变形金刚,讲了一句话,它是不是日本人造的?我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当全球的用户看到一个创新的东西出来,问的是这是不是中国人造的,这是中国消费品企业的价值使命和真正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企业最重要的根基。

毛北辰:非常感谢各位的分享。近期对消费赛道是否过热、流量红利是否淡去,大家的焦虑和讨论持续不断。我相信消费者对于更好的产品和更有趣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持续不变的,并且期待在激烈市场竞争过程中有更多出色的公司和品牌出现。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消费投资人再议国潮:这是国货的黄金年代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朱啸虎×盛希泰×冯大刚巅峰对话:变革时代投资人的自我修养丨2020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狂飙后的消费投资向哪走?我们问了四位经历过周期的投资人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顶级投资人的疫情启示录:超越风口,回归本质丨2020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我们得到了70位投资人的答案,关于潮水的方向|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山行资本:中国出行未来10年的变革与重构 | 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国潮大爆发,90后投资人的第一次“淘金热”来了?
国货服装BEASTER完成超2亿人民币首轮融资,年增速265%领跑国潮时尚|看融资
愉悦资本刘二海:用大战略思维塑造未来丨2020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寻找“药神”圆桌对话:脱胎换骨的医疗时代,投资人的mapping宝典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网址: 消费投资人再议国潮:这是国货的黄金年代丨2021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1810.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