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11月29日 12:11

始于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Project Loon高空气球互联网计划,一向被外界视为谷歌“连接世界”计划的实际体现——直到今年1月,谷歌宣布彻底关闭该项目为止。而在这之前,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Project Loon是比“星链”(Starlink)更为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服务,在同类型服务中也更有机会进入商业化阶段。

时至今日,这种声音依旧在行业内回荡不息,甚至引起了一些巨头的兴趣。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公司近期正计划重启遭谷歌放弃的Project Loon。按照软银的规划,其最早将于明年1月发行首批可持续发展债券,为该项目筹集约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68亿元)资金。值得注意的是,软银还在今年9月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手中接受了200余项相关专利。

看起来,软银的入局似乎让Project Loon再度有了焕发生机的希望。但纵观全球各种高空互联网、海底电缆和近地轨道互联网相关项目,能够独立走到大规模落地阶段的选手极少。纵使软银有着运营商多年经验和背后的雄厚资本,要完成谷歌的未竟之志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图片来自Yandex

Project Loon:谷歌失败的气球游戏

就如同上文所述,Project Loon这一项目源于谷歌两位创始人对高纬度气球的痴迷,将其付诸实践的则是连续创业者迈克·卡西迪(Mike Cassidy)——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在他们2013年做出的初版计划中,一系列于平流层漂浮的氦气球将组成环绕全球的通讯网络,为全球因各种原因无法触及互联网的30亿人提供接入服务。

最初,这套系统的简陋程度让人难以想象。Project Loon团队甚至直接将信号中继设备挂在气象气球上,然后让它升至10公里高的空中,再检测是否能收到信号。经历一段时间的失败和改进后,他们也只是对中继设备进行了略微改造,包括将其挂载装置换成模块化的铝制载具、加上金属聚酯薄膜覆盖以抵挡辐射和温差变化、搭载太阳能面板提升供电能力等等。

这使得Project Loon的气球成本较低,按照谷歌披露的数据来看,单个气球的成本只需数万美元,而与之功能相当的微型卫星仅造价就要数亿美元,算上发射成本甚至更高。此外,气球的发射频率也要远远高于卫星,到2014年,Project Loon已经可以每天放飞20个气球。

成本低廉是外界看好该计划商业化的理由之一,但要注意的是,Project Loon的缺点也很多。

一个例子是,在气球降落时,变幻莫测的天气很有可能搅乱飞行路线导致事故发生。2014年6月,就曾有气球降落时意外勾到部分电力线,造成华盛顿附近小镇部分民舍停电;

此外,因为依赖风流进行移动,Project Loon的应用范围受各国政策影响较大。基于此,Project Loon长期以来只能在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业务,因为它们的大气层管制较为宽松。

图片来自Yandex

种种不利因素,再加上谷歌后期将新兴业务重心转向自动驾驶等领域,致使Project Loon的商业化运作迟迟无法顺利进行,亏损愈发严重。同时,接手该项目的技术大佬也相继出走,包括卡西迪和他的“接班人”汤姆·摩尔(Tom Moore)。最终,无线天线公司Quintel前负责人阿拉斯泰尔·韦斯特加思(Alastair Westgarth)于2017年挑起了这一重担,但他仍然无法扭转商业化上的不利趋势。今年1月,他用一篇博文无奈地宣告了Project Loon的结束。

“可悲的是,尽管团队在过去9年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就,但事实证明,商业可行性之路比预期的要长得多,而且风险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韦斯特加思在博文中写道。

软银和Project Loon真的相互需要?

和谷歌不同,软银对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探索并不迅速。虽然它早在2011年日本爆发3.11大地震和海啸后就开始探索地面天线的替代品,但之后却长期未有实质性进展。

2018年初,软银才正式踏出了第一步,与美国航空环境公司(AeroVironment)宣布成立合资企业HAPSMobile。这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发展高空、长航时的太阳能动力商用无人机,即所谓的“高空伪卫星(High-Altitude Pseudo-Satellites,简称HAPS)”。据悉,软银和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在初期投入了高达6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HAPSMobile展开相关研究。

软银和谷歌在高空互联网上的交集则要再向后推迟一年——2019年4月,软银通过HAPSMobile向Project Loon投资了1.25亿美元。双方的联合声明提到,该合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能否使用彼此技术、让二者的空中和地面网络设备标准化,以及共同参与监管等。

“通过汇集我们的技术、见解和经验,我们能够加快利用平流层提供全球网络的步伐。”软银CTO兼HAPSMobile CEO宫川润一如是说道。

图片来自Yandex

此话不假,但直到谷歌主动放弃这项“鸡肋”业务,软银和Project Loon的互补才真正开始。

对于Project Loon而言,它不仅能够利用软银遍布全球多国的运营商业务打入这些市场,还可以借助后者在通信技术上的进展广泛部署5G设备,从而在网络速率和稳定性上更具吸引力;软银这边,它同样可以借此在那些灾害频发、或是互联网覆盖程度不高的国家打开局面。

不过,软银的投资作风也早已不复当年那样大胆。在WeWork等初创公司的投资事务上“折戟”后,软银更多地强调“现金防线”战略,那些烧钱数年而未能形成有效商业化模式的企业则不再受其青睐,即使对方是技术驱动型企业也不例外。除开尚待监管机构批准的400亿美元出售Arm一案外,软银去年还将旗下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转让给了现代汽车,以此换取8.46亿美元的回报。

即便就像谷歌此前所说,Project Loon的单颗成本的确比发射卫星更低,但这一计划需要的气球数量却比卫星多得多,再加上后期对设备质量的高要求,它消耗的资金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若是日后软银再次出现某些投资上的失误,导致它不得不出售资产回血,那么Project Loon这样烧钱却又难以商业化的项目或许是它首先考虑要卖出的对象。

巨头、“国家队”扎堆入局,卫星组网比气球更香?

相较热气球网络模式,此前广泛不被看好的,以SpaceX“星链”为首的卫星组网模式却提前搭建起了商业化模型。根据SpaceX领导层公布的预期,星链卫星网络未来将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年收入——毫无疑问,这能有效弥补SpaceX火箭发射业务导致的亏空。

为了早日达到这一目标,SpaceX的扩张脚步和卫星发射进度都在逐渐加快。按照其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其组网卫星已经达到了1500多颗,活跃用户数量也达到了6.924万名。在今年6月召开的2021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还夸下海口,称星链“将很快拥有几十万用户,12个月内可能将超过50万人”。

图片来自Yandex

随着SpaceX的成功,乐意采用卫星组网模式的公司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就包含了亚马逊和它旗下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SpaceX和谷歌相比,它的计划丝毫不逊色。

2019年4月,亚马逊公开了旗下的库伊伯(Kuiper)项目,并且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份申请,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近地卫星包含在367英里高度的784颗卫星、在379英里高度的1296颗卫星,以及在391英里轨道上的1156颗卫星。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还在今年7月收购Facebook的卫星研究团队,以及附带的知识产权和设备,据称,这一团队拥有十几名卫星互联网专家。

虽然看似前景光明,但科技巨头们对太空的连续染指并没有那样讨人喜欢。有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质疑,称SpaceX、亚马逊等巨头或许会利用卫星网络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就像当年Facebook的Internet.org合作计划那样,在印度等地区的服务中将竞争对手的网站排除在外。这实际背离了各种组网项目诞生的初衷——实现全球互联网普遍覆盖的理想。

基于对类似情况的担忧,参与到卫星组网计划中的“国家队”开始逐渐增加。

去年底,欧盟签署了一项类似于星链的近地轨道项目,将为欧洲的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安全的安全通信,还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卫星网络服务。欧洲国家希望共同斥资60亿欧元(约73亿美元)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网络项目,以改变目前欧洲在卫星网络上落后的局面。

今年11月初,卫星运营商OneWeb创始人格雷格・惠勒(Greg Wyler)向卢旺达航天局提交文件,希望向地球轨道上发射数十万颗卫星建立太空互联网,而他背后正是卢旺达政府;这之后不久,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也披露了其“球体”(Sphere)卫星项目的进展,按照他的说法,俄罗斯将在2024年建成太空互联网。

在中国,类似的卫星互联网项目同样正蓄势待发。早在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而一年后,国资委又发布了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告。从已公布的消息来看,这家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也是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单中仅次于电信、联通、移动之后的又一家通信运营商。

在种种因素驱使下,参与到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探索道路上的选手只会更多,但基于这些项目的巨大成本和开发难度,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只靠自己完成布局全球的壮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通过收购入局和增强实力的科技企业还将逐渐增多,而各国对高空和近地轨道网络项目的布局也不会停止。至于谁将在这片新战场上拔得头筹,还需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有牛财经”(ID:yncj_cn),作者:黑桃与长剑,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软银将向谷歌气球网络项目Loon投资1.25亿美元
谷歌“气球互联网”项目,烧钱9年,难逃关停命运
谷歌「气球互联网」项目,烧钱9年,难逃关停命运
谷歌气球虽已飞向远方,但这个理想也有了继任者
消息称高空飞行基站的尝试得到全球电信公司支持
Alphabet旗下互联网气球项目Loon或推首个商业服务
空旅游业竞争升温,美公司使用高空气球将游客送达太空边缘
谷歌宣布关闭全球免费Wi-Fi上网:因移动数据已经很便宜
WeWork估值跌近400亿美元 软银竟要花50亿美元接盘?
第九年,乌拉圭告别谷歌气球

网址: 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2644.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