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四个科技爸爸谈带娃:亲子陪伴需给彼此空间和选择 | 2019 科技生活节

四个科技爸爸谈带娃:亲子陪伴需给彼此空间和选择 | 2019 科技生活节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07月14日 15:38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陪伴常常被认为是母亲的议题,父亲的社会功能更多是“赚钱养家”。然而,如今许多研究表明,父亲的缺位,会影响孩子健全的人格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更善于培育子女理性思考的能力、探索冒险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与社会交际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当代科技的急速发展之下,智能化产品这把酷炫却又让孩子成瘾的双刃剑该如何运用,也需父亲们来指引。因为在家庭中,父亲大都是离科技最近的那个人。

2019年的钛媒体T-EDGE科技生活节,与去年探讨“创业遇上妈妈”不同的是,钛媒体联合创始人,ITValue发起理事、作为父亲的刘湘明,与另外三位创业与科技领域的爸爸——来自物界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前顺丰科技CEO田民,略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跑哪儿科技联合创始人田同生,和 DaDaCEO 技术特别助理张硕,共同碰撞了父亲应如何如何培育子女的观点。

孩子离不开父亲的陪伴,需要与爸爸平等地相处,但是也需要亲子之间尊重彼此,给对方选择的权利、私人的空间。这是四位父亲之间达成的高度共识。
田民

物界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前顺丰科技CEO田民

谈到塑造孩子对科技的认知上,曾是顺丰科技CEO的田民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践行“AI+物流”理念的先导者,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仓储与自动分拣推动物流的发展,都是他两年前就和公众分享过的探索。

然而,拥有多重身份的他,在父亲的角色上秉承的是另一种理念:

世界不完全是以IT、科技组成,更多是自然、人类、文化组成,我刻意把科技淡化掉,孩子离科技远一点,离他们本性的东西,比如说体育、运动、艺术接近一些

田民不会刻意强调科技的伟大,不会让孩子对科技无孔不入的渗透感到恐惧,但也不会让孩子认为人定能胜科技。
张硕

DaDaCEO 技术特别助理张硕

在对待科技成瘾的问题上,DaDaCEO 技术特别助理张硕作为教育界大佬,有自己针对孩子的反成瘾秘笈。张硕认为,对于孩子来讲,如果沉迷于某一个不是特别健康的东西的话,比如游戏,只可能是没有找到更好玩的东西。

比起严禁孩子做某些爱做的事,张硕更倾向于引导: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让孩子发现更有趣的事,从而不再对科技产品沉溺。

作为创业的弄潮儿和科技领域的先锋人物,田同生、田民和张硕,都常年在事业上马不停蹄。如何平衡亲子的陪伴与工作的忙碌,是这些爸爸常年面对的角色挑战。
田同生

略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跑哪儿科技联合创始人田同生

田同生如今已第三次创业,于2015年成立了“跑哪科技”。年过花甲的他,55岁开始自己的跑步人生,被诸多中国马拉松爱好者视为精神教父。他办的赛事还登上过CCTV9《活力中国》系列纪录片。

在职场上,田同生无疑成绩卓著;然而,在家庭中,他却觉得自己欠缺作为父亲应学的那门课程。田总因大女儿出生时没能在身边而感到十分遗憾,到小女儿生产时,他在实践爸爸的角色中观念改变了很多:“陪伴这件事,尤其我是第二次做父亲,从不懂到懂,我觉得一定要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因为钱是赚不够的,但是你少陪孩子一天,今后是会遗憾的。”

几位科技界的大佬在交流与子女相处的关系时,也各有心得。在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中已把陪伴当做亲子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时,全家有着美国的教育或工作经历的田民,抛出了一个更引人深思的西式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孩子空间,孩子给爸爸空间,太太给丈夫空间,先生给太太空间,空间的距离是家庭成长中很好的东西。

这或许是当代中国、包括亚洲亲子教育中都应去反思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彼此一定要给对方选择的权利”,这也是田民分享时不断强调的。

张硕谈的最多的是平等。在他眼中,父子之间应该互相形成陪伴,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中来,他也去感受孩子的兴趣世界,乐彼此所乐,是陪伴中最重要的事。

一直坚持长跑的田同生则把言传身教当作子女教育的核心理念。66岁的他在全世界跑了117场全程马拉松,今年上半年训练数量大概2000多公里,一年跑到4000多公里,这些都会对女儿参与体育运动有着持续的鼓舞作用。昔日作为记者的田同生,重新购买钢笔、墨水,开始用原生态的方式写作,也是他希望女儿不忘传统文化之本的、身体力行的表率方式。

此外,一家出版社与田同生和其大女儿合作、把他们的故事创作成书的过程,也给了他深化与子女关系的新启迪:“我和孩子可以共同创作、参与一个东西(比如一本书),这个东西能够物化下来,有一天我不在了,本书可以拿出来阅读,这是很珍贵的。”

三位爸爸的精彩分享后,刘湘明用一句近期书中看到的话对亲子关系的理念进行了总结:“许多人认知存在巨大误区,以为自己和父母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种关系进化与成长是推动个人成长最重要因素。

在田民看来,子女是自己和自己伴侣共同的作品,在孩子一生当中,在他的作品里面有自己的形象和元素,这是很幸福的事。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给子女一定的选择与私人空间的同时,通过科技陪伴、生活指引与精神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健康地成长吧!

(本文首发钛媒体,编辑陶淘整理)

以下为刘湘明与田民、田同生和张硕的对话实录,经钛媒体编辑:

刘湘明:我来介绍一下几位爸爸,分别是物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前顺丰科技CEO田民,略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跑哪儿科技联合创始人田同生,DaDaCEO技术特别助理张硕。

因为是家长会,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些小PPT,家长看一下PPT,介绍一下自己,也介绍一下这几张照片的背景。

田民:一个是我儿子,他现在在纽约大学念电影导演系,他可能去过非洲。另外一个是我女儿,现在还在国内,今年暑假上高中。我介绍一下自己,我92年去了美国,10年的时候回到中国,那时候小孩很小。

我今天分享很多事情跟选择有关,父母给了我选择,让我可以大学毕业以后不需要在中国找工作,可以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工作以后我有了想法,孩子又给我选择跟我回到中国。我一生都是人家给我做选择,我更多跟大家分享,做父母是不是应该给小孩有选择,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更应该给彼此选择的机会。
田民与他的孩子们

田民与他的孩子们

田同生:左边是我大女儿,她的同学里面我已经是爷爷了,我已经66了,马上70了,在舞台上我的身材是最好的,我今天早上在训练21公里。

很多人说你跑半马,半马是我每天早课。这是我的小女儿,这是她5岁的时候我带着他在韩国济州岛跑马拉松。因为我在创业,创业得会玩,要不然没有人会关注你。
田民和他的孩子们

田同生和他的孩子们

刘湘明:想着法做网红。

田同生:我没法炫富,没有钱,没有那么多镜头,也没有那么多LV。我最多的就是奖牌。作为66岁的一个连续创业者,我现在是在第三次创业。5年的路上,我觉得生不如死,我常想着别人挣钱怎么那么容易,我怎么就这么难呢?我就找到了一个排解的方法——运动,让难变成了不难。

这位田总说他是有选择的。我的人生是没有选择的,像家里面的苍蝇一样,它不知道门在哪。我来北京也没有选择,但是这里面是有逻辑的,虽然你根本选不了,你只要不放弃不抛弃你就会找到东西的。

张硕:跟二位相比,我的孩子稍微小一点,今年5岁半,挑的这几张照片基本上都是看着他长大的点点滴滴。今天的主题是陪伴,我这边多讲一些生活当中小的细节,这些小的事情其实才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张硕和他的孩子

张硕和他的孩子

Part1:如何平衡亲子的陪伴与工作的忙碌?

刘湘明:我特别想问一下大家,陪伴最重要的是时间,大家讲一讲你们平常有多忙?

张硕:在我加入DaDa一年前,我做过咨询。刚开始做咨询的几年当中,孩子刚刚出生,从那之后5年的时间,正好是孩子长大的时间,我用三年的时间飞出了国航的金卡,一年飞100次左右。当时离开咨询行业来到新的公司,就想着是不是可以不出差,结果发现公司需要两地跑,上海和北京,来到公司以后发现坐飞机次数下降了,坐高铁的次数增多了。在过去6年当中,我基本上奔波在全国各地。

我有一个原则,除非发生一些重大的事件或者比较重要的会议,否则我永远都会周五晚上回家,即使走的话,也是周日晚上坐最晚一班飞机奔往下一个工作地点。

田同生:因为我是两个女儿,大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大概一周都不在现场,我在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政府部门工作,跟领导出差。我怎么可能把领导舍下,自己回家,一切都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小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改变)了,因为我这辈的人,做父亲的时候稀里糊涂都做了,什么东西都有考级,唯一做老公、做老爸不需要考级。开始我不会做老爸,我小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想我一定要在现场,产期到了我就不出差了。尽管我客户的儿子已经在深圳等我了。

我到今年为止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不管再晚一定要回家,什么钱都不赚、机票很贵也要回家。有的时候回到家都半夜两三点钟了,但是早晨能看到女儿醒来的感觉就很好。

我的工作比较麻烦,又要创业,周末需要工作。因为我的工作是做跟体育有关系的事,马拉松比赛都是周六周日,孩子稍微大一点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她上学、我工作;她休息我更得工作。今天我们有一个比赛,我的同事正在70公里奔跑,人家让我到现场,但我说不去了,因为今天还有一个陪伴的节目(更重要)。

陪伴这事,尤其我是第二次做父亲,从不懂到懂,我觉得一定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因为钱是赚不够的,但是你少陪孩子一天,今后是遗憾的。

我开始倒计时了,他们俩还年轻,我都66岁了,这两天我朋友圈里面有很多的讣告,还有一个跟我们一起做节目的才45岁。如果我能活100岁,也该进入倒计时了,我今天多陪伴我孩子一小时,我就成功了一小时。

我们不要总以为自己的时间有大把,我痛定思痛,有时间就陪孩子。

田民:我小孩出生在美国,在美国的时候比较幸福,太太生小孩的时候我都在边上,做丈夫可以到产房里面陪伴太太,出生的过程还可以拍一个视频,小孩出生那一瞬间,太太没有看见,我亲眼看到了。

回到中国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就是刚到中国来工作的时候,儿子刚刚初中,女儿还很小,那个时候,顺丰工作地点在深圳,我本人住在上海,孩子在上海的国际学校读书,不能经常见面。

差不多七年,从12年到今年上半年,我每个礼拜来回飞,星期五晚上从深圳飞上海,礼拜天晚上返回。这七年当中,虽然时间上没有(足够地)陪伴小孩,但是我觉得我努力坚持去做了。可能我的一份坚持,7年每个周末跟小孩待的时间并不长,但大家彼此比较珍惜。时长不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抓住时间和小孩在一起经营好一个家庭是最大的事业。

Part2: 如何陪伴孩子?

刘湘明:几位嘉宾非常投入、很动感情,大家回答了自己有多忙、在很忙的情况下怎么陪伴,囊括了两个问题。下一个问题是,你们一般都陪着孩子们干什么呢?

田民:我4岁就被国家选去做游泳,13岁到18岁都是在中国国家训练体制里面进行专业体制运动,最早是游泳运动员,后来是排球运动员。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团体运动项目非常重视,很多场合要求我的小孩从小参加。

从打篮球、打排球、打羽毛球,到昨天她去打拳击,一个小女孩虽然斯文,但潜力是很大的,不要因为她的外表,不要因为她今天跟你讲她不行,你就驳回了她对自己的挖掘。

但与此同时,你要给孩子选择。我的儿子最后选择搞艺术和电影,我女儿也是搞艺术,可能是做画画,根本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都是自己的诉求。父母的陪伴不是跟他耗时间,而是观察他有什么兴趣爱好,鼓励他、给他创造更多选择的权利。

今天很多子女会跟父母黏在一起。但我儿子回美国读书的时候,他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爸爸,我们家庭跟每个家庭不一样,你不要指望家庭每个人天天在一起吃饭、祷告和分享,我们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空间。

给小孩空间,小孩给爸爸空间,太太给丈夫空间,先生给太太空间,空间的距离是家庭成长中很好的东西。

我们跟小孩在一起的时候,应该跟他做玩伴,看着他成长,挖掘他的潜能。

刘湘明:你最推荐的运动是什么呢?

田民:排球,大家都知道中国女排,排球是非常难的体育项目,六个人技巧不一样,位置不一样,你不能说你是强项,永远站在4号位扣球,这里面培养了你从强位置转到弱位置在强位置理解弱位置的相互照顾和体谅的能力我让女儿做这个运动,在运动当中提前学会进入成年期的技能。

在职业生涯当中,我带了很多团队,我的一个小伙伴很优秀,这跟他从小的训练有关。

小孩童年开始让他训练起来,让他跟小朋友在比赛当中产生争执,争吵后怎么解决问题、下台的时候怎么承受板凳队员的角色,这些都很重要。小时候有了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未来职业生涯中也会表达出来。

刘湘明:非常有哲理。

田同生:我大女儿职业是画画,我跟她合作了四本漫画书,大概画了1000多幅画。她实际上学了工科,但她根本不喜欢;不能说学了什么就要做什么,还要找她喜欢的点,她找到了一个绘画艺术。小女儿她现在在拉小提琴,好像还可以。

我们家里有一个全职妈妈,妈妈不上班,她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我们家闺女带好,我们家的闺女真的不容易带。作为父亲,尤其是做管理咨询的父亲,20年来,我跟中国很优秀的企业家、包括他们的团队做了很多的互动。尽管我不够优秀,但是我认识很多优秀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我知道孩子的优秀是可以训练、可以培养的。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呢?我觉得能吃苦很重要。我从小没有接受过特别严苛的训练,但我到现在特别痴迷体育。我55岁开始跑步,在全世界跑了117场全程马拉松,今年上半年训练数量大概2000多公里,一年跑到4000多公里。刻苦的训练对于进入职场很有意义。

那么孩子该怎么训练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她掌握一门到两门体育技能。我女儿打过跆拳道,后来打棒球,现在跟着我跑步,这些方面她经常参加比赛。游泳这块她也训练得挺刻苦,包括到国外的训练。有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帮她,因为毕竟她年级小,不知道怎么把运动串到一起。

为什么要女儿跑步呢?跑步很简单,一双鞋就可以做,给我女儿选择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做的训练,这样可以持久。

我怎么陪伴她呢?我要求她不如我做给她看,马上她就知道怎么训练,15公里、20公里,我做出样子来,比告诉她怎么做更重要。再一个就是阅读和写作,我年纪大了,我特别想写本文学方面的书,我也做过记者,但是毕竟记者写的稿文学性还是不够的。

我以前用电脑写,但现在我发现我不会写字了、也不会用墨水了,我就重新买了支钢笔,用钢笔在本上面写字,做给女儿看。我也让女儿写字,中国人不会写汉字是不行的。我女儿不知道墨水和钢笔,因为她用的笔都是自动的。

我的观点归纳一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陪伴。

张硕:刚才说到每周末雷打不动回家,周末两天时间交给老婆孩子,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篮球、摄影、做饭,我也很努力想让我儿子在这几方面能陪我。

比如说上周日晚上,我问儿子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葱爆羊肉,我说行,你准备肉,5岁的儿子到冰箱里翻肉,终于找到了羊肉片,我说你把这个化开了,待会儿我来炒。整个过程当中,让他参与其中,我在掌勺的时候,我把围裙系上,他说爸爸我也要系围裙,给他也系围裙;他站在旁边看我炒菜,整个过程当中完全是他在陪伴我。

之前尝试给他报过篮球班,发现他不是非常感兴趣,我家附近有NBA主题公园,有很多蓝筐和球星相关的活动,到里面他自己可以找他自己感兴趣的玩。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让他非常有参与感——我跟我儿子之间有一个同盟。他最近一段时间学钢琴,网上有那么一句话,“不读书的时候母慈子孝,读书的时候鸡飞狗跳。”有时候学琴时,他和妈妈之间会起一些争执,下来之后我都会跟他有一些私下里的小秘密,有时候会做一些对妈妈来说没有伤害的恶作剧。准备恶作剧、实施恶作剧、以及妈妈发现恶作剧的过程,到这之后我们俩被整的过程,都是我们俩全身心投入在内,跟他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样。

我跟他在家里玩的相对比较开,我们俩互相形成陪伴,让他尽可能参与到我感兴趣事情当中来,我也去玩他想玩的东西,让他感觉所有事情是彼此分享的。

Part3:如何塑造孩子与科技产品的关系?

刘湘明:几位讲的非常好,张总谈怎么形成参与感,田总提到怎么样形成空间。今天说的主题是科技和陪伴,你们怎么来处理孩子和高科技产品之间的关系?包括玩游戏的事情、手机和iPad的问题,你们是怎么看待的?从田总开始。

田民:我没有刻意在我儿子和女儿面前炫耀科技伟大,或是人的智慧远胜科技的伟大。

科技这件事情跟我的事业有关,但是跟他们成长过程没有太多关系,也不必要有太多畏惧感、恐惧感。我刻意把科技淡化掉,孩子离科技远一点,离他们本性的东西,比如说体育、运动、艺术接近一些

刘湘明:让他们用体育对冲他们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

田民: 也没有刻意,小孩成长过程当中应该更加接触自然的东西。我这辈子一直搞科技,很多东西都是生活当中有了问题以后,才想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更多带小孩去旅行,每年都会去,比如说接触不知道的世界,有机会的话父母可以带小孩去非洲,了解一下非洲,孩子会对世界有不一样的了解。

家庭全家的旅行,早期是我安排小孩,后面让小孩安排旅行,这就是一个过程。世界不完全是以IT、科技组成,更多是自然、人类、文化组成。

田同生:刚才说陪伴科技的东西,先从游历开始说。有了女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她带到了赛场。

好多人说她根本不懂,我觉得她应该陪着我把全世界马拉松跑一圈,让她看到爸爸跑步。我在外面参加马拉松比赛,为了让我女儿看到他爸爸跑步,我们一直在赛道边上租一个酒店,专门去看了房间,从上面可以看到赛道,实际上只能看到密密麻麻蝼蚁一样的人,但是她知道里面有爸爸。

这些年还带着女儿去了很多的地方,因为游历过程当中孩子会观察和懂得很多事情。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不发达国家的机场滞留,外边倾盆大雨,三个人周围都是外国人,孩子就有了恐惧感。但是,她能感受到和爸爸如何一起战胜困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家人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我也做过科技类的记者,而且我创业跟科技有关系。孩子玩IT科技的东西,比我玩的好。我们家两套系统,我是用华为和联想笔记本,我太太和我女儿在用苹果,很多东西我要问我女儿,她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她和我在一起,是她陪伴父亲学习。

我现在更多讲别的科技,不是IT科技,我今天想穿一双鞋来,在跑步里面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双鞋,2000多人民币一双,因为里面有碳合金、有减震、支撑等等技术。人类走到今天,体育离不开科技,尤其我跑了马拉松以后关注如何跑的更快,光靠人的肌肉力量还是不行的,还要靠大脑。

如何帮助你奔跑更快,还要靠其他的科技。比如说营养方面的科技,怎么来吃,我每天做力量训练,以前基本不吃碳水化合物,除了早餐,更多吃鱼类和蛋白质,这些东西我也在学习,学习过程当中和女儿分享。我们是钛媒体,可以跳出IT,科技是互联互通的,尤其在其他方面的东西,对于整个孩子成长、家庭的成长更重要。

我会买特别好的鞋给我女儿,给她买特别好的衣服,上次给她买一个T恤,不仅是排汗,而且是仿造蜘蛛网的结构进行编织。  

刘湘明:有什么好处吗?

田同生:比如说保暖,通过你的能量进行保暖,通过你的能量进行散热,有的时候单向透气,当你温度到一定程度时候蜘蛛网就打开了,温度出去了,等温度低的时候,温度关闭了,就暖了。

张硕:对于我儿子来说,14年出生的10后,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讲,对于触屏、对于互联网他们是原住民。他们认为世界上原本就应该有在线直播交互,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也在回想,我小时候沉迷过篮球、足球,我初二期末考试前一天还被老师从操场上拽回来,因为带着一大帮人在那踢足球。那个时候也会有一点机会就想着出去踢球、打球。再后来想到踢球打球不好玩,也沉迷于游戏,玩了一段时间游戏之后,因为之前也是工程师,在工作里面解题,解决了一些问题,觉得这个事更好玩,基本上又放弃了游戏。

所以,基本上对于孩子来讲,孩子如果沉迷于某一个不是特别健康的东西的话比如沉迷于游戏,只可能是没有找到更好玩的东西。

如何让他觉得另外一个东西更加好玩?对于我来讲,跟儿子在一起看动画片就可以,有时间限制地跟他看一集、两集,到最后给他一些提示,一定让他自己停下来。在睡前也要给他讲故事,只要在他要入睡的时候我已经到家了,我就会让他每天晚上挑一本书给他读,我儿子特别喜欢听《不一样的卡梅拉》。

我来给他讲,这个过程我非常细致地表现出来,让他觉得讲故事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想尽任何办法扮演故事书中的人物,让他觉得听这个故事是一件更好玩的事情。

我儿子现在5岁半,未来会碰到什么更好玩的事,也许以后他会告诉我,我也会保持学习的心态。

他们这一代人,作为数字化或者高科技原住民,对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方面都有很深的观点或者理念、知觉,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之前看到很多的智能音箱,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放首歌和调节灯光的东西,但是我儿子能玩出花来,很多用法、交互、想法超出我自己的认知范围。我坚信一点,科技这个东西对于他们这一代原住民来讲,可能有比我们更深的理解,我未来从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Part4:如何处理与孩子间的冲突?

刘湘明:把简单的问题问完了,我特别想问两位成年孩子的爸爸,孩子成长会面临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你们是怎么跟他们把这个矛盾和冲突处理好的?

田民:从小,父母让我有自由的选择。最大幸福就是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的自私就是你剥夺他人的选择,不管作为父母、子女也好都不应有借口剥夺他人的幸福

跟小孩最大的沟通问题是父母对子女选择的干涉。今天很多父母为了一些所谓的标准、行为会和孩子产生很多冲突。原来我女儿说,你是最不管孩子的爸爸,她有时候玩、看,我不用命令式的口吻,用启发式的东西、比较委婉的说法。你要说孩子不够自律,就可能跟孩子“结仇”;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让小孩明白事情的道理,跟孩子讲明白一件事情是很难的。

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一个小孩情况不太一样,我比较放任小孩。我觉得我给选择,其实孩子也给我选择,让我选择怎么做一个更好的父亲,我们更多是彼此平等地交流。

我的小孩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我也没有为他的分数骂过他,不要刻意给小孩特别的压力。因为我成长过程当中我父母也没有给我压力,今天我也活的好好的,我何必强求我的小孩呢。今天小孩都比我们那时候聪明,今天孩子的选择比我们那时候要多得多。

做父母的应该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让孩子可以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小孩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懂事的人。其实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我觉得跟孩子要做朋友,而不是把父母的梦想和憧憬强加给他。

童年的过程会影响人一辈子,童年和孩子在一起的这个时间最关键,可以帮助孩子处理职业生涯中的关卡。

刘湘明:有的时候他们必须面对一些选择,比如跟您回国对孩子有影响,这就是一个小冲突,这种冲突怎么怎么应对呢?

田民:小孩刚回来的时候,我儿子说爸爸你是一个最自私的爸爸,你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把我们全家带回了中国。但是我回中国的事,太太说我们必须全家一起回来,不能你一个人回来,这也是对家庭的承诺。

2012年回国的时候,整个生活条件、环境、氛围对小孩的冲击很大,那两年跟我儿子的争吵很多,我儿子家里面家具都砸过,他骂我是最自私的父亲。但是,今年暑假他回来,他非常感恩,他说谢谢爸爸你带我回来,不光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好和坏组成的,也谢谢你带我回到了中国一段时间。

他后来回到美国后,很多时间会到非洲。他之所以会去非洲,是因为他觉得种族歧视不能忍受,他想要帮助这些穷苦的小孩。今天我对小孩要求不高,小孩价值观要正确。你带给孩子更多的不是让他做什么创始人、赚多少钱,而是让他变成一个地球人,并且对这个世界的环境有自己的认知。

大多数的时候,今天的孩子不是会从事很赚钱的行业,像我的孩子,一个拍摄电影,一个搞其他东西。但是我很开心并不是因为小孩成绩优秀进入名校而开心而是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对未来世界和平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这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

刘湘明:您儿子骂您是最自私的父亲的时候,您是怎么反应的?

田民:我当时好像被他震撼到了,我说我回国不是为了一份事业,是为了更好养这个家庭,为了家庭有更好的空间,让你以后有更好的成长条件。其实这个逻辑是错的,后来觉得我有一点自私。

我真的跟我儿子赔礼道歉了,我说我爱物流、爱科技所以我回来了,我觉得我可以帮助到中国,所以回到中国。先承认事实,表达歉意,用很好的方式跟小孩解释。这件事情一年、两年解释不清楚,他成长过程当中慢慢解释。我儿子现在会拍肩膀说爸爸谢谢你,不用刻意解释和刻意辩解。

刘湘明:您刚才讲的是平等和沟通。田老师,讲讲您跟大女儿的故事。

田同生:大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不住在一起了,我觉得这个女儿已经丢了。很多离异的家庭都这样,她跟着妈妈长大,我那个时候感觉到很正常。

后来感谢一个出版社,告诉她你爸爸有故事,能不能把你爸爸的故事通过画画出来。后来我们共同创作了四本书,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如何来和你的孩子共同创作一个东西,共同参与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能够物化下来,有一天我不在了,那本书可以拿出来阅读,这个对我来说是蛮大的启发。做父母的和孩子可以一起创作一个共同的作品,这是我和大女儿在这个过程当中获益的很重要的东西。

刘湘明: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慨:“许多人认知存在巨大误区,以为自己和父母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种关系进化与成长是推动个人成长最重要因素。我给三位嘉宾的问题就是,你们是怎么来看待这种关系的进化和成长的?用这个问题做一个总结。

张硕:我孩子比较小,就讲一下我跟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小的时候表面上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但是内心并不是,我的父母在小时候我管的非常严厉,考试的时候分数不尽如人意,基本上会管教,包括十几岁上高中的时间,这种愤怒的心情和反抗的意识还是极其强烈。

但是到了现在,他们岁数也大了,我现在在家里挑起家里大梁,我理解他们的不容易,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在我现在这个岁数的想法以及身上的重担和压力,现在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我多了更多的理解,也多了一些互相之间体量。

刘湘明:他们对你的看法有变法吗?

张硕:好像并没有,我在他们眼里仍然是孩子。包括现在也偶尔会以小时候方式管教我。

田同生:开一个公司可以破产,做父母没有办法破产,你说你宣告破产也没有用,做父母是一个一辈子学习的过程。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从其他几位嘉宾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毕竟我们国家还没有父母课程,这门课一辈子也不能毕业。

田民:孩子是你跟你伴侣一个作品,在孩子一生当中,在他的作品里面有你的形象和元素这是很幸福的事

刘湘明:非常精彩,几位嘉宾特别走心,这个环节大家特别用心地交流和思考了,我相信在座观众可以感受到。

特别感谢在座三位嘉宾真诚的分享,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四个科技爸爸谈带娃:亲子陪伴需给彼此空间和选择 | 2019 科技生活节
激发了近5万孩子的数学兴趣,火花思维是如何做到的? | 2019 科技生活节
通过CES2020,我们看到了四个教育科技新方向
昂贵的娃圈:挥金如土,一套装扮4000元
最前线 | 马化腾谈“华为事件”:中国已走到科技发展前沿,拿来主义的空间越来越少
为电商商家提供培训、直播带货等服务,「大娃科技」完成 1.2 亿人民币融资
夏令营,和四个不同的夏天 | 深氪lite
在中国做一个母乳喂养的带娃妈妈有多难
马化腾谈“华为事件”:中国拿来主义的空间越来越少
远程撸猫、AI拍照,「赋之科技」发布宠物陪伴机器人「Ebo Pro」

网址: 四个科技爸爸谈带娃:亲子陪伴需给彼此空间和选择 | 2019 科技生活节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638.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